摘 要:合川峽硯的保護與傳承,對于推動中華文化多樣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要有效并可持續地發展峽硯文化,必須重視傳承人才的保護與培養。本文分析峽硯傳承人面臨的嚴峻現狀,提出提升傳承人地位和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基于地方高校分析壯大傳承人隊伍和培養后繼人才的途徑,以改善峽硯傳承人稀缺和后繼乏人的困境。
關鍵詞:合川峽硯;傳承人才;保護;培養
合川峽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然而,面對時代的變更和傳統技藝的枯燥,極少人愿意從事峽硯的制作活動,作為峽硯保護和傳承最關鍵的要素——傳承人,其現狀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面臨著后繼乏人、傳承困難的窘境。如何改善這一困境并使峽硯可持續發展,傳承人才的保護與薪火相傳才是治根之本。所以,在提升峽硯傳承人地位的同時,應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資源優勢,為峽硯的傳承培養和儲備優秀的后繼人才。
1 合川峽硯傳承人面臨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合川峽硯在現代市場的沖擊下被邊緣化,一方面原因在于硯石的不可再生和長年的盲目開采,使得礦石資源減少,供應匱乏;另一方面,峽硯傳承人已經到了屈指可數的地步,再好的硯石,沒有傳承人的精雕細琢,也是廢料一塊。[1]
1.1 傳承人屈指可數、老齡化嚴重
峽硯自宋代傳承至今,傳承人少之又少,就近些年而言,前有峽硯嫡傳藝人王智賢,隨后有其子王氏五兄弟,不過僅有兩人堅持峽硯制作且已年過半百,另有易宗毅及其學徒,時至今日,被確定為峽硯傳承人的僅有三人而已,其中一人年過七旬,已無力雕刻,一人從事峽硯產品的推銷,只有一人從事峽硯的雕刻。
1.2 后繼乏人
不僅傳承人寥寥無幾,其余從事專門峽硯制作的工藝師也僅有十余人。由于精力和財力的限制,傳承人所帶學徒也是鳳毛麟角,再加上峽硯技藝的學習周期長、枯燥、臟累而且收入甚微等因素,導致傳承人有心無力、苦苦掙扎,年輕人不感興趣、不愿入行,峽硯傳承人才日漸凋零,后繼乏人。
1.3 傳承模式陳舊、培養環境缺乏,思想保守、創新不足
峽硯的傳承主要依賴家族和傳統師帶徒的陳舊模式,而很少有開放式的社會或學校培訓等,其工藝坊也正在被工業化的社會環境淹沒,沒有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環境。另外,峽硯傳承人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一輩人,思想相對保守、創新不足,使峽硯的制作與時代脫節,制約了發展。
2 峽硯傳承人地位提升和保護途徑
鑒于上述峽硯傳承人的現狀和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必須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和建立健全保護機制,[2]這樣才能讓他們感到責任感并安心傳承,也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峽硯隊列中來,為峽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1 提升傳承人的地位
峽硯傳承人雖有精湛的雕刻技藝,但在社會需求與工業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對峽硯的重視度不夠,傳承人的地位不高,一方面使峽硯的制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會讓年輕人望而卻步、毫無興趣。
峽硯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傳統雕刻技藝、傳承人的學識修養及責任感等方面,是傳承人制作峽硯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的加大培育,有利于傳承人地位的提升,同時,傳承人有了受人愛戴的地位,可以激發其工藝制作熱情,弘揚從骨子里透出來的工匠精神,更好地為峽硯創作提供助力。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功臣理應受到社會的敬仰,讓他們在勞心勞力的付出背后得到更多的安慰,繼而引進優秀的后繼人才。
2.2 保護途徑
峽硯傳承人的稀缺讓傳承人才的保護工作成了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在此就其保護途徑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加強政府層面保護政策的實施,以保障傳承人的合法權益,另外,在資金上給予支持,一方面改善工藝坊的環境、建設培訓基地,給予傳承人一定的生活補助、傳授資助及表彰獎勵等,讓傳承人有動力肩負傳授責任,讓優秀人才有興趣加入峽硯的制作中,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各種交流、展演等宣傳峽硯,打開峽硯市場的新格局。第二,企業作為合伙人注入資金、建立生產基地,傳承人進入企業作為技術指導,共同創新技藝,并根據市場需求,將傳統制作的峽硯轉化為文化產品,進行生產性保護。這樣既可以為峽硯制作提供后勤保障,并為傳承人提供帶徒交流的場所,也可以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峽硯產品。第三,通過職業培訓,增強創新能力。峽硯發展困難的一個原因就是傳承人思想保守、創新不足,無論是結合社會機構還是聯合當地高校,應本著“奠定基礎、拓寬眼界、打開思維、創新發展”的原則,通過舉辦傳承人才的各方面培訓,提升傳承人的人文修養與創新能力,夯實后繼人才的技能基礎,提升其對峽硯的興趣,在推動傳承人解放思想和創新思維的同時,培養傳承峽硯的后繼高精尖人才。
3 基于地方高校的峽硯傳承人才培養
前文已經提到,傳承人是峽硯發展最關鍵的要素,但對于靠親身傳授的傳統手工藝,有了“師傅”傳承人,而沒有“徒弟”后繼人才,同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地方高校擁有教育資源、平臺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勢條件,可以為峽硯人才的培養提供便利。[3]下面將聯合地方高校,通過分析峽硯現有傳承人隊伍的壯大和后繼人才的培養兩方面,探索峽硯傳承人才培養途徑。
3.1 傳承人隊伍的發展壯大
峽硯現有傳承人的稀少,使峽硯制作捉襟見肘,應通過支持工藝師和高校相關師資專家,努力讓他們成為候補的傳承人,發展壯大傳承人隊伍。其一,成立高校峽硯科研基地。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將傳承人及工藝師連同峽硯社會項目引入高校,利用高校人才、環境、創新思維等資源優勢,與校內相關師資專家進行深入交流,加強峽硯文化的理論研究及工藝技術的創新改進。其二,開設傳承人工作室。利用校內場地、設備等條件,聘請傳承人作為客座教授,并為其開設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在傳承人或工藝師的引領下,讓高校教師近距離地感受和學習峽硯精湛的工藝,增強峽硯技藝的實踐能力,并發掘具有發展潛能的教師作為傳承培養的候選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讓峽硯工藝融入高校環境中,讓傳承人扎根高校,提升自身的技藝水平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招收更多的專業學生以栽培峽硯生力軍。
3.2 后繼人才的培養建設
面對當下峽硯傳承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問題,高校可通過以下兩方面展開長期的培養建設。其一,建設相關學科專業,擴大培養規模。一方面,將峽硯文化融入高校已有的繪畫相關專業中,培養學生的峽硯興趣,展開峽硯產品的創新設計,重點培養有峽硯創作天賦的學生;另一方面,建設深層次、更專業的峽硯學科,并擴大招生規模,以更加專業的教學方式培養,努力讓他們成為集研究與實踐為一體的峽硯高水平精尖人才,進一步成為峽硯的未來守護者。其二,乘著高校產教融合的東風,開展聯合培養。通過專業的峽硯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培訓基地的結合,讓峽硯更系統地走進高校、走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提升實踐能力。專業完善的教學體系能夠使學生深入感受峽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精神內涵,系統地學習制作工藝的理論知識。同時,利用實踐培訓基地,讓傳承人親自展示峽硯的制作工藝,并手把手進行實踐操作技能的傳授指導,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挖掘和傳播峽硯文化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峽硯制作的動手能力,讓理論與實踐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以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為培養高水平、高質量、全面發展的優秀峽硯后繼人才不懈努力。
4 結語
保護與傳承合川峽硯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并付諸行動的工程,作為其傳承最關鍵元素的傳承人,實現薪火相傳才能保證峽硯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峽硯傳承人現狀的分析可知,傳承人屈指可數和老齡化嚴重、后繼乏人、傳承模式陳舊、培養環境缺乏、思想保守、創新不足等問題凸顯。鑒于此,必須展開傳承人才的保護和培育,通過提升傳承人的地位并弘揚工匠精神來彰顯其獨具匠心、孜孜不倦的傳承態度,另外,要通過政府、企業及社會等方面的協助,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讓他們可以安心傳承技藝。最后,要通過地方高校與傳承人的合作,發展壯大傳承人,同時加大力度培養峽硯的后繼人才,為峽硯文化的發揚光大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桂楊.天下合川[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3:210.
[2] 尹愛民.論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9(06):77-78.
[3] 劉曉宏.高職設計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途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3):16-18.
作者簡介:岳萱民,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