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之下,我國基本上已經實現了由原先的傳統教育模式到素質教育模式的轉變。研究農村中學生地理學習方法策略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學習方法,從核心素養的背景出發,由此來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本文從農村中學地理學科的教學出發,并且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的方向,由此對農村學生地理學習方法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農村初中;學生;地理;學習方法策略
一、?引言
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地理資源,尤其是在當前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的需求更為傾向于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具備,而不僅僅只是對地理知識掌握的需求。初中生正處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初中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才能在地理學習中更為有效地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因此,農村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學習方法的培養方法科學合理的放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去,從核心素養的背景出發,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針對學校當地的地理資源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習到地理學習的有效學習方法,再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
對于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而言,學生的地理基礎薄弱和信息更新速度的延緩都是導致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相對不足的重要原因。很多農村初中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傾向于死記硬背,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只存在于表面,并沒有真正地注入個人的思維,使得地理學習缺乏了一定的創新性。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認識到各地理知識和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以及制約情況就需要讓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這是一種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知識體系的構建,對于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師在對“世界主要氣候類型”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課件上準備好的“非洲氣候圖”進行觀察,觀察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上的氣候類型差異,學生可以觀察到非洲的氣候呈現完美的南北對稱,在非洲氣候圖上的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讓學生對這一地形進行觀察,學生可以發現該氣候類型與剛果盆地之間的關系;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兩側,由于常年受到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這兩者的交替作用,從而表現為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南北回歸線控制的區域與副熱帶高壓氣壓帶有著緊密的聯系,終年表現出高溫和少雨的氣候,從而成了熱帶沙漠氣候,然后引導學生針對各地區的地形、洋流分布、地形狀況、氣壓帶以及風帶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利用自己建立好的知識體系去對這些氣候類型與地理區域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分析。學生在對這些信息進行獲取的過程中需要學會觀察、類比、分析、歸納等學習方法,并且運用綜合思維才能完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知識體系構建對于地理知識與現象之間的關聯,從而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加強閱讀理解,促進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閱讀不論是在語文還是地理學科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主要還是依靠課內外一些資料的閱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建立起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地理人地協調觀念的教學,使得學生有效地認識到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意識到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尤其是當前環境的保護跟不上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各類自然資源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閱讀的方法,去對環境加以認識,從而讓學生懂得如何保護環境,促進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一些地區自然資源的破壞,讓學生意識到當前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受到嚴重的破壞,如工業廢氣排向天空導致的大氣污染以及塑料、泡沫等堆積導致的土地污染,這些都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協調所導致的,人口增長和社會的發展過于迅速,甚至將經濟的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的破壞之上,這使得人地發展極為不協調,造成的是自然環境的嚴重損害。通過對這些資料的閱讀,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做好人口、環境、經濟、資源以及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促進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四、?提高用圖能力,培養區域認知能力
學生通過地圖可以有效地對地理知識進行認識、回顧、拓展和重新組合認識,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意識到地圖教學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直接獲取到地圖上存在的一些信息,同時,在學生在提高自身用圖能力之外,還可以動手進行畫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記憶能力,讓學生通過用圖和畫圖提高自身對區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掌握對區域的認知方法,從而能夠從區域的視角去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認識,運用區域認知對區域以及區域內的人地關系進行認識,對區域內的人地關系問題進行解決,逐漸形成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理念。
例如,教師在對“人口和城市”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進行人口的調查,讓學生深入到區域層面上去對地理知識進行一個了解,學生可以通過上網搜索相應的城市區域人口分布圖以及相應的城市人口數據對人口的變化進行查詢,結合城市所在的區域位置,對人口的變遷進行分析,同時通過人口的變遷考慮人口向不同區域的遷移情況,認識不同區域人口數量的變化情況,尤其是當城市發展變好之后,由于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使得城市人口數量在一定范圍內有了上升的趨勢,同時學生對北上廣和新疆、西藏等區域進行人口調查時,學生可以發現在不同區域上人口分布明顯的差異,從而讓學生結合地圖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讀圖與思考使得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五、?利用野外觀察法,提高地理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學會知識的運用。在對農村初中生進行教學時只有保證學生具有較強的地理實踐能力,才能夠讓其更為正確和熟練地利用一些地理設備去完成地理實踐的目標,這時利用野外觀察法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在野外觀察的過程中會產生濃厚的地理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帶有一定地理色彩的眼光和思想去對待與解決地理學習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例如,學習到“中國的地形”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附近對當地的地形進行探查,讓學生在野外觀察的過程中了解到當地地形的特點,如對學校所在地的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勢地貌以及海洋與島嶼等進行實地考察,并且思考當地地形的由來,這可以使學生對當地地形有一個更為深入的理解,對其類型和特征的記憶更為深刻。此外,學生還可以對當地的經濟建設、工業、農業、交通的建設等進行觀察,發現這些建設與當地地形之間存在的聯系,如在以平原地形為主的地區,其特點為:交通方便,農民主要種植的是小麥和玉米,不同地區的人民之間交流和交往較為頻繁。在野外觀察活動中學生可以有效地觀察到這些現象,在將地理理論知識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自己對地理的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地理實踐能力,對我國地形的了解也變得更為深入。
六、?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解題技能的提高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為了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地理區域、劃分地理結構、掌握地理氣候,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利用好多媒體技術的音頻、視頻、圖片動畫功能,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的學習上,把典型的地理題型放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直觀地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明確解題的各個步驟,在解答地理題型時臨危不亂,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時,在講解這節課程時,沒有地理圖片或是地球儀進行輔助是很難完成形象的講解的。因此,在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功能,在電子屏幕上展現形象生動的世界版圖。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指著具體的大洲和大洋進行講解,這種圖片展示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每個大洲和大洋的面積,同時也可以看到大洲和大洲之間,或是大洋與大洋之間的分界線。為了讓學生在解答這類大洲交界的問題時能得心應手,教師在講課的同時也要帶領學生分析具體的案例,增強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推動學生解題技能的提高。
七、?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相對重要的部分。在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完善教學評價的機制體制,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給予學生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良性評價的推動下不斷完善自己,樹立學習的信心,為教學活動提供保障。
比如在學習初中地理《人口與人種》時,對于這節課程的學習,為了能讓學生全面的理解人口和人種這個地理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布置地理調查的任務,讓學生以自己生活的地理區域為參考,調查自己生活城市的人口數量,分析人口的分布情況。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課堂,主動進行地理研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人文關懷。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看到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探究能力,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總之,農村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培養,結合當地的地理特點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全民的素質水平,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曉星.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讀書文摘,2017(25):292-293.
[2]夏大莉,董進國.課堂教學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初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10):58-59.
作者簡介:陳衛東,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鐵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