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量 張健 房志玲

[摘 要]科技類社會團體的創新發展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科技類社會團體的改革和發展,對于激發和釋放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該文闡述了科技類社會團體的定義及其研究意義,并以氣象學會為例,對國內外氣象學會發展現狀進行客觀比較,從國內外氣象學會的異同來看我國氣象學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指出這些問題同時也是制約科技類社會團體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并根據這些問題和因素,對氣象學會等科技類社會團體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類社會團體 氣象學會 問題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322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120040-06
科技類社會團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在科學領域成為新的社會力量,也逐漸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1]。然而,當前科技類社會團體承擔新時代歷史使命的能力還略顯不足。科技類社會團體的改革和發展,對于激發和釋放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為此,必須加快科技類社會團體改革,建立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管理模式,提升科技類社會團體的自身發展能力,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順利進行,推進改革進程,以科技類社會團體的發展優勢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一、科技類社會團體的定義及其研究意義
科技類社會團體是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及相關科學的學科組建,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的社會團體。科技類社會團體管理是指在當前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為了促進科技類社會團體活動的有序、健康發展,民政部門、科協組織分別負責登記管理和業務指導,掛靠或支撐單位實施直接業務管理,旨在促進科學技術繁榮與發展而對科技類社會團體組織以及其自身進行的一種管理活動。
作為科技工作者參與學術活動、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組織形態,科技社團集中了眾多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科技類社會團體組織建設和活動狀況,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作用的情況,影響著科技界參與自主創新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推動科技類社會團體創新能力建設,是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1-2]。
二、國內外氣象學會比較分析
本文以國內外氣象學會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氣象學會屬于比較典型的科技類社會團體,在推動科技創新、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科學普及、服務企事業單位、溝通政府與科技界的聯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國氣象學會的宗旨和功能存在相似之處,都是國家氣象科技領域內的重要組織,分析和借鑒國外科技類社會團體的發展經驗,對于我國科技類社會團體未來更好地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促進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通過調研美國、日本、英國、韓國、歐洲、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氣象學會官網,與中國氣象學會、北京氣象學會的職能進行對比,發現國外氣象學會職能與國內氣象學會存在較大差別。
(一)國內外典型氣象學會概況
1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是以促進氣象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氣象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推動氣象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學術交流、科普活動、智庫及決策咨詢、期刊出版、表彰獎勵、人才培養等。學會出版的主要期刊有3種,設置獎項5項。目前擁有近140個會員單位,近42000名會員(其中注冊會員1959人)。通過對中國氣象學會2019年年報及網站信息調研分析,該會2019年度總收入中,239%來自會費收入,其余來自政府補助、提供服務及其他收入[3]。
2北京氣象學會。北京氣象學會是首都地區氣象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學術交流、科普活動、智庫及決策咨詢、期刊出版、表彰獎勵(按上級學會要求組織參與)、人才培養等。北京氣象學會的財務報告顯示,該會近年經費總收入中,750%來自北京市科協資助項目,96%來自理事單位會費,100%來自北京市氣象局支持,54%來自其他收入。
3美國氣象學會。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AMS)主要職能有出版期刊和出版物、開展學術論壇活動、教育與職業規劃、表彰獎勵。學會出版的一系列主要期刊(近10種),影響因子均在全球排名靠前。在教育與職業規劃方面,為數百萬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支持,為會員提供職業規劃與指導,包括提供工作實習、研究及招聘機會,以及就業后持續性技能認證,并通過每年支付更新費用來維護AMS認證。在表彰獎勵方面,共設置各類獎項38項,獎項覆蓋氣象領域會員涉及的方方面面,對會員的凝聚和激勵作用巨大。
4日本氣象學會、日本預報員協會。日本氣象學會具有期刊出版、學術交流、獎勵表彰及培訓等職能。學會會員人數約為4000人,期刊3個,設置相關獎項7項,未承擔相關培訓、職業指導和科普等職能。同時,日本還設有氣象預報員協會,承擔與氣象預報員考試、天氣預報員資格相關的培訓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與天氣相關組織一起組織學習,提高天氣預報員的技能,并通過利用這些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日本氣象預報員考試每年至少舉行一次。
5英國皇家氣象學會。英國皇家氣象學會(RMetS)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氣象學術團體,成立于1850年,是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和國際權威的學術機構。其主要職能包括出版期刊和出版物、開展學術論壇活動、教育與職業規劃、表彰獎勵等。在期刊和出版物方面,學會主辦的8種期刊均在國際上擁有較大影響力;圖書方面,近年來出版了10余部專業圖書,并通過網站簡報、論文在線查閱等方式,為氣象科技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學習支持。在學術交流方面,學會會議活動類型包括全國會議、特別興趣小組、地區會議等。在教育與職業規劃方面,該學會做出了非常專業的氣象技能認證體系,該認證體系使氣象從業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有了明確的溝通標準,并為氣象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明確的能力提升路徑,可以說是社會團體組織在人員能力認證方面發揮作用的典范。同時,學會還為學生會員提供工作實踐機會、博士學習機會、早期職業的咨詢支持和專業的一對一成長指導等。在表彰獎勵方面,皇家氣象學會對氣象學和相關學科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隊進行表彰和獎勵,共設置各類獎項21項,該學會的獎項反映了整個氣象界對獲獎者的認可。
6歐洲氣象學會。歐洲氣象學會屬于樞紐型學會組織,代表歐洲各國38個相關學會組織,所屬各成員會員共計約1萬人,這一方面更加類似中國氣象學會與各省級氣象學會的關系。該組織不承辦具體的學術期刊,僅在學術交流活動和表彰獎勵方面開展工作。
(二)國內外氣象學會情況對比
從會員數量看,中國氣象學會每萬人擁有會員030人,美國學會擁有034人,日本學會擁有031人,英國學會擁有051人,韓國學會擁有058人,歐洲學會擁有014人,德國學會擁有022人,意大利學會擁有007人。若將以上數據分為第一梯隊(05人以上)、第二梯隊(03人以上)和第三梯隊(03人以下),中國處于第二梯隊,在韓國、英國、美國、日本之后,說明我國人均擁有氣象專業人員數量少于發達國家。
會員數量上,中國氣象學會以42000人位居第一,比第二名(美國)高出3萬余人,在這一方面又體現出我國氣象從業人員的數量基礎較好。
期刊數量上,美國、英國分別以10種、8種處于第一梯隊,日本、韓國與我國相當,在2~3個,然而從其影響力來看,我國又處于弱勢地位。
獎項設置方面,中國氣象學會設置獎項5項,而美國有38項,英國有21項,日本7項,韓國11項,歐洲10項,從人均擁有獎項數量方面看,中國遠遠落后,說明我國氣象學會對會員激勵作用發揮不夠。
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以及職業指導方面,國內學會幾乎沒有開展,而美國、日本、英國都有開展相應活動,有的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確認,有的通過自身建設成為默認的行業標準。
其他功能上,我國氣象學會在科普、智庫咨詢等方面具備較大優勢,開展了更多的活動。
從經費來源看,國內氣象學會經費來自會費的比例較小,而國外氣象學會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會員會費。這也直接指出了學會的主要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經費來源即為組織的主要服務對象,經費的項目即為組織的主要工作內容。中國氣象學會的會員會費收入僅占約24%,其約76%的精力用于為其他對象提供服務,包括向社會提供科普產品開發銷售、企事業單位和政府研究項目的承接等。北京氣象學會的會費收入僅占約10%,其約90%精力用于服務北京市科協、北京市氣象局。可見,中國氣象學會、北京氣象學會與國外氣象學會以會員為中心的經營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國內外典型氣象學會情況對比詳見表1。
三、國內外氣象學會比較的啟示
(一)立足職責發揮功能
國內外氣象學會在工作范圍方面,主體上都是共同的,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國氣象學會更重視學術活動和科普工作,以年會、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交流、亞洲氣象大會、國際氣象學會論壇及各種專題學術交流活動為契機,共同打造綜合氣象科技學術交流平臺;大力推進校園氣象科普教育,加大青少年氣象科普工作力度,持續推動氣象科普活動品牌化建設;積極組織承擔中國科協多項人才發展計劃項目,推進氣象高科技人才發展;以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為契機,開展氣象科技咨詢和科技評估工作。
(二)組織結構行政化
在組織機構管理上,國外氣象學會獨立于政府以外,而國內氣象學會屬于政府主導方式。在機構設置上,中國氣象學會、各省氣象學會的組織架構參照氣象部門行政架構設置,各級氣象學會秘書處的主要專兼職負責人也都是氣象部門行政管理人員,與國外學會組織自我管理的模式差異較大。由于學會組織結構行政化,學會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復制了掛靠單位的方式,使學會管理帶有更多的行政色彩。學會工作任務主要來自政府部門,這一特征在各省級氣象學會尤其明顯。省級氣象學會工作任務往往通過中國氣象學會以通知形式下達,完全模仿政府層級體制,而兩級學會之間又沒有隸屬關系。學會組織開展的各項表彰獎勵的設置、論壇內容的設置以及相關的評審、研究等權利的賦予,都需要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批或備案,限制了社團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三)管理思想固化
國外氣象學會的運作,大多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尋求組織發展所需的項目和資金源。國內氣象學會的市場化運作意識不強,日常活動經費主要不是來自會員會費,而是通過撥款、項目下達、政府職能轉移等方式,由科協、氣象局等上級部門支持。其項目資金的匹配,往往需要通過競爭的方式爭取,這就直接導致了社團組織的精力更加向資金支持單位靠攏。其管理理念沒有適時轉變,沒有站在改革的角度來看待社團組織的發展,更沒有站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角度面對發展,缺乏“經營”理念。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深入,科技類社會團體從政府部門獲得的財政撥款有限,滿足不了其日益增長的社團組織需求。
(四)會員服務功能不突出
社團組織的設立是以社團成員自愿結合而成,團結會員、引領會員、服務會員是社團最核心、最重要的職能。國內氣象學會組織服務會員功能不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期刊數量及影響力不夠,提供專業資料不足。對比國外氣象學會,國內氣象學會期刊數量及影響力都較弱,對國內氣象科研人員的高質量論文吸引力不占優勢。國外氣象學會在氣象專業資料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包括提供各類氣象觀測資料、預報資料等專業資料,國內氣象學會則較少涉及。
2獎項設置偏少。對比美國氣象學會38個獎項、英國皇家氣象學會20個、韓國氣象學會11個,國內氣象學會在獎項設置方面,人均占有量、種類數量都偏少,對會員的激勵不足。設立獎項是科技類社團組織對會員的重要激勵方式,直接關系到社團組織的吸引力和活躍度。中國氣象學會在線注冊會員僅有1959人,其余4萬余人均為其他相關學會的會員。
3人才教育培養項目缺乏。美國氣象學會、日本氣象學會、日本預報員協會、英國皇家氣象學會都設置了相關培訓課程,為會員持續專業技術學習提供了專業平臺。中國氣象學會及北京氣象學會在此領域尚未開展較有影響力的工作。
4職業資格認證職能短缺。隨著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推進,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逐漸轉變為職業能力評價制度,社團組織承接職業能力評價是國家改革的趨勢,社團組織是承接這一職能的主體。氣象學會作為跨行業、跨部門匯集全社會氣象科技人員的重要組織,理應承擔起為氣象科技人員進行能力認證、評價的責任,用客觀的尺度評價人才,解決人才與社會需求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目前國內氣象學會尚無職業資格認證相關職能。
四、對策建議
結合本文文獻[4]、[5]來看,氣象學會是比較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類社會團體,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氣象學會的改革發展對科技類社會團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我國氣象領域科技人員主要分布于中國氣象局所屬氣象部門、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3個體系內。在日常工作中,3個體系內的人員各自按職責開展工作,難以形成密切、有機的合作關系。中國氣象學會作為全國性社會團體,可以發揮跨界交流合作平臺作用,從社會團體層面促進全國氣象科技人員形成合力,在氣象領域形成中國力量。中國氣象學會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學科專題交流、推動區域性學術交流和海峽兩岸科技交流,在凝聚氣象科技人才、促進氣象科學技術交流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國際影響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應在搭建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平臺上下功夫,加強與發達國家氣象學會之間的交流,創新國際交流活動形式,與發達國家氣象學會聯合開展國際交流項目、聯合開展合作研究等,不斷拓展國際交流渠道,提升中國氣象學會的國際影響力。
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高水平學術論文是學術期刊的重要支撐。科技部印發的《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提出,要培育打造中國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加快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建立中國特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引文索引”系統、鼓勵財政資金資助的論文在高質量國內科技期刊發表。中國氣象學會是中國氣象界頂級期刊的主辦單位、培育單位,未來應更好抓住科技強國建設機遇,培育打造一批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氣象類科技期刊,吸引高質量論文回歸國內發表,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世界影響力。
(二)推進政社分離
相對于政府,社團組織更強調自主性、志愿性、補充性、創新性,在更大層面發揮社會成員的“業余能量”,增加社會運行的“潤滑程度”,成為政府管理的有益補充。
政社分離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現階段國家改革尚未提出強制性脫鉤的時期,要逐漸落實社團組織決策機制,培養部門社團的獨立成長、自主運行的能力。以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為契機,在大力開展氣象科技咨詢和科技評估工作的同時,探索建立評價體系,積極承擔行業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定、技術標準、技術規范的制定等工作,努力把政府轉移的職能做好,為科技創新與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同時,還要加強社會主義特色社團建設,加強黨組織對社團工作的領導。加強社團自身的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完善決策機制,更好發揮社團成員的積極性,最終形成政府、企業、社團三個社會部門有機協作的良性社會運行機制。
(三)加強經營意識
科技社團的非營利性、公益性特征并不代表其不能盈利,不需要經營。經營學會主要是指在學術、技術和產品、科技工作者及其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上實行行之有效、非營利性的組織資本的運用和管理。采取有效、經營方法,通過開展適當的經營活動,將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轉化為生產力,這將產生較大的效益,同時提升自身競爭力和發展力。
(四)強化會員服務
科技類社團需建設以服務會員為核心的工作體系。在“互聯網+”時代,專業人員的聚集是一個組織最重要的資源,無論是組織活動,還是提供服務,抑或是獲取收益,都是建立在專業“粉絲群”基礎上的。要匯聚全國氣象專業人員,就必須將組織的核心職能轉向對會員的服務上來,想會員之所想,加上現有的行政體系的賦能,爭取在社團組織進一步改革前建立好自己的會員群體,樹立核心地位。發揮社團組織專業技術優勢,通過開發科學的分層次學習課程和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會員成長提供渠道,為社會各行業輸送人才。
參考文獻
[1]林通.社會治理視角下群團組織發展模式研究[J].各界,2020(14):176-177.
[2]傅璐.淺談社會團體承接政府職能工作[J].學會,2014(7):48-49.
[3]中國氣象學會.2019中國氣象學會年報[Z].2020.
[4]黃浩明,劉銀托.科技類社會團體發展報告[J].學會,2012(6):3-12.
[5]石忠誠.江蘇省科技類社會團體創新發展情況報告[J].學會,2012(11):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