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建 許小敏
[摘 要]在福建省科協、中國農技協指導下,福建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服務“三農”和鄉村產業振興、助力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的實踐中采取“線上+線下”形式,探索形成應急式服務、定制式服務、平臺式服務、集成式服務、協同式服務等5種科技志愿服務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
[關鍵詞]科技志愿服務 服務模式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中圖分類號]G316;F32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0)120046-04
科技志愿服務在助推科技創新和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福建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簡稱福建省農技協)成立并注冊了“福建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志愿服務隊”“中國農技協科技志愿服務福建省分隊”,登記注冊科技志愿者近200人;組織成立福建省農技協專家服務團,服務團由來自全省農業領域的70多名專家組成。一年來,福建省農技協累計開展科普講座150多場,先后組織專家1000多人次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服務,舉辦各類培訓60多班次,受益農企500多家、農戶2萬多戶。開展有規模的線上服務120多次,覆蓋人群10萬多人次。
一、圍繞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式科技志愿服務
應急式服務是指根據突發事件、突發情況,發動并組織科技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科普宣傳、應急培訓和技術服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福建省農技協于2月6日發出倡議,組織發動廣大理事和團體會員單位,廣泛開展防疫科普宣傳、保障農產品供給、開展線上技術服務。這份倡議書分別在中國科協、中國農技協和福建省科協官網上刊登,引起廣泛關注。福建省農技協理事、會員和各級農技協組織積極響應,結合“三農”特點,利用科普宣傳欄、農村廣播、微信公眾號、工作群等多種渠道,及時、準確宣傳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和科學防控知識。
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根據農業復工復產的需求,福建省農技協積極拓展科技志愿線上服務平臺。福建省農技協團體會員已入駐全國智慧農技協平臺337家,將福建農技協組織與全國農技協組織連接起來,共享線上科技志愿服務資源。省農技協與福建省農村科普服務中心共同開辦《鄉約科普》專題欄目,結合農時、農事、農活,先后組織與水稻、果樹、蔬菜、茶葉、花卉、菌業、畜牧相關的70多名農業專家線上授課,每周安排3次線上課程,并借助福建省農技協公眾號、微信群及其他相關媒體等進行廣泛傳播,累計覆蓋人群10萬多人次。福建省農技協漁業專委會與中國知網合作,開設“抗疫情、助生產”水技云課堂,就漁業生產管理、苗種繁育、病害防治等進行線上直播,實現“線上+線下”科技精準服務,助力農業復產復工;茶業專委會舉辦“茶業直播與短視頻技能”公益培訓,普及茶產業知識技能,助力茶行業復工復產。通過福建省農技協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科普知識、技術信息和農業相關政策法規100多篇,搭建線上科學普及和技術指導平臺。
福建省農技協將專家服務團分成多個產業工作組,分別由理事長、副理事長帶隊,下沉農村一線,進村入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幫助農民、農企、農業生產基地解決難題,為農業復工復產貢獻科技力量。例如,3月以來,種植業專家組先后前往南平市建陽區、武夷山市、莆田市城廂區、德化縣固寶鄉、連江縣長龍鎮等地,深入生產基地、田間地頭,因地制宜指導水稻、果樹、蔬菜、茶葉、花卉等春種管理與春耕生產,指導農民掌握、優化春季葡萄管理、杜鵑苗木培育及“稻—萍—魚”立體種養技術。林業專家組赴德化、永春、惠安等7個縣(市、區)的36個鄉鎮、林場,深入戴云山、牛姆林、云中山等重點生態區,指導實施防治性采伐改造、枯死樹清理等多項措施防御松材線蟲,指導野生動物養殖企業開展封控隔離,解決關停后的產業轉型問題。漁業專家組赴17個中央老區、蘇區縣,針對疫情期間大量水產品壓塘滯銷存在的病害風險,指導開展監測和防治工作,幫助養殖戶解決實際困難。
二、結合鄉村實際需求,開展科普宣傳、技術指導、科技幫扶等定制式科技志愿服務
定制式服務是一種常態化的科技志愿模式,是指根據縣、鄉農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技術的實際需求,定點精準對接,點對點深入農村一線舉辦科普講座,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科技幫扶等服務。
福建省農技協注重建立與縣市科協、農技協的聯系反饋機制,根據當地科技需求,常態化開展科技志愿服務。例如,福建省農技協與連江縣農技協、連江縣氣象局開展農業氣象項目合作,了解連江域內海水養殖各個階段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做好海上農業氣象保障服務;福建省農技協與建甌市東游鎮河嶺村簽訂《“陽光1+1(社會組織+老區村)牽手計劃”行動協議書》,協助老區村發展好當地特色農業,做好幫扶工作;根據閩侯縣地理特點開展蔬菜科普活動,農業專家現場介紹了青梗菜的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知識,以及提高產量和品質的技術;根據連江縣技術需求,組織科技人員前往連江縣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就鮑魚疾病防治技術、飼料配方研發、養殖技術提升進行技術指導;根據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的技術需求,派出專家組指導山地生態果園建設、農業面源監測點設立及其布局優化。6~7月,福建省農技協理事長帶領專家服務團,深入上杭、蕉城、福安、柘榮、閩清、永泰、云霄、詔安、永春、安溪、尤溪、涵江、松溪、順昌、永安等15個縣(市、區)農村一線開展調研,了解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科技和農技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指導、咨詢和服務。應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要求,福建省農技協組織10名農業專家,舉辦“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主題分享交流會”,當地農業部門、鄉村領導、農技協帶頭人和農民代表等100多人參加,專家們還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中,就“稻-萍-漁”生態種養模式、生態茶園建設、葡萄立體種植等開展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根據德化縣國寶鄉祥云村的需求,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葡萄設施栽培、桃樹栽培、水稻生產與休閑觀光農業等項目,并開展現場技術咨詢。應連江縣科協、縣農技協要求,福建省農技協在長龍鎮舉辦科普講座和技術培訓會,來自長龍鎮的茶企負責人、茶農及茶葉技術人員共100多人參加了培訓會。福建省農技協還根據基層農技協的需求,組織5位專家赴南平市建陽區崇雒鄉上洋村、麻沙鎮水南村、武夷山興田鎮大褚村對生態果園、設施大棚、園地套種、綠肥繁育、立體種養等開展技術指導。
三、充分發揮科技小院、學會服務站等平臺的作用,零門檻、零距離開展平臺式科技志愿服務
所謂平臺式服務,就是利用中國農技協、福建省科協科技小院、農技協學會服務站等平臺,到農村一線、田間地頭零門檻、零距離開展科技志愿服務,發揮平臺在當地農村的示范帶頭作用。
在福建省科協、中國農技協指導下,福建省第一批5家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分別是閩侯青梗菜、平和蜜柚、建甌閩北烏龍茶、連江海帶、三明蘭花)于2019年創建。2020年,再創建閩清橄欖、尤溪紅茶、松溪甘蔗、寧德大黃魚、莆田枇杷、永春蘆柑、龍巖烏兔、云霄楊桃等第二批共8家科技小院。福建省農技協十分注重利用科技小院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扎根五星村,服務全縣數萬柚農100多萬畝蜜柚產業,今年開展技術服務、技術培訓80次以上,直接受益農民5000人次以上。小院編印《琯溪蜜柚提質增效技術手冊》,開展減量施肥和改良土壤等研究試驗,可平均降低成本50%以上,推廣后可使全縣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建甌閩北烏龍茶科技小院輻射服務全縣12萬畝茶園和茶產業鏈,開展技術培訓、技術服務50次以上。連江海帶科技小院、閩侯青梗菜科技小院、三明蘭花科技小院開展鄉土人才和農民培訓累計200人次以上。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科技小院充分發揮優勢,助力疫情防控和農業復工復產。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的師生和科技人員及時開展“抗擊疫情、服務在線”活動,利用廣播通訊、微信公眾號等形式開展線上技術云服務,通過公眾號推送蜜柚春季施肥和除草管理的相關視頻和科普文章,累積受益1500余人次;通過網絡直播平臺視頻直播施肥技術,受眾15000余人次;發放《蜜柚綠色增產技術手冊》200余份,并在線上及時解答柚農使用手冊中遇到的疑惑。閩侯青梗菜科技小院及時了解周邊企業、種植戶用種需求,積極安排人員進行蔬菜種子包裝、發貨,幫助恢復生產,并聯系種苗繁育企業為種植戶解決疫情時期春季種苗繁育困難。三明蘭花科技小院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平臺,在線解答種植農戶在蘭花的種植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銷售等方面遇到的問題。5月中旬,福建省農技協聯合建甌市人民政府,在建甌閩北烏龍茶科技小院舉辦一場直播帶貨和茶葉科普活動,2小時直播觀看量全網破百萬,互動量超10萬,交易額80余萬元。福建省農技協還在閩侯、福安、平和3個縣,建立了科技志愿服務站(創新驅動服務站),利用服務站平臺,組織專家點對點開展科技志愿服務。
四、集中優勢資源,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服務鄉村振興行”等集成式科技志愿活動
集成式服務是指采取集中本會優勢專家、優勢專業、集中服務的方法,選擇一個農業縣,了解掌握該縣的產業發展狀況和當前急迫的科技需求,實行整體謀劃、精準對接、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多學科、組合式、集成式科技志愿服務。
2020年9月20-22日,福建省農技協與南平市科協、浦城縣委、縣政府、浦城縣科協對接溝通,組織省內近20名農業相關領域知名專家赴原中央蘇區縣、省重點扶貧開發縣——南平浦城縣,開展鄉村科普、技術咨詢、科技服務等活動,實現高位科技精準對接,農村一線點對點、零距離服務。根據浦城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專家團隊深入浦城縣舉辦科普大講壇、開展科普講座、技術培訓和科技咨詢服務,6名專家分別作主題為“綠色發展與高效生態農業”“農產品品牌創建”“休閑農業與康養”“糧食生產與產業融合”“美麗鄉村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普報告。浦城縣四套班子領導、縣直部分和各鄉鎮主要領導、部分農企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人員共計500多人次參加了報告會,科普講座視頻錄像還在全縣18個鄉鎮播放。專家團隊還與浦城縣委、縣政府領導舉行座談,所提建議得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專家團隊根據浦城縣各鄉鎮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對技術的需求,分成稻藥輪作、果樹、蔬菜、茶葉、花卉、竹蓀、薏苡、養魚等多個科技服務組,分赴仙陽、富嶺、管厝、臨江、忠信、萬安、永興等鄉鎮以及榮華山組團,下沉鄉村一線,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負責人深入座談;到稻田、果園、茶山、苗圃、大棚等田間地頭、生產基地、加工廠,實地了解當地生產發展情況和農戶農企的技術需求,點對點、面對面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等服務,并發放科普掛圖、手冊100多套。據不完全統計,受益干部群眾達12萬多人次,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五、聯合其他涉農省級學會開展協同式科技志愿服務
協同式服務是指聯合其他涉農學會、高校、科研機構院所和技術推廣機構,分工協作,各自發揮所長,針對一些重大農業科技需求,協同開展科技志愿服務。福建省農技協盡管專家薈萃,專業也較齊全,但仍存在“單兵作戰”的問題。今年來,福建省農技協注重開展協同式服務,一種是與一個或幾個學會聯合共同就某項科技需求開展服務;一種是與高校、科研及技術推廣機構合作,共同開展服務。例如聯合省農科院生態所等單位,對接德化縣,啟動現代生態農業循環項目。
由福建省農技協牽頭,整合涉農學會的科技資源、人才智力優勢和專業優勢,聯合福建省農學會、福建省鄉村休閑發展協會、畜牧獸醫學會、水產學會、園藝學會、植物保護學會、土壤肥料學會、食用菌學會、昆蟲學會等10家省級涉農學會、共同成立“福建省服務鄉村振興學會聯合體”。聯合體秉承“合作、服務、綠色、發展”的宗旨,共同打造涵蓋農村科學普及、科技培訓、技術指導咨詢等功能的科技志愿協同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