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秦春波,崔家寶
體型(body type, somatotype)是對人體某個階段形態結構及組成成分的描述。肌肉和骨骼的發達程度與脂肪積累程度是判定體型的主要依據。體型測量在相關學科領域得到相應的應用與發展。體型的分類已有300余種, Heath-Carter體型方法是比較普及的體型評價方法。得到各個國家該領域轉件的普遍認同。它具有客觀、準確、簡便易行、易于推廣等優點,因而受到學術界的歡迎。體型的分類的依據是人體脂肪、肌肉、骨骼發育發達的程度。根據其發育的程度將其分為7個等級,用1至7的數字來表示。內胚葉型7-1-1,中胚葉型1-7-1,外胚葉型1-1-7。Heath-Carter方法的測量內容為:身高、體重、皮褶厚度(上臂、肩胛、髂嵴)、肌肉圍度(上臂圍、小腿圍)、肱骨骨徑等8個指標。
柯里頓分類法是用觀察法將人的身體從頭部至腳部分為五大部分,然后分別對五個部分評分,最后以每個成分五個部分得分均值來進行評價。
Heath-Carter體型法,是美國學者Heath和Carter與1967年首創的一種體型分類法。是一種連續定量的體型綜合評價法,它克服了體型評價的主觀性,為體型概念下了明確科學定義。
Heath-Carter體型法對體型成份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的統計方法,具有客觀性、可操作性,是目前世界上較先進,也最為流行的涌來評價成人和兒童體型的方法。(梁軍等,2001)
隨著中長跑運動的不斷發展以及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女子中長跑運動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近年來,我國女子中長跑競技水平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成績呈現下滑的趨向。為了獲得優異的成績,教練十分重視中長跑女子運動員的選材,特別在身體形態方面。遼寧女子中長跑是一支世界高水平的運動隊,曾獲得多次世界冠軍。本研究對遼寧女子中長跑運動員體型進行測量分析,旨在全面了解遼寧女子中長跑運動員這一高水平隊伍的體型特征。為教練員提供女子中長跑運動員身體形態的選材參考依據,對中國女子中長跑運動員的選材和訓練起到借鑒和促進作用。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遼寧省隊一級以上(含一級)女子運動員30人作為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組(以下簡稱優秀組);二級以及業余體校女子中長跑運動員30人作為青少年女子中長跑運動員組(以下簡稱青少年組);普通青少年女性30人為普通組(以下簡稱普通組),共90人,年齡16至25周歲之間。
2.2 研究方法
采用國際促進人體功能形態測量學學會公認的“國際人體測量標準”中的全套測量指標、人體測量方法和測量儀器,對優秀組、青少年組和普通組進行身體形態測量。
身體形態測量的順序是:先對被測量運動員的基本情況進行詢問和記錄,然后測量身高、體重和坐高等基礎指標。接下來的測量順序是:測量皮褶指標、測量圍度指標、測量長度指標和測量寬度指標(均是按照人體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的)。
本研究使用國際促進人體功能形態測量學學會公認的,加拿大生產的Rosscraft牌人體形態測量儀進行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測量。包括:帶AP支腳大滑卡尺、小滑卡尺、節段尺、帶有方頭盒110卷尺、皮褶卡尺、零刻度前有一節空白的鋼卷尺及體重儀。日本產CASIO秒表一臺。
運用spss20.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體型研究應用
3.1.1 Heath-Carter體型法在普通人中的應用研究
姜東等(2007)Heath-Carter體型法通過人體測量和計算,得出3個分值,這3個數值為內、中、外因子。內因子值表示體脂的相對含量;中因子值表示骨骼和肌肉的發達水平;外因子值表示身體相對瘦高程度。
姜東等(2007)運用希思-卡特人體測量法對遼西地區城鄉青少年的體型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城女在內因子、城男在中、外因子及鄉男在外因子方面個占優勢;男生的平均體型屬三胚中間型,女生的平均體型屬外胚層的內胚層體型。女生體型與芬蘭人較接近,男生體型與日本人較接近。并得出結論:遼西地區漢族青少年脂肪發育和身體線性度居中等水平,骨骼肌肉發育居中下等。
姜東等(2005)采用Heath-Carter人體測量法對遼西地區錦州市區(496例)20~81歲間的漢族承認進行了體型評定。結果:錦州市區漢族成年男性平均體型值為5.7-3.3-2.1,成年女性的平均體型值為7.0-3.0-1.7,兩者均屬于偏中胚層的內胚層體型;成年男女內、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結論:該研究地域的成年男性與女性皮下脂肪含量高,運動發達。
楊建輝等(2005),運用Heath-Carter人體測量體型方法,研究了貴州省布依族的體型,布依族男性與女性平均體型均為偏內胚層的中胚層體型,男性均數為3.0-5.3-2.4,女性均數為4.3-4.9-1.9。以年齡為坐標,男性內因子值相對穩定,中因子值遞增,外因子值遞減;相同條件下,女性內因子值與中因子值遞增,外因子值遞減。
金利新等(2004)認為:Heath-Carter體型平價法是在Sheldon三角型圖法的基礎上沿革衍生,它不僅考慮身材的大小,該評價方法,為“國際生物發展規劃”所推薦使用。在山東省濰坊地區漢族學生體型研究中采用Heath-Carter人體測量法。經分析結果:分析出城市與鄉村漢族男生女生的平均體型。
鄒智榮等(2006)對云南地區20-59歲漢族成人女性598例(城市355例,鄉村243例)體型評定的結果表明:身高156.1±5.4 cm(城市156.8 ±5.5cm,鄉村155.4±5.3cm),體重53.1±7.5kg(城市53.80 ±7.0kg,鄉村52.40±7.9kg),體脂%23.1±4.9(城市23.0±4.7,鄉村23.1±5.1)。體型均值為5.3 -3.9-2.0(城市5.3-3.8-2.0,鄉村5.3-4.0-2.0 ),屬偏中胚層的內胚層體型。
3.1.2 Heath-Carter體型法在運功員中的應用研究
搜索近十年的體育學術論文關于運動員體型的研究非常少。特別是在中長跑方面的,更是不多見,下面介紹Heath-Carter體型法在運動員中的應用研究。
齊連枝等(2002)對內蒙古地區平均年齡17歲的女子柔道運動員(22例)體格測量的結果表明,身高164.8±7.4cm,體重63.4±10.3kg,體脂%17.9±3.8,上臂圍29.5±2.3cm,小腿圍36.2±2.2cm,肱骨寬6.0±0.4cm,股骨寬8.7±0.6cm。體型均值為3.4-4.2-1.8,屬偏中胚層的內胚層體型。
任弘等(2000)將優秀女子柔道運動員和一般女子柔道運動員體型均值畫到運用Heath-Carter體型分布圖中,分析出優秀女子柔道運動員體型偏向極度內-中型體型。提示了在選材時應該挑選偏向內-中胚層體型運動員,并且說明了優秀柔道女子運動員的體型,具有身高矮,身材寬厚,運動系統中骨骼、肌肉更加強壯的特點。
馮亞珍(2004)認為中長跑運動員應以中胚葉型與外胚葉型相結合的體型為主。應將身高作為重要指標之一,坐高與腿長臂立對半,且下肢不宜過長,但小腿一定要長,同時要求肩寬、胸厚、髖窄,膝圍與踝圍細、跟腱長、足弓高。
代毅(2005)對我國(35例)參加2002年優秀少年女籃集訓運動員體型特征分析,研究中應用希思-卡特體型分類測量法和皮褶厚度法,結果顯示:優秀少年女籃運動員的體型特征外胚葉型體型。
鄧沛玲等(1999)在我國花樣游泳運動員(119例,其中包括:健將、一級、二級、C組)的體型研究中采用希思-卡特法,發現花樣游泳運動員平均體型分值是3.14-2.45-3.74;健將是3.33-2.84-3.58,內、中、外三因子接近。從此提示花樣運動員存在的“理想體型”應是勻稱、修長;競技水平越高,中、內因子分值越高。
趙發田(2007)在研究中認為:散打男子運動員體型3因子均值表現為:隨級別增大,內因子均值、中因子均值也隨之增大,而外因子均值則隨級別的增大而減少。各級別男子散打運動員體型特點為:隨級別的升高,在選材上,應注意選拔軀干部發育良好,身體粗壯型的運動員。
綜上所述,體型反映了一個人一段時期的身體外部形態特征。據國外有關體型的追蹤實驗報告,體型受遺傳、發育、營養及訓練諸因素的影響。根據對中國各地漢族女性的身體形態測量數據的調查統計,可以認為,由于專項訓練的關系,中國女子中長跑屬于哪種類型體型,尚沒有學者進行此領域的研究。
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中長跑領域中,對于運動訓練方法相關知識較多,科學的運動訓練本質和科學控制固然重要,但是對于身體的形態的要求應該一樣放的重要才能對我國女子中長跑的成績提高有所幫助。
3.2 體型分類的名稱及判定方法
體型的分類依據是人體脂肪、肌肉、骨骼發育發達的程度。本文運用了希思-卡特分類法(Heath-Carter),此方法是經過人體測量之后,根據查分表(此表經過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研究所凌贊孺先生根據評分表取值規律對其做了修改),查找對應分值,進行定量評價的方法。根據此方法,歸納出以下13種體型分類:

表1 13種體型分類的名稱及判定方法
3.3 中長跑運動員體型研究分析
針對總體研究對象,優秀組、青少年組和普通組的總體統計表如表2。

表2 體型因子測量指標統計表(N=90)
體型的分類依據是人體脂肪、肌肉、骨骼發育發達的程度。本文運用了希思-卡特分類法(Heath-Carter),此方法是經過人體測量之后,根據查分表(此表經過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研究所凌贊孺先生根據評分表取值規律對其做了修改),查找對應分值,進行定量評價的方法。根據此方法,得出優秀組、青少年組與普通組的體型,如表3所示。
遼寧女子中長跑運動員的體型指標特點:遼寧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優秀組)的平均體型為“2.8-1.4-4.4”,其平均體型分類為偏內胚層的外胚層型;青少年中長跑運動員(青少年組)的平均體型為“3—1.9—4”,其平均體型分類也為偏內胚層的外胚層型。遼寧普通青少年女性(普通組)的體型為“4.8-3.2-3.2”屬于均衡的內胚層型,與遼寧優秀、青少年女子中長跑運動員有差異性。

表3 體型因子與體型的分類(N=90)

表4 各組別間體型因子差異性比較(N=90)
注:P<0.01為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為顯著性差異;P>0.05非顯著性差異
通過上表還可知,普通組與優秀組、青少年組女子中長跑運動員在三個因子上,都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也說明了,整體的體型上也存在差異性。
遼寧優秀女子運動員的體型分布在: “2.8-1.4-4.4”,屬于偏內胚層的外胚層型;青少年女子運動員的平均體型指標為“3-1.9-4”;普通青少年女性的體型為“4.8-3.2-3.2”,屬于均衡的內胚層型;數據表明,遼寧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肌肉和骨骼不發達,更偏向瘦弱型,說明遼寧優秀女子中長跑運動員的體內脂肪含量少,骨骼纖細,肌肉的生理橫斷面積細小,肌肉不粗壯;身體線性度較高,整個外觀體型呈瘦長均衡型。而遼寧普通青少年女性的體型說明了青少年女性的身體形態特點是,骨骼及肌肉發達程度中等、體態豐滿且體型偏修長。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遼寧優秀、青少年女子中長跑運動員體型屬偏內胚層的外胚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