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聰理
【摘 要】“捆綁式評價”是在評價中借用集體力量的最佳詮釋。本文圍繞其價值、原則和運用效果三個方面,探討了“捆綁式”評價在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捆綁式評價;價值;原則;運用
一、深刻認識“捆綁式評價”的價值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通過集體的力量影響個體。”“捆綁式評價”方法建立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在集體合作中學習,并以集體的合作成果作為評價的依據,學生在集體的激勵約束下,每一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這一方法調動了小組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尤其對學困生而言,他們在集體中獲得認同感,使之變得愿意學、樂于學。
二、恰當把握“捆綁式評價”的原則
(一)分組科學性
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有效,必須做到分組的科學性,這也是進行“捆綁式評價”的必要工作。應考慮到班級人數以合理確定每個小組的成員數量,建議一般以6-8個為一組。同時,小組成員的搭配組合尤為重要。進行分組時,要做好充分的學情了解工作,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特點、組織能力、個人特長等方面,立足于“組內不同質,不同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分配,避免優生或學困生集中的現象。
(二)要求明確性
明確的評價規則是學生課堂表現的指向標。具體來說,任課老師要備好每一節課,弄清本節課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進而將其轉化為對學生的表現要求。例如,發言要清晰大聲,坐姿要端正,討論的參與度以及作業的完成量等,這都是“捆綁式評價”的規則。另外,教師在明確要求時,要注意不能出現“發現其他組上課說話者,加一分”等類似要求,切忌把“捆綁式評價”要求變成學生之間打報告的工具。否則,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放在揪出其他組成員的錯誤上,置學習內容于不顧,不僅課堂的教學目標沒達到“捆綁式評價”的意義也嚴重變了味。
(三)主體多元性
在短短的一堂課里,老師所關注到的學生信息是有限的,有些精彩的觀點、有價值的信息無法得到交流和肯定。因此,要在“捆綁式評價”為指導的課堂中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意味著,將師評、自評和互評有機融合在“捆綁式評價”里。教師的評價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握有評價的主導話語權,有對小組加分評價的決定權,同時,需要學生交流、分享搜集的資料或展示作品時,教師可以下放評價權,先讓學生自評、互評,讓他們學會在評價中互相學習。
三、積極探索“捆綁式評價”的運用
(一)利用“捆綁式評價”,高效組織課堂紀律
一節高效的課堂是由教師素養、學生狀態、教學手段等多種方面共同配合完成的。沒有紀律的課堂就像木桶理論中的那塊短板,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課伊始,教師可利用學生希望獲得老師肯定的心理和集體榮譽感,巧妙運用評價“看看哪個小組最安靜,坐得最端正?”“瞧,第一組的同學用最快的速度把手腳放好了,小嘴閉上了,他們獲得這節課的第一顆星星”,學生在這樣的語言激勵下,能夠自我要求并互相提醒,也達到了快速組織課堂紀律的目的。
隨著課堂教學的開展,學生的注意力慢慢分散,有些同學利用小組討論、同學交流分享的機會做小動作,擾亂課堂紀律。例如,在《我們小學生要這樣做》一課中,教師講解學生的勞動技能示范時,發現有同學趁機嬉戲玩鬧,如果要對這些同學點名批評,費時費力,成效也未必如愿,于是我便停下講課,請各小組負責紀律評分的學生匯報本組的紀律表現情況,結果發現除了一兩個小組能達到加星要求,其他小組都得到零分,這種情況下,我再次重申課堂紀律的有關要求:同學發言匯報時,要保持安靜,學會傾聽。并且讓學生在小組內根據剛才的紀律成績進行自評、互評,經過幾次這樣的評價教育,該班的課堂紀律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利用“捆綁式評價”,有效提高探究質量
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真正參與到小組的合作中,避免出現有人包辦一切或坐享其成,教師必須事先告訴學生評價內容不僅關注成果展示,同樣關注小組合作的過程。學生需要做到以下要求:任務的分工,成果的展示,組員的協作關系,每個要求為一顆星。在《中秋節》“不同地區的中秋習俗”活動中,我把全班學生分為四個不同的小組“城市組”、“農村組”、“月餅組”“廈門組”,要求他們課前搜集整理資料,并做好匯報展示的準備。每個小組都用不同的方式給大家帶來了一場中秋習俗“大盛宴”,理應得到星級評價。但是,既然實行“捆綁式評價”,那么小組分工就應當明確。每個組員是否都有參與?誰負責搜集資料?誰負責整理資料?誰負責最終展示?這都是組內互評的關鍵內容。而根據學生的組內互評,我發現“農村組”在分工中有個別學生什么事也沒做,這顯然與“捆綁式評價”的意圖不符,所以,這組只得到兩顆星。“捆綁式評價”其中的一個作用是用集體的輿論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雖來自外在,但學生一旦在評價中獲得肯定,外在的動力就會轉化為以后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鄭藺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5)
(福建省石獅市新湖中心小學,福建 泉州 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