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媒體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
——論某些媒體的公信力是如何喪失的/劉建明
媒體公信力是指媒介忠于受眾,堅守社會信用,進而博得受眾信賴的力量。媒體信譽來自信用,作為信用的社會評價與榮耀,是由媒體說真話、捍衛正義、維護受眾權益賦予的,因而得到大眾的追隨。牢固奠定媒體公信力的基石,要把人民的生存、幸福和安危置于新聞報道的首位,堅守社會公道和正義原則。媒體報道改革開放,要是非分明,只有宣傳以義取利,揭露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卑劣行徑,才能全力塑造自身公信力的靈魂。具有公信力的媒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全面客觀地分析社會現象,增長受眾的見識和本領,往往能博得受眾的敬重和喜愛。媒體說真話、講實情,表現出誠實正直的素養,受眾對媒體才能衷心信賴,否則會出現“塔西佗陷阱”效應。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四個維度的中國化演進
——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結構性歷史考察與展望/郝雨 鄭立蓬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構成部分,自19世紀形成至今,已一百多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更加繁榮和深入,研究維度趨于多樣。為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深入研究,從“實踐—理論”的中國化深入、“開放—融會”的中國化拓展、“系統—整體”的中國化建構、“價值—意義”的中國化創新四個維度,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研究的發展脈絡,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的結構性關聯及其深化研究的拓展方向。
習近平關于輿論監督重要論述和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
——習近平關于輿論監督重要論述的核心內涵及其理論貢獻之二/靖鳴 劉自艱
習近平關于輿論監督的重要論述及其理論體系是他面對輿論監督工作經驗歸納和思想積淀升華的智慧結晶。主要包含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批評與自我批評、主動接受和開放包容的態度、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的統一、輿論監督清單管理等制度化、構建國家監督體系等宏觀層面的框架設計等。面對新時代的輿論環境和媒體發展情況,習近平提出了運用新媒體、充分發揮互聯網監督的新要求,將輿論監督置于國家監督體系的建設中。
媒體融合是一個重大的社會治理議題/吳飛 韓瑞
媒體融合作為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目的在于通過擴大主流媒體的話語權,重拾官方媒體的權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凝聚全國人民的思想共識。互聯網社交媒體強勢發展,公民通過網絡“意見領袖”選擇篩選信息,判斷事實,完成從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新一輪“中心建構”。而這個不斷去中心化的過程,使得官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政府權威也不斷被挑戰;而再中心化的過程帶給主流媒體和政府的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能否在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及智能媒體的沖擊下重新找回傳播權力中心并且重塑權威,是主流媒體和政府面臨的時代課題。因此,媒體融合不僅是新聞媒體行業面臨話語權旁落的一場媒體自救,更是黨和國家在應對新一輪信息革命中,為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增強自身權威與公信力,增強與大眾聯系而重視的頂層設計和社會治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