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然溪 吳思瑤 盧京 石應茹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體現出來的交互性強、受眾層面廣以及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大眾生活,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新媒體途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其得到較好的傳承,文章將從《牡帕密帕》史詩價值、面臨危機及困境出發,探究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牡帕密帕》。
關鍵詞:《牡帕密帕》 傳承新媒體方式
引言
拉祜族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創世史詩《牡帕密帕》更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文學價值。《牡帕密帕》作為其創世史詩,蘊含著巨大的史詩價值,但也面臨著傳承危機。在當前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的狀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來更好地傳承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牡帕密帕》的傳承價值
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依據。拉祜族堅持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天神厄莎被奉為拉祜族地位最為崇高的信仰,她締造了萬物,為拉祜族人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天神厄莎在拉祜族人民心中是無所不能的,在第一章中,厄莎創造天地之后,發現太陽月亮都不放光,為了讓他們放光,“拔下頭發當銀針,呵出口氣當金針,銀針插在月亮頭上,金針插在太陽頭上”,并且規定了時間的運行順序,天神厄莎在《牡帕密帕》中承擔了拉祜族人民對于神靈的想象,表現了拉祜族人民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
研究拉祜族創世重要史詩及文化習俗。《牡帕密帕》整部史詩有1231行,分為歌頭、造田造地、造物造人、生活下去、歌尾五大部分,內容包括從天神厄莎開天辟地到賦予整個世界生命力以及造人延續下去生活,是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創世史詩。其中體現的文化習俗提到,當唱誦者唱到扎笛與娜笛生了孩子后,厄莎叫來動物給孩子喂奶,說以后不能吃祖宗吃奶的動物,這樣的規定一直流傳到了子孫后代。而這一習俗也在現實環境中有所體現。在《牡帕密帕》中,大致完整地概述了創世的整個過程,其中蘊含的文化習俗也一直流傳到了后世,對于拉祜族來說意義重大。
體現拉祜族傳統倫理及婚戀價值觀。《牡帕密帕》蘊含著拉祜族的傳統倫理,在造天造地當中,厄莎取下自己身上的骨頭,手骨做天骨、腳骨做地骨、左眼做太陽、右眼做月亮,體現出厄莎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史詩中講厄莎打開箱子,找出葫蘆籽,然后葫蘆生長,但是由于葫蘆藤被踩斷,導致厄莎到處尋找葫蘆,對于在尋找過程中沒有過幫助她的,例如芭蕉林,她說道:“等到人出世,讓那串串果兒把你腰壓彎。”對于幫助了她的松樹林,她說:“等到人出世,把你砍來做明子。”這些細節展現的是厄莎的是非價值觀,對于幫助自己的人給予獎勵,與其相反就是懲罰。對于《牡帕密帕》史詩中提及扎笛與娜笛本身是一對兄妹并進行了婚配,他們的神靈厄莎就告訴扎笛和娜笛,讓他們永遠在一起,就像太陽月亮那樣成雙成對。但是遭到了扎笛娜笛的反對,最后,厄莎做了兩劑迷藥,促使他們在了一起,這就是拉祜族族內結婚的重要故事,反映的是其中的婚戀價值觀。厄莎在《牡帕密帕》中所做的事反映拉祜族的傳統倫理,從厄莎身上反映的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也體現在拉祜族人民的價值觀當中。
《牡帕密帕》目前所面臨的傳承危機
傳承難度大,語言體系復雜。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掌握拉祜語的大多數都是拉祜族人,其他人基本不會使用拉祜族語,即使拉祜族人也有一大部分沒有掌握拉祜語,所以語言難度也在增加《牡帕密帕》的傳承難度。而《牡帕密帕》全程必須使用拉祜語唱誦,全文共有1231行,雖然其中有些重復的部分,但是大部分的朗誦難度大,要完整地學習需要較長時間,這也為《牡帕密帕》的傳承人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傳承力量薄弱,傳承人出現斷層。《牡帕密帕》是屬于拉祜族的口頭文學,因此是通過口口相授的方式來進行傳承的。按照目前實際情況來說,完全掌握《牡帕密帕》史詩的大多是年齡較大的人。作為口頭文學,如果不能將這種口頭文學傳承給下一代人,那么《牡帕密帕》就有可能瀕臨滅絕。只有傳承給下一代年輕人,才能使口頭文學源遠流長。而由于現實原因,在拉祜族聚集地很多的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留在家中的大多都是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孩子,傳承人年齡出現斷層,導致傳承力量變得越來越薄弱,這也是《牡帕密帕》傳承面臨的巨大危機。
外來文化沖擊明顯,對本民族文化波及大。《牡帕密帕》作為拉祜族本民族的創世史詩,其中蘊含的史詩價值都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結晶,也是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依據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拉祜族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瀾滄縣老達保村出現了基督教堂,每周的周五周六都有人前往教堂做禮拜,并使用通過拉祜語翻譯過來的《圣經》進行學習,在老達保村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拉祜族不僅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沖擊,還有很多包括新媒體技術下的文化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忙于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忽視了對傳播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樣的外來文化沖擊,也對《牡帕密帕》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從新媒體角度談保護《牡帕密帕》的策略
搭建新媒體平臺,提供展示機會。新媒體背景下提供了多種展示平臺,可以通過搭建形式多樣的平臺進行展示。例如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牡帕密帕》是通過傳承人在特定的節日或者特殊的時間進行傳誦,傳承難度大,傳播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受眾面小。絕大部分人是不知曉《牡帕密帕》的,就算是拉祜族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了解。因此,可以通過建立公眾號、微博賬號以及其他社交平臺,來介紹相關信息資料,為大眾普及拉祜族以及《牡帕密帕》的相關知識。通過搭建相關新媒體平臺,首先讓大眾知曉《牡帕密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再進行深入普及,讓更多的大眾了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不僅拓寬了傳播途徑,同時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展示機會。
通過攝影攝像方式,完善保存形式。新媒體技術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多的保存形式。我們可以通過攝影攝像的方式,完整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個流程,同時也可以再現其最真實的面貌。由于《牡帕密帕》是口頭傳承的方式,以唱誦的方式展示給大家,目前公開的視頻影像中沒有關于《牡帕密帕》完整的保存資料,只有一些表演視頻,視頻畫質模糊,拍攝也比較隨意。在新媒體技術下,通過攝影攝像來拍攝記錄,可以做到最基礎的影像保存,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這在拓寬了《牡帕密帕》的保存形式的同時,也增加了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的機會。
拓寬表現形式,增加受眾量。新媒體環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大眾。《牡帕密帕》會在特殊時間或者節日進行唱誦,采用直播的方式首先拓寬了受眾層次,讓更多年輕的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初步的了解。或者是采取短視頻方式,對于《牡帕密帕》進行剪輯處理,利用受眾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傳播。利用新的表現形式,在拓寬受眾量的基礎上,也可以增加互動形式,及時讓受眾在評論區進行反饋,從而達到更加廣泛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結語
如今,隨著新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通過運用新媒體技術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新生,同時也能夠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來。希望所有人都能夠自覺、有意識地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與義務,秉持人人保護、代代相傳的理念,共同延續中國的傳統文化。(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1.張曉松,李 根:《拉祜族神話史詩《牡帕密帕》的文化特點》,《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2.崔明明:《家族傳承機制下的《牡帕密帕》——以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老達保村為例》,《傳承》,2014(5)。
3.趙文霞:《拉祜族“牡帕密帕”敘事傳統的演述者研究》,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4.劉 ?暢:《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影響——以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傳統手工藝保護項目為例》,《社會科學家》,2018(5)。
5.紀仁春:《拉祜族傳統音樂文化概述——以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為例》,《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6.趙慧:《新媒體環境下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藝術品鑒》,2018(14)。
7.佟德富:《中國少數民族原始意識與哲學宇宙觀之萌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4)。
8.張 ?涵:《《牡帕密帕》程式特點研究》,《名作欣賞》,2015(32)。
9.龔婭薇:《普洱少數民族成年禮初探》,《科技信息》,2012(34)
10.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云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