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在整個高校教育體系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里的一部分,遵紀守法是基本義務。許多大學生依然對法律知識不熟悉,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然而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深入分析了這些問題,并且提出了幾點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學生;問題;方法;意義
一.引言
隨著“依法治國”在全國推行,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里,也在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高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法治教育也是教育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依法治國”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法治走進高校已成常態。
二.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內涵
法治教育具有著豐富的內涵,然而針對高校這塊特殊的領域,其有著特殊的含義。
1.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高校也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高校也并非法外之地。知法懂法,遵紀守法,也是每位高校學子的責任與義務。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在校期間,不僅要遵守校紀校規,同時也不能逾越法律的紅線。學生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同時也要對法律有種敬畏感,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2.讓學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識。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經常組織大學生集體學習法律知識,積極開展相關的活動,為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
3.培養學生使用法律的技能。法律既是約束人們行為的,同時也是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的。在經過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之后,也要學會學以致用,要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如果簡簡單單給學生講授法律知識,而學生并不懂得如何來運用法律,這也并不是成功的法治教育。
三.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淡泊,對日常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的狀況,很多學生基本不懂法律,也不知道如何拿法律來保護自己。這就主要跟學校的法治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高校開設法律相關課程缺乏系統性。傳統意義上,高校主要是來傳授專業知識的場所,對法律知識的宣傳缺乏力度。大學生法制教育一直以來缺乏獨立的地位,長期附屬于德育教育[1]。除了法律相關專業之外,各大高校基本上只會在大學一年級階段開設一門《法律基礎》的課程,其內容十分單薄,無法讓大學生對常規的法律相關知識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而且之后基本都不再涉及到法律的相關課程。比如,校園里頻頻出現的校園貸問題,由于學生法律意識淡泊,在貸款之初根本就沒考慮過后果,最后因為無力償還貸款,導致產生巨額利息,給自己及家庭帶來了大量的經濟損失。
2.高校對學生的法治學習缺乏合理的考核方式。學校對學生學的每一門課程都應該有與之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考核方式不科學,可能會導致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由于高校開設的法律相關課程本來就相對較少,高校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大多由本校人文社科部的任課教師、學生輔導員或者政工干部兼任[2]。學生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習起來也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從教學方法上和期末考核上都應該采取科學的方式,首先要設法吸引學生對法律課程產生足夠的興趣,讓學生樂于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其次要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考核,這種方式并不是很科學,由于大多數學生并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如果能采用實用性更強的方式,就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讓所學的法律知識跟生活更加貼近。
3.大學生法治教育缺乏實踐性。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基本上都在采取書面的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只需在考前死記硬背便能考高分,考核除了獲得好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3]。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然而制定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規范人們的行為,讓社會更加緊然有序。既然法律最終是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所以在進行法治教育的教學中,絕不能脫離實際而空談理論。
四.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方法
針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缺失的現狀,為了能夠讓大學生更知法、懂法、用法,應該從多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填補大學生對法律認知的這塊空白。
1.首先,高校應定期開展相關的法治教育講座,講座相對于普通的教學課堂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內容更加豐富,并且邀請校外專家,以豐富的實例將枯燥的法律知識以更生動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案例講解,能夠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法律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2.其次,可以有計劃的定期舉行校園法治宣傳周活動,以答題競賽的方式邀請學生參與進來,并給以一定的獎勵,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并且可以在形式上進行不斷創新,借鑒電視媒體上各種答題益智類節目,讓同學們將娛樂與學習法律知識融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
3.再次,提高高校師資隊伍的法律修養,集中組織教師參與法律知識的學習,同時可以讓教師進行校內和校外交流,讓老師給學生作出榜樣,特別是輔導員教師隊伍,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直接執行者,所以輔導員老師法律素養的高低,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
五.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意義
“法治教育”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是大學生基本素質之一,其意義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這是在分析了我國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之上,制定出的戰略方針,其有著極強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高校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基地,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這是一項政治使命。法律也是傳達黨中央精神的載體之一,了解社會主義法律,也能夠加強對黨的認識。
2.法治教育同道德教育兩者相輔相成。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是依靠人的自覺性。在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中,兩者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充分發揮法律與道德各自的作用,才能夠讓社會長治久安,和諧穩定。加強法治教育,將其與道德緊密聯系在一起,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滲透。
3.大學生學習法律,也可以擴展自身的知識面,法律也是社會科學之一,讓他們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因為法律也是源于生活,缺乏法律素養的大學生并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為了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普及法治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六.總結
大學生法治教育作為高校的基本任務之一,有著其特殊的重要意義。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在高校中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給大學生進行傳授法律知識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有必要建立一套合適的法治教育方案。
參考文獻:
[1].劉乾坤: 高校法制教育改革探析[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174-175.
[2].宋嘉: 新時期高校法制宣傳的困境及對策[J]. 教育界2016(27):24-25.
[3].牟艷娟, 楊程程: 淺析高校法制教育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理論月刊2016(0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