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國成為全球抗疫急需醫療物資的主要供應地之一,然而近日歐洲不止一個國家爆出中國產品存在質量不達標的問題。最新一起糾紛發生在荷蘭,該國政府宣布召回從中國進口、已經分發到醫院的數十萬只口罩,指它們質量不合格。一些西方媒體在報道這些事情時明顯帶了情緒,有將它們往政治和外交方向引的傾向。
中國互聯網上針對這些糾紛則出現相反的情緒,覺得中國協助西方國家抗疫費力不討好,如果惹上質量訴訟更要“招一身騷”,不如不干。
我們認為,對于質量糾紛,中外都應冷靜面對,就事論事,誰都不應將問題上綱上線,把這種事情政治化是對全球合作抗疫的破壞,無論如何都應該避免。
醫療物資的質量問題比其他領域的產品質量問題更加牽動人心,原因不言自明。從理論上說,是存在有部分中國對外援助和出口的醫療產品質量不達標可能性的。一方面外國訂貨量大且急,中國的生產商不都是長期專業從事這一產業的,有臨時緊急轉產的。加上各國的相關標準不一致,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很難協調,問題尤其會復雜些。
對中方來說,我們對出口醫療產品應當有必須保質保量的嚴格要求,決不允許個別企業把賺錢放在社會責任和道義之上。當外國提出有質量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應當是對相關事情展開調查。如果質量問題屬實,就要依法對相關企業嚴厲懲處,問題嚴重者還要追究刑責。我們決不包庇有問題的中國企業,不給那些企業躲在中外情緒對立的后面逃避責任的機會。
我們要認識到,把好出口質量關,尤其是在當前形勢下確保醫療物資對外援助和商業出口的質量,人命關天,也關系“中國制造”乃至整個中國的聲譽。誰在這個時候砸我們的牌子,我們就砸他們的飯碗,決不姑息。
為此建議國家對當前醫療物資出口增加必要的超常規管理,督促企業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接單生產并出口,力爭把不合格的醫療物資產品擋在國門之內,就地銷毀,讓所有運往世界抗疫前線的物資都做到質量過硬。事實上,無論是內銷還是外銷,不合格的醫療產品都不該被放行。
作為其他國家的政府和媒體,也應在他們認為進口中國醫療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保持理性態度,不應夸大事情的性質,尤其不應刻意把“中國”這個標簽拎出來刺激輿論。如果有誰那樣做,顯然是不厚道的。
現在全世界都在向中國緊急訂貨,中國再怎么加強管理,也難免百密一疏。而且質量問題在有些情況下并非絕對的,這當中一定程度上包含用戶要求和體驗的問題。要看到,中國向相關國家積極供貨,總體上是高度善意的。進口方也應帶著善意處理這當中發生的各種問題,相關國家的輿論如果這個時候因為質量糾紛沖“中國”發脾氣,會很容易被中國公眾當成尋釁碰瓷。
希望各國在從中國進口醫療物資時只找有信譽的中國公司接洽。據環球時報了解,一些外國政府不愿意從中國使館推薦的信譽良好的公司名單上選擇進口商,擔心有國企等,而更愿意直接接洽中國企業。這種情況下,希望相關國家政府不要病急亂投醫,碰上個別資質不夠的中國公司,買了低質產品,最后釀成輿論事件,干擾了其與中國的抗疫合作。
希望世界有一個整體上的信心和把握,那就是中國主要依靠我們自己生產的醫療物資極大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扭轉了局勢。中國產品整體上無疑是可靠的,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國家集中向中國企業下訂單。有具體問題,讓我們一起解決它們好了。▲
環球時報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