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彬 陳敬陽 楊舒越 張帆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12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檢測,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花生四烯酸(AA)誘導, 二磷酸腺苷(ADP)誘導],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 高于對照組的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 P<0.05)。觀察組患者檢測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別為(23.88±7.39)%、(9.63±8.01)%;對照組患者檢測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別為(24.04±7.86)%、(14.82±9.47)%。兩組患者檢測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測后,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檢測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0%, 低于對照組的3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可有效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14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一組由多種原因導致大腦、小腦或腦干局部或多部位供血不足, 從而引起相應神經系統癥狀的疾病。該病的病因比較復雜, 常見的包括:血管壁病變(腦動脈硬化、動脈炎、血管遭外力損傷等)、心臟病和血流動力學改變(高血壓、心律失常等)、血液流變學和血液成分改變(血液粘度增高、重度貧血、白血病等)以及其他原因(如空氣、脂肪栓塞、腦血管痙攣等)[1]。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內科及外科治療, 內科治療又分為三個階段的治療, 超早期、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是指介入性血管內局部溶栓治療和手術治療, 介入性血管內局部溶栓治療, 可恢復缺血組織的供血, 最大程度的恢復缺血組織的活性, 抑制腦梗死區域繼續擴大, 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可能性很高, 但必須是在超早期(發病時間在3~6 h內)治療階段[2]。因此,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早期防治非常重要, 對于不可逆性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 若能及早診斷并接受治療, 將會極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對于廣大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主要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 研究效果顯著,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神經內科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男37例, 女23例;年齡51~65歲,?平均年齡(55.26±3.25)歲;發病時間1~24 h, 平均發病時間(11.46±4.19)h。觀察組男33例, 女27例;年齡52~66歲, 平均年齡(55.33±3.56)歲;發病時間1~25 h, 平均發病時間(12.51±1.63)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醫學上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 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 并批準研究。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檢測, 即采用阿司匹林控制血小板, 皆實施常規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檢查, 以及對患者進行腦血管造影及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AA誘導, ADP誘導), 具體檢測方法如下:①對阿司匹林敏感者選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 對阿司匹林不敏感者選擇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兩組患者均用藥7 d, 于第8天清晨選擇肘正中靜脈抽取7 ml血液, 利用血栓彈力圖儀(美國Haemoscope公司, CFMS LEPU-8800)檢測血液中所含的AA途徑誘導的血小板抑制率(AA%), 以及ADP途徑誘導的血小板抑制率(ADP%);②以上操作皆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TEG軟件根據檢測結果自動計算出AA%及ADP%, ≥50%時, 視為敏感;20%~49%時, 視為中介;<20%時視為耐藥[3-5]。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發癥發生情況。通過以上兩項來判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防治的效果分為三個等級:顯效:對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可以很好的預防因血小板高聚集而引發的各動脈血管血液循環障礙;有效:對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夠對因血小板高聚集而引發的各動脈血管血液循環障礙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無效:對血小板聚集無任何抑制作用。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血管痙攣、貧血、栓塞、腦梗死。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中顯效36例(60.0%)、有效21例(35.0%)、無效3例(5.0%);對照組中顯效16例(26.7%)、有效34例(56.7%)、無效10例(16.7%)。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 高于對照組的8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 P<0.05)。
2. 2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檢測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別為(23.88±7.39)%、(9.63±8.01)%;對照組患者檢測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別為(24.04±7.86)%、(14.82±9.47)%。兩組患者檢測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檢測后,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檢測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血管痙攣、貧血、栓塞、腦梗死的患者分別為5、3、1、0例, 對照組發生血管痙攣、貧血、栓塞、腦梗死的患者分別為7、8、3、1例,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0%, 低于對照組的31.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種在臨床中較為多發的疾病, 常見于中老年人。其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和慢性起病的缺血性腦病, 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腦病又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癥狀較輕并且有一定的局限, 持續時間<24 h及反復多次發作)、血栓形成性腦梗死[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般是處于安靜狀態下發病, 發病較為緩慢, 通常是呈階段性進展, 通過顱腦CT(發病24 h后)或者MRI均可在閉塞血管的供血區域見到楔形或者類圓形梗死灶]、腦栓塞(常見于青壯年, 起病較急, 具有驟然性, 幾乎不會有任何先兆, 病癥可在一瞬間達到高峰)、腔隙性腦梗死(常見于40~60歲之間或以上的中老年人, 一般是男性多發于女性, 起病隱匿, 此病癥占腦梗死的12%~25%, 輕重程度與梗死部位有直接關系)、高血壓腦病(平均發病年齡在40歲左右, 但兒童及60歲以上的老人也可能發病, 癲癇是常見發病癥狀, 持續性癲癇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起病兇險, 若救治及時幾分鐘或幾日內即可恢復, 若救治不及時, 嚴重者會導致死亡);而慢性起病的缺血性腦病是由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 多表現為頭暈、頭昏易疲勞等輕度癥狀, 若長期性腦缺血或多次梗塞則可能會導致血管性癡呆, 出現多種生活障礙, 具體表現為記憶力障礙、定向力障礙、計算力障礙、理解判斷力障礙, 還可能會引發情感障礙和行為異常, 具體表現為情感不穩, 易興奮激動、行為不檢點等[6-8]。
由此可見, 缺血性腦血管病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預防該疾病的發生, 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溶栓及介入手術治療等, 其中, 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使用對預后尤為重要。近年來,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逐漸投入臨床并廣泛使用。本文便是探討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生理特征之一, 在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臨床中檢測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常用方法有比濁法、電阻抗法等[9]。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檢測后, 兩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檢測前, 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對血小板聚集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效的防治了血小板高聚集而引發的各動脈血管血液循環障礙。此研究充分證明了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可有效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坤, 段毅, 王軍英, 等.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神經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5(17):2207-2209.
[2] 陳斌, 龍發青, 蘇慶杰, 等. 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二級預防中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研究.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9(1):51-54.
[3] 王鳳, 吳珊珊, 萬麗平. 震蕩對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的影響. 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9(2):173-175.
[4] 高巍, 趙世娣, 韓志君. 血小板平均體積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預后.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8, 38(7):137-140.
[5] 張琳琳.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效果及藥學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9):108-109.
[6] 孔繁強, 任靜, 門劍龍. 血小板功能試驗監測P2Y12受體拮抗劑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研究進展. 天津醫藥, 2017, 45(6):663-667.
[7] 李仁志, 趙慶杰. 血小板聚集功能對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的影響(附109例臨床分析). 中國急救醫學, 1999, 19(4):228.
[8] 王兵, 劉丹娜, 龔煜, 等. 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DSA檢查相關并發癥的影響.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7(7):58-59.
[9] 楊洪清, 羅飏, 馬俊, 等. 靜脈溶栓治療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療時機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預后影響的對比研究.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 26(1):64-67.
[收稿日期: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