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萬鋒 馬秀紅 劉建華 田占紅

【摘要】 目的 探討對支氣管擴張穩定期患者使用小劑量阿奇霉素的治療效果。方法 72例支氣管擴張穩定期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6例。對照組采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口服治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小劑量阿奇霉素口服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急性加重次數、痰量、血清C反應蛋白(CRP)濃度、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QOL-BREF)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氣流速(PEF)、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MEF75/25)、最大呼氣峰流速值占預計值百分比(PEF/Pred)]。結果 治療6個月后, 研究組急性加重次數(2.41±0.56)次、痰量(28.21±4.75)ml/d、血清CRP濃度(7.86±1.05)mg/L、QOL-BREF評分(203.12±30.75)分均優于治療前的(2.77±0.61)次、(30.82±5.83)ml/d、(8.39±1.12)mg/L、(185.52±24.83)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FEV1、FEV1/Pred、PEF、MMEF75/25、PEF/Pred水平分別為(2.29±0.42)L、(73.91±6.84)%、(6.41±0.34)L/S、(56.56±2.08)%、(74.56±6.28)%, 均優于治療前的(2.05±0.37)L、(69.32±6.47)%、(6.18±0.22)L/S、(54.42±5.03)%、(71.42±5.0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急性加重次數、痰量、CRP濃度、QOL-BREF評分以及FEV1、FEV1/Pred、PEF、MMEF75/25、PEF/Pred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長期小劑量阿奇霉素治療能減少支氣管擴張的急性加重次數、改善臨床癥狀, 并改善肺功能。
【關鍵詞】 支氣管擴張穩定期;阿奇霉素;桉檸蒎腸溶軟膠囊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60
支氣管擴張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 是慢性化膿性炎癥和支氣管及周圍肺纖維化破壞了支氣管壁的肌肉和彈性組織, 導致支氣管變形和持續擴張[1]。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咳嗽、膿痰、反復咯血等癥狀, 病程較長且不可逆, 反復感染加重, 可嚴重損害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大環內酯不僅具有抗菌作用, 而且具有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最近幾年, 一些臨床研究表明, 長期小劑量大環內酯已被證明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有效,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囊性肺纖維化、哮喘和非囊性支氣管擴張。本研究旨在評價小劑量阿奇霉素聯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治療穩定期支氣管擴張癥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7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72例支氣管擴張穩定期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6例。研究組男20例, 女16例;年齡35~80歲, 平均年齡(58.62±12.13)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4.05±1.99)年。對照組男19例, 女17例;年齡35~80歲, 平均年齡(59.12±11.87)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4.18±1.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實驗。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高分辨率CT檢查診斷為支氣管擴張, 且無明顯占位性病變, 并符合穩定期的標準, 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非穩定期支氣管擴張、其他類型肺部疾病、對大環內酯類藥物過敏者、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不能長期堅持者。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北京遠大九和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401, 規格:0.3 g)口服治療, 3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小劑量阿奇霉素(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60167, 規格:0.25 g)口服治療, 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6個月后)急性加重次數、痰量、血清CRP濃度、QOL-BREF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FEV1、FEV1/Pred、PEF、MMEF75/25、PEF/Pred)。肺功能指標采用德國耶格公司的肺功能儀進行測定。急性加重評定標準參考Kim等[2]的標準, 至少滿足以下9項中的4項:①痰量或痰色的改變;②呼吸困難加重;③咳嗽加重;④發熱;⑤喘息加重;⑥全身情況不適或活動量明顯下降;⑦肺功能減退;⑧胸部影像學上可見肺部病灶的進展;⑨肺部聽診的變化。QOL-BREF評分越高, 說明生存質量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急性加重次數、痰量、CRP濃度、QOL-BREF評分比較 治療6個月后, 研究組急性加重次數(2.41±0.56)次、痰量(28.21±4.75)ml/d、血清CRP濃度(7.86±1.05)mg/L、QOL-BREF評分(203.12±30.75)分均優于治療前的(2.77±0.61)次、(30.82±5.83)ml/d、(8.39±1.12)mg/L、(185.52±24.83)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急性加重次數、痰量、CRP濃度、QOL-BREF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FEV1、FEV1/Pred、PEF、MMEF75/25、PEF/Pred水平分別為(2.29±0.42)L、(73.91±6.84)%、(6.41±0.34)L/S、(56.56±2.08)%、(74.56±6.28)%, 均優于治療前的(2.05±0.37)L、(69.32±6.47)%、(6.18±0.22)L/S、(54.42±5.03)%、(71.42±5.0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的FEV1、FEV1/Pred、PEF、MMEF75/25、PEF/Pred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支氣管擴張癥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 遺傳相關的疾病, 如囊性纖維化、免疫缺陷疾病及艾滋病、風濕性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均可引起支氣管擴張[3]。主要臨床表現為咳痰、黏液、膿液或軟痰, 痰量與呼吸功能障礙密切相關[4]。治療可分為急性發作期休克治療和穩定維持治療。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的綠膿桿菌感染發生率較高。隨著綠膿桿菌感染的減少, 患者的癥狀也得到了改善。因此, 目前治療急性期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的策略是使用具有抗菌活性的抗生素來對抗綠膿桿菌, 對于那些最初對其他抗生素反應不佳的患者來說尤其如此。具體機制可能是阿奇霉素能抑制大量有毒物質的產生, 如外毒素、蛋白酶、生物膜形成、粘附運動[5, 6], 從而抑制細菌的活力。研究還發現阿奇霉素還能減少呼吸道中其他細菌的增殖,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和鮑曼不動桿菌。這可能與大環內酯類調節氣道上皮炎癥因子, 如白介素-6(IL-6), 白介素-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防御素、粘附分子、黏膜屏障等有關[7]。但由于本研究病例少, 痰培養陽性率低, 需要進一步觀察阿奇霉素對細菌的影響。對于支氣管擴張穩定期的治療, 許多研究都有類似的觀點, 即長期使用抗生素來抑制呼吸道細菌的增殖。然而, 許多臨床經驗表明, 長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更多的不良反應和產生耐藥性, 不能改善肺功能。但大環內酯具有獨特的作用機制。近年來研究表明, 大環內酯可改善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的臨床癥狀, 延緩肺功能惡化[8], 但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耐藥性。這與本研究中的觀察結果一致。在這項研究中, 觀察到長期使用小劑量阿奇霉素可以減少支氣管擴張癥患者的痰液產生和急性加重的數量, 改善肺功能, 主要是針對小氣道標志物, 如FEVl和PEF, 這可能與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的氣道上皮起源有關[9], 也可能與減少氣道后小氣道阻塞性病變的減少有關。當然, 口服大環內酯作為維持方案除外。吸入氣道擴張劑和皮質類固醇也可能有利于改善支氣管擴張患者的癥狀和肺功能, 盡管其機制不同, 本研究尚未探討。
綜上所述,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支氣管擴張等慢性氣道炎癥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但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通過抑制細菌毒力和免疫調節宿主改善氣道慢性炎癥, 從而改善支氣管擴張等疾病的通氣功能。因此, 長期小劑量口服阿奇霉素治療支氣管擴張是可行的, 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吳建輝, 劉志新, 彭志文, 等. 桉檸蒎聯合小劑量羅紅霉素治療穩定期支氣管擴張療效觀察. 臨床肺科雜志, 2018, 23(2):308-311.
[2] Kim DN, Lazarus AA. Management of bronchiectasis. 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 2003, 41(12):91-95.
[3] Shoemark A, Ozerovitch L. Wilson R. Aetiolog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bronchieetasis. Resp Med, 2007, 101(6):1163-1170.
[4] Martinez-Gflreia MA, Perpina-Tordera M, Roman-Sanehez P, et al. Qual ty-of-life determinant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stable bronchiectasis. Chest, 2005, 128(2):739-745.
[5] Mizukane R, Hirakata Y, Kaku M, et al. Comparative invitro exoenzyme-suppressing activities of azithromycin andother macrolide antibiotics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4, 38(3):528-533.
[6] Mitsuya Y, Kawai S, Kobayashi H. Influence of macrolides on guanosine diphospho-D-mannos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Pseudomonas biofilm. J Infect Chemotherapy, 2000, 6(1):45-50.
[7] Wozniak DJ, Keyser R. Effects of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macrolideantibiotics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hest, 2004, 125(2 Suppl):62S-69S.
[8] Shinkai M, Lopez-Boado YS, Rubin BK. Clarithromycin has an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n ERK-mediated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flagellin. J Antimi-erob Chemother, 2007, 59(6):1096-1101.
[9] Yates B, Murphy DM, Forrest IA, et al. Azithromycin reverses airflow obstruction in established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2(6):772-775.
[收稿日期: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