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徐叢璐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其首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育人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在專業教學中開展育人工作,從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加強課程思政、搭建育人平臺、構建政策機制等方面作了闡述,以期為育人工作融入專業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20)01-0083-04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論述為高校課程思政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確了建設目標,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課程教學和教育各環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其中心任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將育人工作融入專業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就顯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1? ?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育人能力
教師是教書育人實施的主體,育人工作的關鍵在于教師。但當前,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不少專業教師“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有些專業教師只管上好專業課,對于學生日常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極少過問;有些專業教師在授課期間對課堂紀律很不上心,對學生的曠課、遲到、上課吃餐食等課堂“亂象”缺少管教;有的專業教師在課堂外很少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他們會認為學生的思政教育和素質培養是輔導員和班主任的事情,或是思政課程的任務,與專業課無關。這種“專業教育、 思政教育兩張皮”現象,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對于專業教師既要提高其育人意識,又要提高其育人能力。
提高專業教師的育人意識,學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通過多種方式做好教育引導,讓教師明白教書與育人密不可分,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讓教師認識到既要當好“經師”,更要做好“人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專項培訓,如教師新上崗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等進行師德師風教育;教師繼續教育中,加強教書育人等相關內容的學習,切實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針對教師開展紅色文化實踐研修,接受黨性教育,集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教師注入思政教育的指導思想。只有專業教師轉變了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的觀念,才能建立對育人工作的內在需求,進而主動提升育人能力。
提高專業教師的育人能力:一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二是提高其教學技巧。如果專業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夠,那么容易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不準,反而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學校要適當開展針對專業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培訓。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通過培訓,讓專業教師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基本內涵與邏輯,掌握特征和規律,確保專業課程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把好方向、把牢大局。也可以把思政教師、輔導員吸納到專業課程建設團隊中,協助專業教師梳理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并為其答疑解惑。根據不同課程的特色,適當地安排若干節課,讓思政教師走進專業課程的課堂,共同參與課堂授課。這樣通過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的協同育人,不僅可以提高課堂育人的有效性,同時也快速提升專業教師的育人能力。
課程思政講究的是知識傳授過程中思政教育的潤物細無聲,授課過程既要達到原有的知識、能力目標,又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做到教育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這對于專業教師的教學設計、授課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要充分運用專題培訓、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專業研討、外出研修、老幫帶新等手段,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注重自身知識的擴展,通過涉獵經濟、社會、法律、人文、歷史、文化等,提高知識儲備。豐富的知識,寬闊的視野,會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總之,對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的教育與培訓應是多層次和多渠道的,具備科學性和時代性特征。
2? ? 緊抓課堂教學,充分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課程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理應切實地發揮其育人功能。特別是專業課程,與學生的職業生涯、未來發展緊密關聯。若專業教師能潤物細無聲地將育人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各專業、各課程應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挖掘、梳理專業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學校通過項目立項、經費資助等形式,引導、鼓勵、支持各專業與各課程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可以通過課程改革,試點先行,在專業層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的工作機制和良好氛圍。如制造類專業可以圍繞“大國工匠”,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商貿類專業可以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感;交通運輸類專業可以以我國交通事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切入點,適時地開展愛國教育;輕工類專業可以在專業學習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藝術類專業在專業學習中可以開展美德教育;醫學類專業可以結合人文精神培養,注重學生的仁愛教育等。
當前,各院校已將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對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建設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如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于課程教學體系化,將課程思政建設的課堂教學路徑著眼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教學資源等4個方面,探索實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四融入”,即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融入課程標準、融入教學課堂、融入教學資源,將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從教學的源頭、目標和過程上落到實處,已形成了一系列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案例。該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服裝材料》課程,通過引入校企合作項目“面料再造”,學生通過傳統素材選用、進行原創設計,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業《環境影響評價》課程,以教學項目化形式,開展助力“剿滅劣V類水”、河長助理巧治水等教學活動,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激發了學生的擔當意識,切實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歸屬感;舞蹈專業《舞蹈》課程,實施了基于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的教學改革,將學生能編排體現愛黨愛國或傳統文化等元素的舞蹈作品作為學業考核和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結束后還將優秀作品送學校進行展演,學生在完成此類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動漫專業《動畫場景制作》課程,實施了思政教育融入項目教學的課程思政建設,授課教師設置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場景課程項目任務,學生課外在老師帶領下親臨烈士陵園,采集相關素材,并在課內集中完成場景的設計、制作,整個項目將專業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項目驅動,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既提升了專業技能,又充分接受了紅色教育。
當然,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做到3個結合,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確保思政教育與原有課程內容的關聯性和融合度,避免思政教育與原有課程內容的“脫節”,以及“本末倒置”等現象。
3? ? 搭建課外育人實踐平臺,拓展專業教育渠道
學生在課外進行各類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搭建基于專業教育的課外實踐平臺,將專業教育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并與學生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推動專業教育與育人工作的相融相和。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具有較好成效的是搭建類似于學生專業社團或學生專業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實踐平臺,可以較大程度地滿足學生拓寬專業視野、鍛煉專業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的需要。
為了強化這類學生組織的育人作用,可以建立由有關專業教師專職擔任導師的導師制專業社團(小組)。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導師可以進一步明確學生在社團(小組)里的任務要求和活動內容,并有計劃地組織開展。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在社團(小組)活動的“自愿性與自主性”和導師對學生活動的“計劃性與組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如專業科研項目、志愿服務、企業調研、社會觀察與體驗等。同時,專業教師可以有效地將課堂內的教學內容延展到社團(小組)活動里,并可在社團(小組)里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進而反哺課堂教學,進行因才施教。通過學生社團(小組)的各類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的有機結合,使得專業社團(小組)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補充,促進育人工作融入到專業教育。另外,導師制專業社團(小組)師生之間易形成“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教師更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思想狀態,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及時解決學生知識和思想困惑,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教師工作室為依托,組建各類專業社團(小組),將工作室的企業項目引入到社團(小組)活動中,通過校企雙導師制,讓學生參與真實的企業項目,既能使學生得到有效的職業技能訓練,又進一步加強了學生職業素養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所不具備的培養優勢。如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紡織品設計學生專業社團”。該社團由紡織品創新設計工作室負責教師組建,并擔任社團指導老師。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學生已完成多項省市級創新創業項目、省新苗人才項目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并在全國、省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中榮獲大獎。從2015年起,連續獲得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挑戰杯大賽特等獎、一等獎,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挑戰杯大賽特等獎。同時該社團還致力于傳統紡織文化的推廣。利用暑期社會實踐這個載體,社團多次與社區合作,舉行“傳統紡織技藝進社區”活動,為社區居民進行傳統紡織技能培訓,并獲市優秀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稱號。多年的建設和積累,使得該社團已成為學生開展專業實踐、創新實踐、素質實踐的重要平臺,也成了指導教師深化專業教學、強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
4? ? 建立獎勵與約束機制,提供政策保障
要讓專業教師增強育人意識,做好育人工作,相應的政策保障與約束性制度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育人工作尚未完全納入教師績效考核中。對于專業教師的育人工作,只是在職稱晉升的條件里有“必須擔任班主任”的規定,但專業教師育人工作具體量化的內容幾乎沒有。在一定程度上,育人工作是一個良心工作,可以這么說,專業教師的育人工作既沒有足夠的動力也沒有特別大的壓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基礎上,建立起育人工作考核的相關制度,對于育人工作做得好的要有實質性獎勵,同時也要規定有最低限度的育人工作要求。可以參照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模式,建立可量化的育人工作量,如設置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專業導師、生活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及競賽、職業生涯規劃,開設講座、擔任活動評委,參與學生日常事務等項目,并規定1年最低需完成的工作量。對于未完成育人工作量的教師,其年度考核或教學業績考核不得評良好及以上;對于超額完成工作量的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或者在教師評優評獎的指標體系中設置育人工作指標、增加比重等。如黎明職業大學出臺了《黎明職業大學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實施辦法》,對于學年內育人工作量未達標者,當學年獎勵性績效工資下調一級,不得參與當學年各類評獎評優和年度考核優秀,其職稱評聘、職務晉升年限依據不合格學年數順延。這就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總之,專業教師是學生接觸最直接、交流最集中的教師群體之一,教書育人是所有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所在。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是課程思政體系中極為關鍵的部分。廣大專業教師要自覺地做到與思政工作者協同做好育人工作,構建起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
[2]馬亮,顧曉英,李偉.協同育人視角下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25-128.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4]郭永邦.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社團建設的定位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09):59.
[5]徐寶升.黎明職業大學教書和育人不再是“兩張皮”[N].中國教育報,201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