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面臨的巨大轉型,高職英語教學也在不斷摸索前進的道路。《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以學習者的職業需求和發展為本位,充分了解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層次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選擇,充分體現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層次復雜,教學費時低效,傳統教學過于均衡化,無法顧及兩端的學生。因此,很多學校采取了分層教學的方法,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公開的分層會對學生的心里造成一定影響,低層次的學生會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而筆者所在的學校,由于條件限制,還不能實現全校范圍內的分層教學,為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原有的自然班內,對隱形分層教學模式進行了應用研究。
關鍵詞:高職英語;隱形分層;教學研究
1導言
高職生源的變化是一種客觀存在,面對這樣的變化,教師自怨自艾是于事無補的。我們只有直面現實,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教書育人職責。
2英語隱形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2.1因材施教理論
“因材施教”理論早在孔子時期就已提出,所謂因材施教即指針對每個人的差異進行教學,針對受教育者的性格差異、學習能力差異、知識結構差異、學習態度差異等因素進行不同的教學,實現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們的個體認知和英語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促使學生最優化發展。
2.2以人為本理論
“以人為本”的教育強調認識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要建立“以學生為根本”的教學體系,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人格培養,有要讓他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要讓他們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2.3克拉申的i+1輸入理論
克拉申的i+1理論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克拉申認為只有受教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才能促使其專注于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從而習得這門語言。其中的“i”代表受教者的現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受教者的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通過學習,受教者可以將“i+1”變成“i”,不斷地進行“i+1”,從而取得進步。
3面對“新生源”的高職英語隱形分層改革
3.1“新生源”對高職英語教學帶來的挑戰
為了便于教學與管理,一些高職院校將“新生源”單獨組班。在這樣的班級任課,尤其是公共英語課程,對教師而言是很大的挑戰。筆者曾在開展隱形分層、差異化教學改革的實驗班中,對學生入校時的高考成績做了未公開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假定單科試卷總分為100分,該班學生的單科平均成績在30~40分左右。為了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英語基礎,在新生入學之初,筆者組織了一次英語摸底考試。考核的知識點參照了高中英語8~9級的要求,滿分為100分。考核的結果是,最高分98分,最低分9分,分數的高低差達到89分,全班平均46分。這不是個別班級的孤立現象,而是“新生源”班級的普遍狀況。一線教師對于生源質量和學生學習能力的變化感受深刻,“新生源”成了學習能力不足、成績差的代名詞。教師教授“新生源”班級課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而在公共英語課程教學中,一些高職院將學生參加的全國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PRETCO)的通過率作為考核教師業績的指標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打擊了英語教師執教“新生源”班級的熱情。面對學習狀況整體程度不高、個體差異懸殊的班級,要在三個月后與同年級其他班級同學共同參加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任課教師的壓力可想而知。
3.2顯性分層與隱性分層
高職生源英語水平總體不高、差別較大的現象已存在多年。為了應對這一狀況,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頒布(試行)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分級的思想,指出“鑒于目前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分為A、B兩級,實行分級指導。A級是標準要求,B級是過渡要求。入學水平較高的學生應達到A級要求,入學水平較低的學生至少應達到B級要求。隨著入學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均應達到A級要求”。各高職院校在貫徹這一指導思想,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公共英語課教學中,將原有的班級建制打亂,通過分層考試或者參照學生入學的英語考分,重新編班教學,這一做法可稱為“顯性分層”模式。顯性分層模式希望針對不同層級學生,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有意識界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顯性分層對學生做了大類區分,相比按照原班級建制開展教學的模式,其教學效果有了較大的提升,是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次成功嘗試。但顯性分層僅解決了群體性差異問題,未關注分層后班級內部的個體性差異。在顯性分層模式下,由“新生源”組成的班級,學生基本會被直接編入較低等級的班。然而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被編入低等級班級的“新生源”,仍然有一些成績相對較好或有潛質的學生。他們在高考受挫的陰影下,再次遭受簡單粗暴的顯性分層的打擊,往往會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不利于調動其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為了降低教材難度,以適應分層后基礎較差的教學對象,高職院校常常會采取校本教材。而校本教材往往存在編排不夠審慎,內容的系統性、邏輯性和目的性不夠嚴謹等問題,部分教材甚至出現看圖填空、給詞造句等英語學習啟蒙階段的練習形式。東拼西湊拉郎配拼接出的低品質教材,對于更需要教材有吸引力的“新生源”而言,實屬不負責任。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面對顯性分層后,主要由“新生源”組成的高職公共英語低等級班級,筆者在教學中,探索了“隱性分層”的教學改革試點。試點班級采用與其他班級相同的教材,但通過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等措施,充分關注班級的各類成員,以實現在同一課堂上,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收獲和提升的目的。
4高職英語隱性分層教學實驗的實施
4.1高職英語隱性分層教學理念
高職英語隱性分層教學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認知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把學生進行班內隱性分層,制定不同層級的教學目標,合理組織教學,對課堂教學、課后作業以及課外輔導等環節進行分層,按照不同標準進行評價考核,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佳發展。
4.2高職英語隱形分層教學實驗設計
本次實驗歷時一個學期。首先,選定大一會計系注會專業124名學生,隨機選定一班61人為實驗班,二班63人為對照班。通過問卷調查對兩個班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水平、課堂互動、作業完成以及課外自學等情況進行統計,同時對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并在學期初組織摸底考試,作為教學實驗的前測。其次,根據測試結果,采取隱性分層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再次,組織學生參加山東省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和口語測試,實驗班與對照班進行比較分析,作為教學實驗的后測,得出教學實驗結果。最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4.3高職英語隱形分層教學實驗實施
1.學生動態分層。班內隱性分層教學的關鍵是針對各個專業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動態分層。教師通過統計學生的高考英語成績,大致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為了更好地進行隱性分層教學實驗,研究者首先對兩個班學生的上學期期末考試英語成績做了統計,并于學期初進行了英語摸底考試,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又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平時課堂表現,“暗中”把實驗班學生分為A、B、C三層,其中,A層為優等生,B層為中等生,C層為學困生。其次,研究者把兩個班的學生進行異質分組,A、B、C三層學生人數的比例為1∶2∶1。各組的組長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和目的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讓學生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2.教學目標分層。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基礎上,教師認真鉆研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為各層次學生制定不同等級的教學目標,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讀懂課文,掌握重點詞匯及語法即可。中等水平的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英語基本技能的提高。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注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3.教學活動分層。在對學生動態分層和教學目標分層的基礎上,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對課堂教學、課后作業以及課外輔導等環節進行分層,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共同進步。首先,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并適當給基礎較差的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其次,在布置課下作業方面,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難易程度不同、形式內容靈活多樣的作業,且使學生能接受。最后,在課外輔導方面,針對每個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開展一對一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4.評價考核分層。在教學活動分層的基礎上,教師也探索出了更加個性化的評價考核方案。總體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課外自學情況)占總評成績的60%,期末筆試占總評的20%,口試占20%,采取縱向評價的形式,讓學生和自己做比較,“今我勝昨我”,不斷超越自我,注重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
5結語
隱形相對于顯性就是最大程度地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并且在學習中體會到提升的快樂,避免產生自我不良評價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隱形分層教學本質上是盡可能地創造有利條件,排除各種阻礙因素,分層次地去開發學生的潛能的問題。隱形分層教學的出發點是全面關注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既注重學生的發展平等,又注重其心理平等。總之,隱形分層教學高度體現了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符合學生個體差異的需求,有利于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崢.基于合作學習模式的高職英語口語隱形分層教學探索[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5(02):30-32.
[2]叢悅,孟依帆.隱形分層次教學在高職口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4):49-50.
[3]徐瑩.高職英語隱形教學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3(06):17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2018年黑龍江經濟社發展重點研究課題《混合學習模式下高職英語過程性評價研究》課題編號:WY2018086—C
作者簡介:魏冰冰,女,197907,漢,黑龍江牡丹江,碩士研究生,講師,英語教育,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