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
摘 要:現階段幼兒園語言教學方法正在不斷更新,而信息技術為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相對于傳統的幼兒園教學模式來講,幼兒園在對語言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信息技術的環境有利于幼兒的語言學習興趣提升,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便利性。信息技術為幼兒園語言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展信息技術語言教育有利于幼兒在信息中尋找知識的真諦,使幼兒的各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讓幼兒不僅僅局限于內心的世界,更善于去表達真實的想法。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幼兒教學;語言教學;如何應用
語言活動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模式之一,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語言能力主要在幼兒時期培養,相對于傳統的幼兒語言培養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幼兒的發展規律,所以信息技術推動了幼兒語言教學的完善。信息技術可以將圖片文字聲音相互融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語言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豐富多彩的圖片,動人的音樂,都會吸引幼兒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
1 通過提升課堂氛圍激發幼兒語言學習能力
興趣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只有當幼兒對一件事產生興趣,才能更好的指引他們去做,興趣對于語言教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是幼兒語言能力表達的關鍵。幼兒處于人生中的發展起始階段,各方面接受能力還有待提高,而信息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幼兒的感官系統,讓幼兒手眼協調,多加動腦,使他們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完成語言學習互動,提升課堂氛圍也要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比如教師開展歌曲《小星星》的學習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找尋有關星星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上的星星繪制內心所想的星星,教師也可以找尋一些相關音樂材料播放給幼兒聽,使它們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音調。這些教學辦法都是通過提升課堂氛圍來完成教學,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幼兒提供一個兒歌的教學氛圍,使幼兒能夠開心的融入到兒歌的學習當中。學習興趣對于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進行語言學習,更有利于幼兒的記憶。
2 通過創造情境來激發幼兒的表達情感
雖然幼兒處于同一發展階段,但是由于發展具有獨特性,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點,對于語言的表達也是如此,有的幼兒性格活潑外向,喜歡直觀表達,而有的幼兒性格內斂,不喜歡和外界交流。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幼兒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更需要教師創造豐富的語言素材,讓孩子樂于表達,勤于表達。通過展現的圖片和音樂更有利于幼兒感覺語言的樂趣,比如在開展完幼兒戶外活動時,就是讓每個幼兒表達這次戶外活動的感受,可能很多幼兒不知從何說起,因為幼兒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他們不能完全細致地記錄自己所發生的事情,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做出更細致的努力,教師可以提前記錄一下幼兒活動的視頻或錄音,通過播放給幼兒觀看,讓幼兒回到戶外活動當中提起自己的語言表達興趣。這種教學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最快激發幼兒的語言活動能力和表達能力。
3 提升幼兒的語言創造性思維
幼兒的思維發展對幼兒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輔助作用,而幼兒時期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幼兒的思維表達方式有很多,并且受很多相關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幼兒園教學模式過于呆板,教師只是機械性的傳授給幼兒語言知識,帶領他們朗讀語言教材,而幼兒也是被動的接受語言知識,沒有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無法鍛煉自己的思維靈活能力。比如在進行故事語言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出示許多動物的圖片,讓幼兒先猜一猜哪個是小蝌蚪的媽媽?通過這個問題引發幼兒對話題的關注和探討。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樣有趣的事情呢?通過播放一小段動畫將幼兒帶入語言教學內容,讓幼兒根據自己創造性的思維開展想象,每個幼兒都先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 用幼兒語言想象力提升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的云想象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課程的推進,可以讓幼兒帶著問題進行語言課堂交流,讓幼兒拓寬自己的思維能力去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這樣不僅僅使幼兒的思維得到提升,也使它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能一下轉移幼兒的注意力,所以在現階段的幼兒教學中,想象力和語言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5 結束語
現階段教師不能局限于傳統呆板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模式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增強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表達性和趣味性,使幼兒主動積極地接受語言教學知識。這樣會使幼兒勇于去說,敢于去表達。面對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語言表達困難,教師更要利用信息技術積極的去引導,把現代技術和幼兒語言教學相互融合在一起,使教學方法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信息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就有弊,教師要以實際情況為基本,合理解決幼兒語言學習問題,讓幼兒更好地表達真實的自己。
參考文獻:
[1]劉兵.現代信息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整合與應用[J].網絡與信息.2012
[2]巢艷.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