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
摘 要: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三觀形成的年齡,他們將是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從小接受家國情懷教育十分必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擔負起教育的重任,使青年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關鍵詞: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喚回學生;家國情懷
引言
家國情懷教育在課堂中的落實,是家國情懷內化的過程。所謂家國情懷的內化,指教師通過一系列具有價值引導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充分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和意義,并將家國情懷素養轉化為他們內在的行為準則,形成相應的價值觀的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家國情懷深遠厚重,家國情懷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課本中,課堂上,它需要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一、依托鄉土史資源,激發家國情懷
許多地方都有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等鄉土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鄉土史資源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從鄉土史資源中選取一個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導入新課。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可通過圖片、史料等方式將鄉土史資源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拉近學習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在練習鞏固環節,教師也可從一些地方志文獻中選取相關史料,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課后作業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鄉土史資料,然后在下次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成果,增強學生對鄉土史資源的認識,強化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感。
二、變革課堂方式
教師要能夠跳出思維定勢,通過教的方式的變革來改變學的方式。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緊密聯系社會資源,設計精彩的導入語和過渡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要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歷史,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形象化的學習,加強學生對重大歷史現象的理解,培養宏觀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要創設合理情境,適當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筆者在進行“青銅器和甲骨文”公開課教學時,對教學的過渡環節進行了探索和設計。巧妙的過渡設計能夠合理地銜接教材內容與教學環節,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三、課外讀物
課文限于篇幅,只寫了歷史的脈絡和骨架,很多生動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沒有辦法詳寫,所以同學們求實的讀歷史,還需要到圖書館借閱書、到書店買書,比如寫歷史脈絡的《中國簡史》,各朝代的分史秦史、漢史等等,寫人物的人物傳記,比如秦始皇傳、毛澤東傳、鄧小平傳,有寫國家統一的,有寫抗擊敵人入侵保家衛國的,有寫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寫改革開放的等等,從這些課外資料,更加翔實的掌握國家的發展脈絡、英雄人物,更加激勵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學習。
四、游學參觀紅色基地
中宣部從1997年7月、2001年6月、2005年11月、2009年5月,連續對社會公布四批35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涵蓋從古到今的英雄人物、舊址、遺址,展現中國愛國主義精神,區域遼闊,內容豐富,積極作用強大,如近代遭列強入侵以來中華民族堅強抵御外侮的有: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七七事變紀念館、平型關戰役遺址、趙尚志紀念館,芷江受降舊址和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等。有抵御國民黨反動派的:井岡山革命紀念地、延安革命紀念地、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等等。勵志研學,寓教于樂,零距離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年代艱難困苦的歲月,深刻領會如今的和平年代來之不易,更加激發學生為國繁榮強大貢獻自己的量和智慧的動力。
五、挖掘優秀歷史人物的事跡,體會家國認同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例如歷史上有齊繼光、鄭成功等民族英雄;近代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左全、張自忠等杰出歷史人物。在歷史教學中,挖掘優秀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讓學生了解在歷史背景下,他們如何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他們是為了民族團結,還是為了民族偉大易建聯敢于承擔責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學生通道學習英雄先進事跡感受歷史人物的家國情懷,提高自己的歷史學科素養。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人以“治國平天下”為目標為了緩解人民的困難,幫助時代和世界,許多思想家和官員有自己的職責提出了鞏固國家、控制敵人的新思想。現代思想家龔自珍提出“我勸天宮雄渾不限才”的老板張;林則徐寫道:“如果你想造福國家、生活,你會不會因為不幸和命運而避免這種趨勢?”名詩《智》在禁煙與反英問題上顯示了自己的強項果斷的態度。康有為、梁啟超、陳千秋等救國代表土強主張改革,譚嗣同、楊銳等6人作出了改變法律上的犧牲。其中,面對老黨的屠刀,譚嗣同仍有危險害怕,高呼“我笑從橫刀到天,留肝膽兩昆侖”壯族詩歌。學生向歷史先進人物學習追尋,體驗民族認同。
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本課相關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等教學資料,在課堂教學中把這些資料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讓學生學習、感受。如,教師可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區人民失去美好家園的悲痛心情,抗擊日本侵略者堅定信念及早日重返家園與親人團聚的強烈愿望;對于日本侵華的罪行,教師可通過圖片展示給學生觀看,比如展示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圖片,加深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印象,讓學生銘記這段歷史,不忘國恥,珍惜今天的和平。此外,教師還可以播放《風云兒女》《血戰臺兒莊》《七七事變》等相關抗日戰爭電影視頻片斷,讓學生學習抗戰英雄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觀念,真正把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歷史教學中。
結束語
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要素之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體現了歷史教育的價值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合教材和鄉土史資源,挖掘家國情懷素材;通過歷史對比,凸顯家國情感;創設歷史情境,營造家國氛圍;挖掘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體會家國認同;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激發愛國情感等策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新時代的高素質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郭忠劉大偉.歷史際會中彰顯家國情懷[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7-12-24(007).
[2]葉敬玉.借“手”推動家國情懷素養“開花結果”[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2):45-46.
[3]劉向陽.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7(33):108-110.
[4]唐蕊.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江南論壇,2017(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