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沁
摘 要:自20世紀末期以來,世界范圍內人們對新發及重現性質的傳染病防治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據現代醫學研究數據發現,約75%的新發傳染病,其病原體都來源于野生動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野生動物自身攜帶的病毒直接感染人類,部分則是借助一些媒介野生動物進行傳播。本文基于野生動物和人獸共患病的關系,提出防控人獸共患病的具體對策,以便為今后的人獸共患病的防控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野生動物;人獸共患病;兩者關系;防控措施
1、野生動物和人獸共患病的關系分析
1.1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
在過去一個世紀內,全球人數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長,全球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全球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大范圍縮減。通過分析研究近些年來的例子不難發現,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與人獸共患病之間有著莫大聯系。
例如,由于人類大量砍伐亞馬遜流域森林的樹木,再加之不斷擴張人類定居點區域,該流域內吸血蝙蝠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蝙蝠與人類棲息地出現重合,導致這些蝙蝠攜帶的狂犬病毒開始在人類中擴散及流行。在2004年一年的時間內,亞馬遜流域巴西和哥倫比亞地區共有46人死于狂犬病,而同時期的拉美地區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僅有20人,并且這種兩地感染人數懸殊的情況于次年再次出現。除了生態環境破壞動物棲息地減少這一原因之外,諸如退耕還林等有益于生態改善的措施,同樣也有可能會導致人獸共患病發病幾率的提升。曾經在北美地區分布較為廣泛的白尾鹿因為人們隨意破壞其棲息地而數量大幅度降低,但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逐漸覺醒,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以實施,使得白尾鹿的棲息地恢復,白尾鹿數量增加,但是白尾鹿恰恰是成年硬蜱的主要寄生宿主,于是乎又引起了美國萊姆病發病概率上升,可謂環環相扣。
1.2野生動物的被捕食
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有關野生動物肉品的消費及貿易額呈現出一種快速增加的趨勢,這一現象在非洲中部及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最為顯著。經過相關研究發現,野生動物的捕食,也和人獸共患病的發生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比如,在工種角度來看,猴泡沫病毒個人嗜T淋巴細胞就是在直接和新鮮靈長類動物肉接觸的工作人員之間進行傳播;在部分地區來看,在非洲西部頻繁發生的埃博拉出血熱就是和直接食用野生動物特別是猩猩有著極大的關系;在世界范圍來看,新鮮野生動物的交易基本都是在鮮活動物市場進行的,從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到SARS再到2020年新爆發的新冠肺炎等,全部都和野生動物的捕食交易存在著極大相關性。
1.3野生動物的貿易及遷徙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每年會有約4萬的靈長類動物、3~5億的魚類等野生動物經過貿易輸送到世界各地。這龐大的野生動物貿易量,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為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創造了有效途徑。刷尾負鼠因為其皮毛質量較好,而被新西蘭大量引入,但是,這一野生動物也是牛分枝結核桿菌的自然宿主之一,不但影響到了當地的牛、鹿養殖業,并且提升了結核病的發病幾率。
除此之外,部分野生動物有隨著某些原因變化而遷徙的習慣,同時這也是人獸共患病得以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比如,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爆發, 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 席卷世界各地,就是攜帶病毒的野鳥遷徙遠途傳播造成的。
2、有效防控人獸共患病的具體措施
2.1動物衛生監督宣傳執法工作力度的提升
在防控人獸共患病的過程中,單純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行的,其中涉及到了諸多的學科及部門的專業化工作,需要行政管理、醫學、動物衛生等部門的大力合作。并且,某些人獸共患病屬于世界范圍內的重大疾病,并不會因為我們主觀意志的厭惡而消弭,我們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凝聚起各個部門的力量,避免疫情來臨時出現部門互相推諉“不作為”的現象,在全面遵守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協調的基礎上,借助各項資源的合理調配及共享,深入研究共同防控這些人獸共患病。與此同時,建議我國的立法部門從人獸共患病防控現狀出發,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各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宣傳力度,向公眾普及有關人獸共患病的相關知識及相關法律,從根源上杜絕人畜傳播傳染病的發生。此外,通過動物衛生監督宣傳執法工作力度的加大,集合民眾力量,將野生動物的交易率降低,從而減少人獸共患病發病可能。
2.2注重公共衛生體系和生物反恐體系的建立
在公共衛生體系和生物反恐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具體需要從如下幾個角度建立如下的體系:
第一,建設獸醫及醫學一體化體系。這一體系需要將獸醫與醫學的專業化研究人員、獸醫實驗室與野生動物疫病監測機構一并納入到其中。在監測人獸共患病的工作中,應當從國家層面出發,建立一個融合獸醫及醫學監測雙領域的病原體監測體系。借助獸醫檢測能力的強化及疫病信息通信渠道的規范化及科學化,確保在病原體研究方面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互通,以此來保障人獸共患病得到及時監測。
第二,建設公共衛生體系。在這個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醫學和獸醫學信息共享且整體性較強的防疫機制,并且在實踐落實中,堅持以預防為主的理念、綜合性的施治方式,保障整體疫情預警系統的科學性和及時性,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證公共衛生體系穩定運行。
第三,建設生物反恐體系。通過生物反恐體系的建立,借助傳染源追蹤及病原體分子的分型技術,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人獸共患病的臨床診斷,以便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控制疫情。
2.3人獸共患病綜合防治體系的建設
從我國現行的人獸共患病防控工作基礎和技術平臺出發,在全面考量我國的烈性動物傳染病及人獸共患病的前提下,開展相應的病原分離、生物學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此來做到動態化掌控我國或者是外來的人獸共患病的病毒分子流行規律、遺傳特性等方面信息,并將之錄入到流行病學的數據庫中,并借助信息技術,預測出數據庫中人壽共患病的流行趨勢,以此來為人獸共患病綜合防治體系、疫情預警系統的建立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3、總結
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的改變、野生動物被捕食及野生動物的遷徙、貿易都和人獸共患病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為了更好的防控人獸共患病發生,需要加大動物衛生監督宣傳執法工作力度,建立公共衛生體系和生物反恐體系,完善人獸共患病綜合防治體系的建設,通過這些方式就可以在全面合理分配各種資源的基礎上,有效防控人獸共患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秦思源,孫賀廷,耿海東,解林紅,彭鵬,李碩,白鴻巖,崔東陽,游豐,鮑玉,初冬.野生動物與外來人獸共患病[J].野生動物學報,2019,40(01):204-208.
[2]孔琪,夏霞宇,高虹,魏強,馬繼紅,池麗娟,秦川.實驗動物源人獸共患病防控戰略研究[J].中國動物檢疫,2017,34(02):38-41.
[3]夏咸柱. 野生動物與人獸共患病[C].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中國畜牧獸醫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