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自媒體 私力救濟 維權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科研立項項目《微博維權行為的相關法律規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W(B)2019203。
作者簡介:孟詡,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17
(一)微博概念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媒體和新興自媒體平臺,因其具有傳播迅速等獨特的傳播優勢而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信息表達和傳播渠道。曾于2018年獲金運獎年度最佳效果運營獎。截至2019年,微博活躍人數達4.3億,微博是一個全媒體格式的社交平臺,其數據范圍大,傳播廣,速度快。
(二)微博維權運行機理
微博維權,就是通過微博用戶講述個人遭遇或者對某個事件進行完整報道和傳播來凝聚社會力量,聚焦社會聲音,以實現維護個人權益的目的。網絡從來不是法外之地。傳統媒體的相關報道會經過調查取證等層層篩選,但微博卻不會,每個人都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即表達權。據相關數據顯示,微博文字日均發布1.3億,微博熱搜實時更新,當私權利得不到救濟時,人們會通過微博來尋求救濟。
(三)微博維權事件演進階段
一般微博維權事件都會經歷,開始-發展-高潮-解決等四個階段。微博維權構筑了公民共同參與,打破強權者的話語體系。微博維權事件的演進更是給解決提供了更多可能,從解決方式和解決途徑而言,其方式更加多樣化,途徑更加多元化。影響大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擴散和傳播的方式。
(一)制度化規范不足
微博維權事件的最終解決要依賴于傳統的權利救濟途徑,比如協商,仲裁,轉入司法程序等,但是由于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其解決往往具有隨意性。當微博維權事件進入最終解決階段,其沒有相關制度規范落實其具體解決措施,私力救濟尚未完善,其權利尚欠缺保障。存在沖動維權,惡意維權,過度維權,非法維權等違法形式。
(二)維權者夸大求助
微博的匿名性使得微博維權的相關信息真假難辨, 當相關人利用匿名進行維權而夸大事實,由于大眾效應及其從眾心理,維權者進行夸大求助時,則對其他人的合法權利和權益造成損害。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實現網絡空間的法制化才能促進微博維權的根本性發展,根本上杜絕夸大求助非法維權等問題。
(三)網民媒介素養偏低
首先,對于部分弱勢群體、邊緣群體, 受經濟條件、文化程度等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 對微博媒介接觸性小, 無法通過網絡途徑表達自己的基本訴求, 造成“數字鴻溝”問題。此外,農民工等群體的媒介素養較低, 媒介素養主要可以分為對傳播行為的分析判斷能力和傳播信息的實際操作能力, 因此部分主體對新媒體的使用方法、技巧以及利用新媒體資源的有效程度等方面都處于劣勢, 他們所發布的微博內容影響性和傳播力小, 其維權微博往往淹沒在信息海洋中, 成功率低。
(四)維權效果有限
當微博維權進入最終解決階段,其缺乏相關制度保障。且輿論具有實時性,當此件事被淡忘,其解決措施極有可能落實不到位。微博維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效果。沒有具體法律規制對維權效果進行保障。維權結果沒有進一步跟進。最終解決效果不能很好的呈現在公眾的視野。維權效果受到限制,不能達到預期給公眾予以警示等效果。
(五)沖擊司法獨立性
微博維權往往會凝聚社會力量, 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給法官獨立行使司法審判權帶來潛在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司法為民粹所裹挾的局面。不可否認的是, 微博在推動維權事件進入司法程序有積極作用,但其也會對司法程序產生一定的干擾,司法獨立性受到沖擊,不利于法制化進一步發展。
(一)傳統維權
傳統維權是指維護個人或者群體的合法權益,其范圍包括人身損害,土地糾紛,醫療事故,婚姻,家庭,繼承等民事糾紛,所進行的行政及司法訴訟。傳統維權是最原始的與法律直接接軌的維權方式。其途徑多較為單一,以線下的行政或司法訴訟為主要維權方式,不涉及自媒體范圍。缺少公眾監督和社會監督。
(二)比較研究
微博維權是利用新興方式,擴大維權途徑,利用微博等自媒體進行維權。如今,互聯網呈現全球化趨勢,自媒體發展迅速,以互聯網為中心的自媒體為維權提供了新的途徑。微博維權不僅僅是傳統維權的補充,更是傳統維權的創新。多種維權共同作用,不斷提高我國法制建設。微博維權是一種雙向發展的維權措施,不僅公民可以發布微博進行維權,還有政務微博,維權機構微博等。使微博維權更加專業化、組織化、規范化。中國社會權力與資源分布不均,隱藏著一定社會風險,對在權力與資源進行博弈中處于劣勢的群體而言,其利益訴求與抗爭性利益表達更加被社會所關注。微博作為網上的“公共場所”,微博維權作為維權渠道,十分平和,利益表達和權力救濟較為及時,讓公眾維權更加透明化。由于公共場所的“圍觀效益”,能促進維權的解決,提高我國法制化進程,促進社會公正。
(一)法律制度
細化各類法律可采取建立微博侵權的認定要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制定針對性的侵權賠償標準、明確微博平臺的法律責任、構筑便捷高效的維權機制等措施加強對微博維權的司法保護。進一步完善公民維權的法治構建,順暢各類維權渠道,切實保障公民權益得到合法實現。微博維權歸根結底也是維權,與法律規制緊密相聯,法律規制的作用不容小覷。提高維權效果,保護司法獨立性。
(二) 法律援助有必要踐行其應發揮的作用
實現法有所依,保障其私權利得到救濟,合理訴求得到表達。讓每一個侵權案件結果清晰明了,結果實現可視化。促進法治社會進一步發展。要將調解、仲裁、行政裁決等同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糾紛解決辦法落到實處,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建立維權訴求動態反饋機制,推進傳統維權與微博維權的聯動。政務微博與政府相關機構微博準確合理發揮其作用,合理進行監督或交接。
(三)普法措施
建立普法課堂進校園的相關體系。提高網民的法律素養,促進微博維權的進一步運行。向廣大公民普及自媒體及微博維權,切實讓每一位網民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微博這一渠道來表達訴求進行權力救濟。采用正當方式維護自己權利,減少過度維權,虛假維權等非法維權,促進微博維權在法律軌道進一步發展。
(四)推動微博維權實名制發展
公民通過微博進行維權已經逐漸普遍化,微博維權實名制應加大推廣力度。當前微博維權的范圍不斷擴大,所涉及的社會階層逐漸廣泛。實名制推廣尚且位于存在趨勢階段,未能實現完全實名制。因此,為保證微博維權的公正性,維護公民的權益,加大推廣微博實名制力度,實現實名制維權全民化。
對于微博維權相關法律規制的研究,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相應體系,相關司法機構應當建立相應的維權信息動態反饋制度。建立微博維權體系,建立地方維權網絡,優化維權訴求處置程序。地方警察應當及時介入相關案件,把真相還原給群眾和社會。法律途徑和其他途徑有效配合,法律援助和官方渠道相互配合。微博維權行為的法律引導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推動網絡空間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提高網民的法律素養。妥善利用微博,增強自媒體與法律的結合,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促進司法實踐,提高司法水平。促進民主發展與公眾監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化的里程碑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菁.通過自媒體維權的法律風險及控制[J].青年記者,2018.10.20.
[2]常健,余建川.微博維權行為的實證分析與法律引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8.01.27.
[3]梅傳強,賀洪波.通過微博維權預防群體性事件之研究[J].法商研究,2013.03.15.
[4]徐增陽,崔學昭,余建川.“微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微博維權熱的冷思考[J].國家治理,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