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歷史來看,農村勞動力完成了“農村—進城務工—回流—再進城務工—再回流”的路徑遷移。通過對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問題進行研究和剖析,明確農村勞動力再回流的社會原因包含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且該問題對社會經濟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為了妥善處理和解決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問題,從政府、企業、高校、個體等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再回流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5-0011-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文獻標志碼:A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村經濟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隨著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現象變得更加普遍。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農業產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從傳統農業區域向非農區域轉移,在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鎮化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但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各國解決“三農”問題、順利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環節[1]。
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我國鄉村就業人口為3.70億,同期鄉村人口為6.03億,兩項數值均長期保持緩慢下降趨勢。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許多農村居民經歷了城鄉二元結構中城鄉居民身份的轉變;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填補了農村勞動力的不足,為農村經濟發展重新注入活力。目前,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已成為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1?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現象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包含地域間的流動和產業間的流動。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始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參與城市建設,這為國民經濟收入增長、城市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帶來了巨大動力。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涌入促進了商品消費,提升了城市發展水平,同時也使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初步完成了“農村—進城務工”的遷移路徑[2]。但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高素質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帶走了資金、技術、知識、人才和需求等資源,鄉村發展出現“空心化”[3]。
此后,外出的農村勞動力不斷成為城市發展的建設者,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隨著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發展和制約,越來越多外出的農村勞動力開始選擇回流農村,為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侵襲,使許多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企業受到沉重打擊,經濟不景氣導致用工出現問題,諸多農村勞動力在城市長時間找不到工作,因此被迫離開城市,重新返鄉,表現出“農村—進城務工—回流”的遷移路徑。
金融危機過后,隨著經濟回暖,許多企業重新生產和運作,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勞動力也重新進入城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部分農村勞動力不再盲目涌入城市,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用工荒”,新生代農民工成為農村勞動力遷移的主要對象。此時,農村勞動力完成了“農村—進城務工—回流—再進城務工”的路徑遷移。
社會經濟發展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農村面貌業已煥然一新。許多農村勞動力開始選擇再回流至農村,從事與農業有關的行業或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用工荒”現象開始在多地同時出現。據統計,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82億人,增速基本保持逐年下降的趨勢。外出農民工為1.69億人,增速略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其中進城農民工1.36億人,較2015年同期水平下降1.1%。至此,農村勞動力最終完成“農村—進城務工—回流—再進城務工—再回流”遷移路徑。
2?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的原因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回歸農村,投身新農村建設,這既有主觀因素,即主動再回流,也有客觀因素,即被動再回流。
2.1? 主觀因素
(1)照顧家人。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涌出,致使農村出現大量無人照顧的留守兒童和無人陪伴的孤寡老人,土地無人耕作,導致土地荒蕪的現象。此外,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許多農村勞動力在城市無法享受與城鎮市民同等待遇,兒童入學等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使得許多農村勞動力開始選擇再回流。研究表明,勞動者性別、年齡、婚姻、受教育程度、創業意愿等個人因素,以及家庭勞動力、老人、學齡兒童等家庭因素可能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回流[4]。
(2)積極回鄉創業。隨著創新創業理念的盛行,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許多農村勞動力開始再回流至農村,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工作。在城市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磨煉后,許多農村勞動力開始逐漸掌握各種技術技能和管理技能,同時擁有一定的管理經驗,加上原始資金積累,再回流至農村進行創業。農村特有的農產品和濃厚的鄉村旅游特色為農村勞動力的創新創業提供新的發展路徑。不發達地區政府應鼓勵和支持有一定打工經驗的外出農民回鄉創業,以推動本地區的經濟發展[5]。
(3)生活理念轉變。早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多數由于經濟壓力和家庭所迫,在城市勤勞打拼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有了一定的積蓄,但仍舊困守在社會底層,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相反,農村生活比較安逸,部分農村勞動力選擇再回流,體現了對農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認同,也說明城市在對農村勞動力的人文關懷上存在不足。
2.2? 客觀因素
(1)個人能力受限。農村教育水平偏低,農民素質較低,缺乏足夠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進城務工時多數僅能選擇對技術水平或管理水平要求較低的工作,同時由于年齡增長或長時間積勞出現身體健康問題,致使他們不得不選擇再回流至農村。此外,由于人力資本儲存量較低,許多農村勞動力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雖然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卻總是游離在城市邊緣,這也會促使他們逐漸遠離城市,回歸農村。研究指出,人力資本相對較低者更愿意留守農村,人力資本相對較高者則傾向于進城,但部分“夾心層”進城后因難以穩定立足而選擇回流[6]。
(2)城鄉差距縮小。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城鎮化的演進、城鄉一體化的推進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使得城市和農村逐漸成為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農村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許多農村勞動力無需再前往城市,便可以獲得諸多收益。便利的交通和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也為城鄉一體化和縮小城鄉差距提供保障。此外,農村勞動力再回流至農村,降低了生活成本,減輕了生活壓力。
(3)國家政策支持。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涉及到“三農”問題的諸多方面。近幾年來,國家大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制定創新創業政策,結合各種“互聯網+”平臺的搭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許多農產品和農業服務業借著國家政策的東風走出農村、走向各地,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許多遠離家鄉的農村勞動力看到美好的發展前景,選擇再回流至農村。
3?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分析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對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再回流也給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帶來一定的消極作用。
3.1? 積極作用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的再回流首先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雖然遠離城市意味著可支配收入可能降低,但研究表明,再回流的農村勞動力與從未外出的農村勞動力相比,更有可能從事非農經濟活動或選擇創業,這成為他們增加收入來源的重要途徑,農村特有的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為其提供較大便利。進城務工再回流的農村勞動力具有較好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這也成為重要的人力資本儲備。
(2)加強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經濟壓力迫使大量年輕人遠離農村,前往城市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再回流現象屢見不鮮。農村勞動力再回流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孤寡老人的贍養問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也是農村居民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7]。
(3)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發展潛力和動力。農村勞動力再回流減少了農村人力資本的流失,具有人力資本補償作用。此外,再回流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技能和管理能力,擁有了人力資本,可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大保障。生態發展也是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諸多農村勞動力能夠為農村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議和支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8]。
3.2? 消極作用
(1)城市“空心化”嚴重。農村勞動力再回流使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勞動力大量減少,在減緩城市建設的同時,減少了城市消費總量,但也浪費了許多城市的基礎設施或經濟資源。城市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城市發展速度減緩,城鎮化發展受到進一步抑制[9]。
(2)加劇農村勞動力冗余。農村富余勞動力遷移至非農經濟活動或非農區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遷移路徑。富余勞動力遷移至城市,有助于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現代化農業的建設。但農村勞動力大量再回流加劇了勞動力冗余,給農村生產和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3)缺乏足夠的人生規劃。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可能是主觀因素也可能是客觀因素導致的。但有部分勞動力再回流存在盲目現象,即再回流的原因是無法融入城市生活、不自信、無法適應嚴格的生產生活制度等。這種再回流說明勞動力本身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清晰規劃,為了逃避城市生活帶來的不適而回歸農村,不是一種理性做法[10]。
4? 農村勞動力再回流的對策
隨著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逐年增加,再回流也成為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對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也能為城市發展和城鎮化的有效推進提供助力。為此,政府、企業等可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問題[11]。
(1)政府應加快政策制定,促進農村經濟有效提升。政策是農村勞動力再回流面臨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時,應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對經濟發展的科學預判,促進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農村勞動力冗余程度,確保富余勞動力能得到有效轉移。政府可以制定相應的土地流轉政策,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調控,積極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
此外,政府也應制定相應的創新創業政策,對農村勞動力再回流的創新創業問題加以扶助,適當提供相應的再學習和再培訓計劃,特別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培訓,確保致力于創新創業的農村勞動力得到良好發展。
針對一些客觀因素導致的農村勞動力再回流問題,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提供農村社會化服務,確保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使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無后顧之憂。針對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村勞動力,也應提供相關福利保障,使之能盡快融入城市生活。
(2)政、企、校合作,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技術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訓。加強教育和培訓,有助于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提升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地位。政府可以聯合企業和高校,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此外,部分企業與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民辦院校進行對接,注重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將其作為公司未來發展的儲備力量,進行技能的全方位培訓。
要讓企業積極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必須大力發展中小企業,使之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助推器。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再回流息息相關。
(3)農村勞動力個體應加強對勞動力遷移的認知,強化理性選擇。為妥善解決勞動力再回流問題,個體應充分利用政府、企業和高校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管理能力培訓等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提升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應增強自信,勤奮工作,發揚吃苦耐勞精神,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中,使自己成為城鎮化建設的有力推動者。經過理性思考后,如果想要再回流至農村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應積極培養自身的企業家精神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提升對市場的敏感度和洞察力[12]。
此外,不管是否選擇再回流至農村,農村勞動力均應加強自身修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社會大眾需要給農村勞動力更多寬容和發展空間,讓他們在參與城市建設的同時共享城市建設成果。
(4)社會各界應努力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構建城鄉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致使農村出現“空心化”,既危害農業生產,也限制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同時也阻礙了城鎮化建設。但社會各方應致力于城鄉一體化,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同時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積極發展農村教育,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多元化產業,吸引外出農民回流,在家鄉就近就業,實現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動城鎮化建設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吳敬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6):6-9.
[2]劉玉榮.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問題研究評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1(12):139-144.
[3]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5-11.
[4]徐家鵬.城鎮就業風險、環境、條件與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的逆向回流[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8):84-90.
[5]林斐.對90年代回流農村勞動力創業行為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4(2):50-54.
[6]尹虹潘,劉渝琳.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留守、進城與回流[J].中國人口科學,2016(4):26-36,126.
[7]張宗益,周勇,盧順霞.西部地區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動因及其對策[J].統計研究,2007(12):9-15.
[8]陳媛.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回流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1(12):197-200.
[9]吳坤.蘇北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偏好及回流現象研究——以徐州市為例[J].農業經濟,2009(12):77-79.
[10]黃穎.我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效應與對策分析[J].華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94-96.
[11]羅明忠.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回流的原因:邏輯推演與實證檢驗[J].經濟學動態,2008(1):51-54.
[12]劉玉俠,石峰浩.農民工回流動因的影響分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7(8):86-92.
(編輯:周宏燕)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福建農業綠色生產的影響因素、生產模式與績效研究”(FJ2018C045);農業農村部資助項目“福建省安溪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KMD18003A)。
作者簡介:陳毅輝(1988—),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