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湘學
〔摘 要〕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次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一起繪就了中國革命的圖像史詩和領袖毛澤東的光輝形象。這些圖像不僅弘揚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中國精神,而且凝聚了團結一心、奮發向上的中國力量。可以說,各個時期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毛澤東形象都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導向,是社會正能量的集中體現,在引領時代的潮流和政治風向上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可以肯定, 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毛澤東形象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形象;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社會屬性;當代價值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圖像的社會功能,并把它當作教化的工具。早在南朝時期就有“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記載。[1]唐代更是視之為國之重器,不僅認識到圖畫“鑒戒賢愚”的作用以及“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教功能,而且有“國之鴻寶,理亂之紀綱”的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美術工作者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的革命歷史題材優秀美術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哪個時期,哪次組織的歷史主題創作活動,哪個革命主題美術展覽,有毛澤東形象的美術作品總是占了相當比例的數量和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么多優秀作品的誕生,一是體現出毛澤東形象的社會屬性,反映了國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心聲;二是體現出毛澤東形象的當代價值,反映了民族的自覺和圖像的文化。
一、毛澤東形象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首先是一種社會事物和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屬性是它的本質屬性。藝術不僅反映社會生活,而且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優秀的作品對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與鼓舞作用。[2]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就為中國的革命、建設事業推波助瀾、增光添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藝術領域也發生著巨大變化。有人以“為藝術而藝術”來模糊和混淆藝術的社會本質。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思想開始侵蝕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低俗、媚俗、庸俗的圖像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憤慨。曾幾何時,一些人打著“藝術自由”的旗號,以藝術之名,歪曲歷史、丑化毛澤東的圖像出現在公共場館、互聯網以及公開發行的報刊雜志上,引發社會的爭議和人民群眾的譴責。長此以往,任其生長,不但會影響社會大眾的認知、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而且可能把文藝引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讓我們欣慰并引以自豪的是,人民群眾自覺抵制這種不良現象和影響,很多藝術家主動創作了正面描繪毛澤東形象的美術作品,特別是國家啟動了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高度評價和肯定了毛澤東。可以說以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為代表的圖像藝術既是一種激勵斗志、鼓舞人心的現代文化創新,也是一種塑造經典、彰顯精神的民族文化傳承。
20世紀90年代開始當代藝術在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市場化的包裝炒作和各種形式的贊助資本的大量參與,毛澤東的形象被隨意濫用與肆意丑化。應該強調的是,藝術作品中的毛澤東形象不僅要符合中國歷史的情境,而且要具有積極的價值觀念。因為毛澤東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還是人民的領袖。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黨、國家和人民,并始終不渝地堅持共產主義道路和理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對于這樣一個偉人,在藝術創作上應該保有對他的尊重和敬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藝術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的現象和本質,這其中就包含大量調侃、扭曲、丑化毛澤東形象的當代藝術作品。[3]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只有通過政治的中介才能聯系經濟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能沒有“國父”式的靈魂人物,只有維護毛澤東的正面形象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所以,新時代必須堅決反對一切歪曲、丑化毛澤東形象的圖像藝術,絕不容許以學術自由、藝術自由為名否定毛澤東、詆毀毛澤東。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藝術與非藝術已經彼此交融與共生。學科原是指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美國加州大學傳播學教授米切爾·舒德森認為圖像藝術可能成為一種“去學科性”的實踐,“我們需要拋除那種認為視覺文化是為藝術史、美學與媒體研究的材料所包圍的觀念。”[4]毛澤東圖像藝術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諸多知識和領域,可以在政治、歷史、文化、社會、思想、經濟等領域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誰也不能準確預測它的邊界到底在哪。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毛澤東形象的存在不是為了成為獨立的藝術品,而是要展現出一種與社會無限的結合與延伸。這就避免美學對象的狹隘化和美學標準的僵化,使藝術和社會之間相互融合。20世紀初的藝術大師杜尚說過“藝術正在被拿來作為一種符號的形式,如果你愿意這么認為的話,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裝飾的功能上去。”[5]西方一些后現代主義批評家更進一步地強調美學和社會的綜合,圖像決不是用來美化和點綴環境的,歷史的見證和社會的發展反而使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在當代藝術中大放異彩。毛澤東形象當然不是一件裝飾墻壁的藝術品,而是能夠深刻影響社會的催化劑和強心針。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藝術史學家琳達·瑞奇林就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藝術發生在社會情境中,是一種社會結構的重要構成因素,并由特定的和可界定的社會機構所調試和決定。”[6] 如呂澎在《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寫道:“這是將近一個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導致的社會主義的政治歷史在毛澤東身上的體現,這個歷史的人物形象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綜合的特征。”[7]毛澤東形象沖破學科框架和美學限制,它作為狹隘的審美經驗,充分拓展了藝術的包容性和綜合性。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世界變得異常的開放和包容。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加快,與國際間的步調日趨一致,并開始引領世界的潮流。毛澤東形象也有了新的建構和敘述,在開放的時代融入了新的信息和觀念。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既不會是陳列的古董,也不會是新瓶裝的舊酒,更不可能成為擺著好看的花瓶。事實證明,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沒有被新的時代遺棄,而是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被人民群眾繼續熱愛,表現出它堅強的生命力。
在新時代,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是人民文藝的心聲。新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仍然需要樹立毛澤東的領袖形象,這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毛澤東形象的傳承與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任由一些人抹殺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扭曲毛澤東的正面形象,那么只會造成價值觀的消解、人心的渙散、精神的弱化,遲早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英雄、傳承經典的國度,歷朝歷代也非常重視圖像藝術的教化作用。“相較于歷史教科書,國家崇高莊嚴、不容侵犯的形象在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中不僅表現得更加突出,其出現的時間也更為久遠。”[8]放眼世界,愛國題材的歷史畫,特別是關于建構開國領袖形象的美術創作與宣傳從未中止過。各國的例子舉不勝數,如美國的華盛頓、蘇聯的列寧、英國的威廉等等,比比皆是。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既是藝術永恒的主題,又是民族自信的表現,也是愛國教育的載體,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歷史傳統。毛澤東既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導師,又是新中國的開國領袖,也是中華歷史的民族英雄,已經成為新的中國文化符號。維護和宣傳毛澤東的正面形象,不僅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涉及中國共產黨執政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態。在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新時代,毛澤東形象必將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創新。
二、毛澤東形象的當代價值
毛澤東形象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毛澤東形象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內容。毛澤東形象在藝術中的表達,其推廣度和影響力是絕無僅有的,而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就是用藝術的方式來表現毛澤東形象的最好形式和載體。藝術形象與歷史情境的交匯融合,才能激發思想和精神的現實靈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中西合璧,才能造就世界和中國的領袖形象。毛澤東形象在藝術創作中的廣泛運用,在藝術發展以及現代美學觀念上既具有獨特性又具有普遍性。中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哪個人能如此榮光,這既是國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心聲,也是政治的智慧與藝術的結晶。現實主義藝術手法是馬克思美學的基本原理,而中國人的浪漫主義情懷和英雄情結也賦予了毛澤東形象的理想光環與內在張力。毛澤東的藝術形象是民族的,應該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中國是大國,毛澤東又是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領袖。所以,毛澤東形象也是世界的,成為世界人民矚目的對象。進入當代,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毛澤東形象增加了新的形式和內容,繼續發揮出強大的向心力作用,傳遞出社會的正能量。這些圖像是在新的歷史背景和形勢下產生的,它溫暖人心、激勵斗志。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成為一種民族自覺的行為,它不僅僅作為歷史的集體記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程中新的傳統。特別是不同主題的描繪與不同語言的嘗試不僅豐富了毛澤東形象的表達形式,也使毛澤東的形象更加立體化。同時,國家贊助的力度越來越大,作品尺寸越來越大,毛澤東在革命歷史中的地位越來越被認同。可以說,毛澤東形象就像一顆定心丸,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它旗幟鮮明地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屬性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現實世界的演變過程就是歷史,在思想或精神活動中產生的意義,史實與意義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一個歷史判斷,判斷就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思想產生了歷史,歷史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當代并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更多的是一個概念。正如克羅齊說的,當代是對歷史做出的思考狀態。當代就是對歷史的繼承與批判,也可以說是對歷史的創新。當代美學就是對歷史的反思與超越。當代美學繼承傳統又反對傳統,它既是歷史的鏡像,也是歷史的繼續。縱觀中西方藝術發展歷史,傳統藝術人性化,現代藝術非人性化,后現代藝術大眾化。這里的“人性”是少數人的人性,是上層社會精英的人性,也是特權文化教育下的人性。現代藝術是對傳統藝術的否定與反抗,也是藝術對自身語言形式獨立性的思考,實質上脫離了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必然走向死亡。加塞特認為現代藝術遠離現實生活,與人民大眾沒有關系。他認為現代藝術無法通俗,是非人性化的,甚至嘲笑現代藝術是資產階級自欺欺人的把戲。他說:“資產階級,只是一群無力創作藝術精品,對純粹的美也毫無感受能力的可憐蟲。”[9]所以,現代藝術是極少數人(資產階級)的藝術,絕大部分人(人民)卻不能理解它。藝術發展的趨勢是個性化的現代藝術轉向大眾化的后現代藝術,藝術與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必然日趨緊密。毛澤東時代的藝術就是對大眾化的后現代藝術的一種發展與思考。20世紀的中國正好是從精英化的文人藝術轉向大眾化的人民藝術的,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毛澤東形象恰好體現了后現代藝術的特點,開創了世界藝術發展的新潮流。毛澤東形象的當代性也體現在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內容的轉變和革新上,傳統藝術描繪心境而避談政治,藝術是撫慰心靈,超脫現實的理想狀態,而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則體現藝術的現實性,改變了傳統文人畫的核心地位,藝術不再是權貴們的私享品和調味劑,而成為窮人鼓舞人心和革命的動力。毛澤東形象的當代性也體現在藝術題材創新和改革上,傳統藝術關注“景”和“物”,毛澤東時代的藝術改變了美學的對象,對“人”的大力表現顛覆了幾千年來的審美標準,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正是這一變化的經典產物。毛澤東形象不僅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當代的一部分。毛澤東時代是中國承前啟后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是聯系歷史與未來的橋梁。他的形象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和人物,有著最長的時間跨度和最廣的空間廣度。在世界范圍內能與之媲美的,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屈指可數。今天毛澤東圖像的廣泛存在,反映了毛澤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所以,毛澤東圖像既是歷史的現象,也是當代的美學。毛澤東形象在當代呈現出多元的開放性,它潛在的價值和可讀性正展現出無限魅力。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低迷后,毛澤東圖像熱潮再一次出現。“當人們把馬克思哲學文本看作‘現實的實體之時,馬克思哲學就總是處于低迷狀態;反之,當人們把它視為開放的‘潛在性之時,馬克思哲學往往能得到豐富和發展。這一點,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10]毛澤東形象體現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創新思維,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毛澤東形象則詮釋出一種主流美學價值的大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