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波
愛生如子,是說教師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這是對教師崇高師德的一種贊揚,也是對教師的一種道德要求。而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許多人往往誤解為:愛生如子就是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教——可以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學生,也可以像批評自己家的孩子一樣批評學生。這無意中模糊了教師和家長的界限,也是當前許多校園事故和家校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是孩子終生的老師。管教孩子是家長的權利和責任;但教師和家長肩負的責任不同,有重合的部分,也有獨立的部分。只有雙方各負其責,團結協作,才能共同擔負培養孩子成長、成才的重任。家長不能對孩子放手不管,教師也不應該越俎代庖。
教師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可能是一名家長,在教育學生時,難免會受到教育自己孩子方式的影響。如果真的以管教自己孩子的方式去管教學生,明顯是不合理的。另外,也不是所有學生的家長都能接受教師以管教自己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學生。
俗話說,“熟不講禮”。人與人之間太熟悉了,應有的禮貌、尊重就都沒有了,原則、規矩、界限都不存在了。對陌生人,大家都客客氣氣的,對自己的家人反而沒有那么多客套,也不再拘泥于說話、做事方式,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育學生就要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面對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教育,既要有溫度,也要有尺度;教師,要愛生如子,更要教生如生。愛學生和教學生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因此應選擇恰當的方式。我們可以把學生當成自家的孩子來愛,但決不能把學生完全當成自家的孩子來教育。比如,適當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僅可以保持理性,贏得學生的尊敬,而且可以更好地將學生置于平等的位置,恰當地進行交流、引領、陪伴、等待、欣賞和鼓勵。
愛生如子要體現關愛,教生如生應體現尊重。只有把握好愛和教的尺度,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履行好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