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所謂“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德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鞍山市鐵西區公益小學一直把德育作為學校的重要任務,努力構建德育工作新體系,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讓學校的德育工作體系化、常態化、過程化,促進學生在持續性的德育課程中完善自我,快樂成長。
一、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生成長的搖籃
學校秉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校訓,引導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做真人、養真道德,以優雅的校園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的素質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學校走廊文化突出一個“樂”字。這一“樂”字體現在教師的“樂教”和學生的“樂學”。主題鮮明的德育走廊,圍繞公益小學的“益”字,營造“公益文化”。“篆益飛揚”主題文化墻,引領學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師生的篆刻作品凝聚了其對篆刻藝術的喜愛之情;“棋益超凡”主題文化墻帶學生走進象棋的世界,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源遠流長,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意志;“書益芳菲”主題文化走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師生共建走廊文化,親手搭建讀書角,讀書小報、名人讀書成長故事、好書推薦等專欄,展示了師生讀書的成果;“才益卓越”展示墻留下了學生成長的足跡,一張張可愛的笑臉,記錄了孩子們快樂成長的精彩瞬間;書畫作品展示、笛子特色展示、小足球聯賽等綜合展示墻為學生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傳統文化走廊,寫滿《弟子規》《論語》等名言警句,浸潤學生心靈,提高學生涵養。
二、多彩的育人活動——浸潤學生的心靈
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童心向黨”“我和祖國共奮進”“誦習近平爺爺經典語錄,做新時代好少年”“華彩70年,夢想新時代”等主題教育活動及德育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思想啟蒙奠定基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引導學生明確怎樣做才是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愛黨、愛國,激發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厚植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我校一系列育人活動緊緊圍繞“四結合”和“五種教育”開展。
(一)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培育家國情懷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通過德育主題活動,學生增強了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崇敬感。通過實施傳統文化課程,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養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依托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學校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學生通過了解歷史,傳承中華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學校還結合六一國際兒童節、建國70周年等時間節點開展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
(二)結合興趣社團活動,培養學生能力
學校開設了“笛韻之聲”竹笛社團、“棋思益想”象棋社團、“精雕細琢”篆刻社團、“發現之美”刮畫社團和“生態均衡小菜園”勞動實踐興趣社團,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其掌握勞動方法與技能。通過開展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鍛煉學生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質,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結合體驗式實踐活動,拓寬德育途徑
學校依托校外活動基地拓寬德育活動途徑,帶領學生到青少年活動中心、消防隊、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綠色農莊、生態植物園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行前、行中、行后的過程中逐層深入體驗、感悟活動內涵,使德育達到潤物無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
(四)結合開放式研學活動,實施社會育人
開放式的研學旅行是釋放學生天性和求知探索的課堂,也讓學生收獲了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學校多次組織學生到“九·一八”紀念館、雷鋒紀念館、鞍鋼展覽館等場所參觀,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課堂上接觸不到的知識,感受不一樣的收獲。
“五種教育”指的是養成教育、安全教育、紀律教育、健康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系列活動,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活動課、主題班會等開展德育課程,有效地提升了德育課堂的實效性,更提升了德育的個性化需要,有利于培養獨立、善思、樂觀、向上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三、體驗式育人課程——學生快樂的成長
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并做到德育活動課程化,將碎片化的德育活動整合規劃為整體的德育課程。
(一)普及特色課程,促進學生發展
學校的竹笛課程已有12年的歷史了,曾獲全國竹笛聯盟學校理事單位、遼寧省竹笛教育基地等榮譽,向各級各類藝術院校輸送藝術人才,并曾參加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欄目。學校創編了校本教材《笛韻童年》,學生每天保證一小時校內、校外練習時間,并全員參與。學校是鞍山市唯一一所竹笛特色學校。
此外,低年級的象棋課程,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象棋課程從文化、禮儀等方面對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校戲劇社先后排演《包拯貢硯》《負荊請罪》《陸績懷橘》《張李丐養》等課本劇,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二)創編游戲課程,豐富學生生活
為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創新,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學校積極構建有溫度的思政游戲課程體系。
一是立足課堂,遵循規律。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要幫助學生認識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而想上好思想政治課,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學校將道德與法治課與生活中的案例有效融合,既打造了高效課堂,又推動了課程改革創新,增強了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潤物無聲地給予學生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
二是內外結合,創新活動。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學校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把思想政治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鴻鵠之志。同時,編排競技游戲“文明之花處處開”、童謠游戲“三面紅旗”、文體游戲“少年強則國強”等十余種活動課程,豐富了學生的在校生活,引導學生做到明禮、明德。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中“新中國的生日”一課,描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的壯觀場面,英姿颯爽的儀仗方隊首次同時高擎三面紅旗接受檢閱,展現出排山倒海般的氣勢。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學校以“三面紅旗”為切入點,打破年級界限,創編了朗朗上口的童謠。讓學生在認識和了解“三面紅旗”的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富饒、秀美,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同時,學校借助童謠的形式,將環保教育深植學生心中。
(三)開設潤德課程,潤澤學生心靈
學校設置了一月一主題、一周一積累、一日一成長的潤德課程,按照“2+6”的模式呈現,“2”即特色課程為竹笛和足球,“6”即認知課程、感恩課程、成長課程、體驗課程、“綠絲帶行動”課程和收獲課程。結合學段課程制定德育課程表,并按照課程表的規定開展德育活動。
一是幼小銜接課程。入學新生的第一節課為親子課,學校邀請家長和學生走入校園、走進課堂、走進活動,減少學生入學的恐懼感和家長的擔心。入學第一周為學生創編了游戲活動課程,在游戲中學生認識校園、認識伙伴,建立信任,適應新環境。
二是勞動體驗課程。學校西側有一塊種植地,每到春天,每名學生都會承包一小塊地,通過松土、播種、澆水、施肥、收獲等體驗活動,感受農民的辛苦,更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
三是生命教育課程。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養蠶,了解蠶從卵、幼蟲、蛹到蛾的四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揭示生命的奧秘,感受生命的神奇。
四是“綠絲帶行動”。引導學生學習貫徹《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以黑板報、手抄報、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形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五是陽光體育課程。推行陽光體育系列活動,形成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將課間操進行調整,編排了足球操、竹笛吹奏、海草舞、古詩韻律操等具有“公益”特色的課間操,為學校陽光體育大課間增加了絢麗的一筆。
四、家校社會聯動——造就學生完美人格
許多家庭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的德育和其他能力被忽視,作為學校有責任培養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力,引導家長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更好地實現家校共育、社會助育的效果。
(一)開設家長課堂,提升教育能力
學校為家長們量身打造了家長課堂、入學親子課堂、家校互動活動等,定期為家長們開展沙盤、心理健康疏導活動,拉近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間的信任。
(二)建立網格管理,提供交流平臺
為了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學校建立了德育校長、班主任和家長等多層面的網格式分享平臺,把群體指導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家長可以隨時在群中分享家庭教育的困惑,在最短的時間內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建立網絡管理平臺,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補充作用被充分地發揮出來。
(三)開設體驗課程,家長走進課堂
針對低年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遲遲不肯離開,有的還利用課間的時間來看孩子的現象。為了讓家長更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學校為家長開設體驗課程,允許家長走進課堂,參與學校的活動,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這樣有利于家長更好地與學校配合,在家校齊抓共管的基礎上達到德育的理想效果。
(四)親子沙盤游戲,拉近家校聯系
作為學校有義務引導家長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幫助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理解、寬容的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鍛煉的機會。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為家長全天開放,家長可提前預約,與心理老師交流溝通,尤其是和孩子一起做沙盤游戲,傾聽孩子的想法,從而找到更有利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五)模范走進校園,傳遞榜樣力量
學校注重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平凡其實就是一種偉大。邀請市區人大代表走進校園,請他們講述為人民服務的親身經歷;邀請環衛工人走進校園,明確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教育學生做環境保護小衛士;邀請全國勞模郭明義走進校園,和學生一起讀書、講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勞模就在身邊,向榜樣學習,做“四有”好少年。
只要用心、用情、用功做教育,總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公益人將繼續“以幸福的心,做幸福教育”的理念,盡職盡責地為師生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