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


摘 要: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歌唱教學已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追求以審美情感為主線,情感性、音樂性、技能性的完美統一。面對歌唱教學中的運用方法,文章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興趣特點,提出了利用肢體語言作為有效突破的方法。運用肢體語言幫助學生突破歌曲教學中的難點,感受歌曲特點、深入體驗歌曲內涵、真切表達歌曲情感,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肢體語言;歌唱教學;小學
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綜合性藝術表演已經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綜合藝術表演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四大領域(感覺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及相關文化)中的“表現”的一部分。
那么面對一所農村小學的學生,我們如何有效地利用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讓學生對音樂有所感悟,啟發學生對音樂產生聯想與想象……本文從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第一小學實際出發,闡述了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好肢體語言,讓學生更直接、有效地感受音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
小學階段歌唱教學是以歌曲教學為載體,其中包含了歌曲欣賞、歌唱發聲、歌曲識譜、旋律音樂、歌詞朗誦及配唱、歌曲處理、歌唱情感表達等內容。由于學生的學情不同以及歌曲的差異性,歌曲教學存在各種難點。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感悟,具體從歌曲教學的兩個階段出發:欣賞歌曲階段,運用肢體語言激發學生歌唱欲望;學唱歌曲階段,運用肢體語言來學習歌唱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接下來,談談運用肢體語言突破歌唱教學難點的具體方法。
一、利用肢體語言,激發學生歌唱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注意力可以短時間集中和維持。一般來說,一個7~10歲的小學生可以繼續集中精力20分鐘。他們缺乏自制力,思維容易發散,經常會無意中轉向他們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尤其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專家曾說:如果訓練還有那么點兒趣味,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就會大增。學生傾向于遵循豐富多彩的“味”訓練,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筆者覺得教學中最關鍵的是“如何尋找學生興趣的激活點”,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氛圍中學習。否則,無論教師怎樣有激情,整節課就會是一潭死水。
因此,筆者從各種肢體語言著手,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利用已有的肢體語言或自己創編的肢體動作,結合趣味地賞聽、模仿、表演等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有效關注歌曲的形象、意境,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歌唱學習的熱情。
1.肢體體驗歌曲主題,激發學習熱情
傳統的機械灌輸讓學生反復地重復歌詞。一節歌唱課下來,學生的注意力極大一部分在記憶歌詞、理解歌詞上。學生對它不感興趣,審美變得空虛而缺乏活力。如有人會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捻指,有人會踩著音樂的節拍輕輕地跺腳,有人會隨著自己的感覺晃動身體等,反應或大或小,相應手勢和表情按歌詞內容進行組合。在音樂課上,恰當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正確地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思想,而且可以生動、活潑、簡潔地表達歌曲信息。
2.肢體表現歌曲內容,激發學習欲望
低年級學生很難對抽象的音樂語言進行深層次的理解。但通過肢體語言,音樂的視覺化不再是夢想,它可以讓學生產生無限的想象。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把“聽”形象化、具體化,巧妙地把“聽”變成“動”,找到肢體語言與音樂的結合點,學生會逐漸熟悉音樂,理解音樂,順利完成審美體驗。
3.肢體展示歌詞特色,保持學習興趣
歌詞,如音樂主題,是歌曲的主旨。一首優秀的歌曲,其旋律和歌詞必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對歌詞的關注與賞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特點。這里我所講的要關注的歌詞,主要指重復出現的、有一定特點的歌詞,使學生在關注、表現這些歌詞的過程中,完整而有側重地聆聽歌曲,進行趣味地學習。這樣學生不再是茫然地聽音樂,不再“無事可做”,而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一次又一次有指向性地體驗歌曲,感受歌曲特色,大大地激發了學生歌曲學習的熱情。
二、利用肢體語言,突破知識技能重難點
1.運用肢體動作,幫助歌詞記憶
新的課程目標對歌唱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低段年級學生,要求每學年背唱歌曲若干首。所以在低年級的歌唱教學中,運用形象直觀的肢體語言,能幫助學生識記歌詞,突破背唱歌曲的難點。學生在運用動作與歌詞相聯系的過程中,開發了想象力,培養了記憶能力,更是將外界的輔助手段轉化成一種兒童自身的學習能力。
2.巧用肢體動作,感受節奏節拍
音樂的脈搏就是節奏。運用肢體語言,根據音樂強弱節奏的特點,以拍掌或其他形體動作跟隨音樂同步進行,達到引導學生傾聽音樂的目的。那么如何使學生更快、更有趣地掌握節奏呢?
(1)喚起良好的節奏體驗。讓學生用肢體語言感受音樂的節奏。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應該主要感受和體驗;在高年級,積累了一些音樂經驗后,逐漸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2)設計有效的聲勢動作。我們可以用“身勢”來表現歌曲的節拍。“聲勢”是由簡單的身體動作的聲音所組成的活動的有節奏的組合。四個最基本的動作是跺腳、拍手、拍手和捻手指。他們的音色可以代表四個部分,統稱為“身體樂器”。這種教學方法對中小學音樂教學非常實用。
3.善用肢體語言,訓練音準音高
訓練音高和音準是一項枯燥的教學內容。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它們的關系。運用肢體語言原理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體位置來感受音的高低,讓音高與身體低部位構成有效環節,在不斷的身體運動中,達到訓練音高的目的。
4.妙用肢體語言,表現旋律走向
音樂家霍夫曼曾說過:“音樂里面最先存在的、最能夠用一種神奇的魔力把握著人們的情感的、最美的東西,它就是旋律?!币虼?,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表達旋律尤為重要。例如,我們可以用前后步或手臂上下的方式來表達歌曲旋律的高度變化,也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大肢體動作來品味音樂情感的內在感受,或者跳躍明亮,或者況悶舒緩,簡而言之,這些感受是可以用步子或手臂表示的。
5.活用肢體語言,掌握知識技能
對低段年級的學生來說,識譜、學習各種音樂符號是何等困難,學生學的時候總是愁眉苦臉,似懂非懂。如果嘗試讓學生在“動”中學習,則有趣而又簡單多了。
(1)運用肢體動作記憶音階位置。認識Do—Si各音在五線譜中位置時,把五指當成五根線,編上兒歌,配上肢體語言,這樣就在旋律互動中輕松解決了難點問題。這種識譜法叫——手指五線譜識譜法。
將你的左手當作五線譜,手心向臉,那么,你的五根手指就是五線譜的五線。你小拇指上的音是mi,小拇指與無名指間的音是fa,無名指上的音是sol,無名指與中指間的音是la……依此類推,很容易記。這樣活的五線譜,我們隨時都可以拿出來學習。這種更形象化的認譜方法對于年齡小的學生非常適合,會讓他們記得更牢一些!
(2)運用肢體動作理解音符時值。學習各種音符時值,既枯燥又難懂。教師一味地強調,幾分音符要唱幾拍,休止符號要停幾拍,學生會聽得云里霧里,到最后還是弄不懂。如果能嘗試用肢體語言進行形象教學,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別稱作“走、跑、拖”,聽音樂時運用手臂、身軀的放松搖擺動作,與時值協調的走步活動,以“時值手符號”表示較短的時值、以“腳拍”表示強拍和弱拍。它生動、親切,從“動”中就把握了各種音符節奏。
(3)運用肢體動作學習音樂記號。旋律中出現的樂譜是抽象的,難以理解。教學時使用適當的肢體動作插入歌曲的演唱中,既可以強化音樂記號的作用,也不會打斷學生對于歌曲的演唱。
結 語
在新課改背景下,音樂課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調走向有趣。運用肢體語言突破歌曲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和諧是流動的畫面,和諧是動態的音符,和諧是優美的旋律,和諧是情感的共鳴。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留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課堂是動態的,在每個學生的良好互動中和諧發展。讓我們和新課程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淑彬.且舞且歌唱——以肢體語言幫助學生對歌唱教學中音樂元素的理解與感受[J].藝術科技,2015(10).
[3]米 然.借助肢體語言提高低年級學生歌唱能力初探[J].大眾文藝,2019(12):211-212.
[4]田 雨.肢體語言在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北方音樂,2014(10):156.
[5]王小娟.淺談肢體語言在聲樂演唱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4(10):97.
作者簡介:沈 曉(1983—),女,浙江杭州人,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