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奎楨1 陸奇斌
(1.南京大學 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3; 2.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北京 100875)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企業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履行扶貧、救助、公益等方面的社會責任已經形成一致認同,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利益相關的其他機構組織,特別是社會組織合作,來共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1]。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是改善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基礎,也是獲取資源的基礎。Baur[2]研究認為,社會組織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互動對于促進社會的包容性增長,以及解決社會不平等和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與不同的組織團體和利益相關者聯系,可以整合不同的技能和核心能力。
通過梳理文獻,本文從企業資源觀理論(RBV)觀點詮釋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企業與社會組織關系,同時構建一個框架來定義和闡明企業和社會組織聯盟的動因、方式,以及績效影響因素和評價方法,并提出相關假設及政策建議。
社會組織的概念是基于中國的國情應運而生,賈西津[3]認為,社會組織具有組織性、自治性、非政治性、非營利性、自愿性和互益性。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是由Davis[4]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對提升整個杜會福祉水平所做的相關活動。Bowen[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家根據社會道德價值觀所做的義務活動。Carroll[6]運用金字塔理論模型,總結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法律、道德和酌處權,道德責任意味著企業必須符合基本社會道德,維護公平和正義,酌處權意味著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為改善社會生活水平做出貢獻。
企業和社會組織通過參與企業社會責任項目形成的聯盟,實質上是跨部門的聯盟,Austin[7]研究認為,跨部門聯盟指的是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之間建立合作關系。Selsky和Parker[8].研究認為,從參與主體來看,廣義上的跨部門聯盟包括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企業與政府聯盟;政府與社會組織聯盟;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方聯盟。本文的研究關注跨部門聯盟中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關系,即“社企聯盟”,也有學者稱為社會聯盟,社企聯盟的說法更能體現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關系。Sakarya等[9]研究認為,社企聯盟是跨部門合作的一種典型形式,構成了社會組織與企業的資源互補、互相學習從而達到雙贏的合作形式。Hond等[10]認為,每個企業和社會組織的選擇配對取決于彼此資源的契合度,并通過企業社會責任項目來溝通安排。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框架示意圖
Wymer和Samu[11]認為,可以將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合作方式分為7種類型:企業慈善、企業基金會、許可協議、贊助、基于交易的營銷、聯合發行營銷及合作經營,他們還從4個方面分析了7種聯盟形式:管理,動機,承諾和風險,并確定了兩個關鍵維度:關注焦點和權力控制的來源,這表明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盟形式可以根據上述兩個特征維度加以區分,并可以指導管理者結合自己的目標選擇合適的合作類型。
如表1所示,企業慈善:企業將資金分配到企業慈善預算中,讓社會組織監督資金的支出,并將這些資金指定為免稅的慈善捐款。企業慈善還包括允許員工為當地的社會組織做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可以從中獲得報酬。企業基金會:指企業為實現其慈善目標而創建的非營利性實體。就像在企業慈善事業中一樣,這種類型的企業參與強調的是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企業慈善相比,企業基金會允許企業在經濟景氣時捐出的錢用于慈善事業,而在經濟不景氣時捐出的錢用于慈善事業。許可協議:社會組織允許企業使用他們的名字和標識,以換取固定的費用或特許權使用費。贊助:企業向社會組織支付一筆贊助費,用于在社會組織的廣告或其他外部交流中使用企業的品牌。

表1 企業與社會組織合作方式匯總表
Winston[12]同樣強調了匹配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把這種匹配歸結為9個方面:使命匹配、資源匹配、管理匹配、成員匹配、目標市場匹配、產品/事業匹配、文化匹配、周期匹配、評價匹配。聯盟組織的共享資源和市場目標一致性通過中介變量,如聯盟雙方的依賴性相關性來影響聯盟績效。聲譽良好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對于聯盟績效具有促進作用,他提到社會組織和企業聯盟良好而持續的溝通是聯盟良好績效的因素,他還認為雙方高層參與對組織內部的信任和溝通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還建議企業和社會組織雙方應該建立規范機制,只有在規范機制下認真履行職責,通力合作才能確保良好的績效。Spekman[13]通過研究溝通、沖突解決、相互關系等對聯盟績效的影響,證實了溝通與聯盟滿意度之間顯著正向關系,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社會組織和企業間存在誤解,沒有良好的溝通容易導致雙方的不信任和不公平。
聯盟績效評估是社企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而高效的績效評估一方面可以反饋有效信息,優化組織結構;另一方面,有效的績效評估可以促進聯盟績效展現的成果,進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考量拓展出更多啟示。
目前,關于社企聯盟績效評估大體可分為主觀評估和客觀評估。主觀評估指標涉及合作滿意度、聯盟目標實現程度等;客觀評估包括一些財物等量化指標,誤差小但是具有局限性,不適宜評估聯盟長期發展目標的實現程度。
社企聯盟的績效應該從三個層面來評價:一是對目標和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影響,強調短期直接績效;二是對聯盟雙方能力,名譽、知識和資源發展的影響,強調長期發展影響;三是對社會政策或制度變遷的影響,著眼于對外部環境的影響。社企聯盟的績效可以界定為私有目標和共同目標,聯盟參與者即有自己的私有目標,也有結成聯盟關系的共同目標比如社會責任建設。
BSC在評估社企聯盟績效方面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準確的結構框架,把組織目標轉為系統的績效評價指標,將組織目標和實現過程結合,當前績效和長遠發展目標能力結合,針對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績效,BSC建構了四方面績效指標:(1)學習成長指標。企業與社會組織為實現長期合作共贏,必須重視組織成員學習與成長,指標包括培訓支出費用、員工滿意度、員工工作能力、信息溝通能力等。(2)內部流程指標。成本變化、流程效率、資金周轉效率。(3)財務方面。包括營收收入、自創和非自創收入等。(4)顧客方面。核心指標包括市場份額、顧客保有率、顧客滿意度等。細分指標包括組織與顧客關系、經營誠實公開度、執行狀況。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方面存在顯著正相關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有助于提高企業與社會組織提高在顧客眼中的知名度,提升顧客滿意度,并吸引社會責任感較強的新顧客。
社會組織的影響日益擴大,部分社會組織的功能涉及到國家體制改革等戰略層面上的問題,在如今整體經濟環境低迷,企業迫切想要增強競爭力,提升整體影響,重塑競爭方式,以及國家對諸如環保、員工權益等社會問題愈發重視的情境下,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合作聯盟成為必然。在這種背景下,本文對社會組織與企業聯盟這一合作方式做了詳盡的文獻梳理和分析,在企業社會責任實踐過程中,如何構建企業和社會組織聯盟可以有針對性的參考本文的研究成果。
同時,本文的相關研究分析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未來的相關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企業社會責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學術界現在尚未對企業社會責任含義做出標準性的解釋說明,都是從某一個或某幾個角度來進行詮釋,那么從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的角度能否詳細而全面地歸納出企業社會責任含義值得關注。其次,企業與社會組織不同的動因對社企聯盟的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本文梳理文獻發現,企業與社會組織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組織,結成聯盟即有分別不同的目標,也有共同的目標。那么哪個動因對聯盟合作的需求影響最強?以及如何影響聯盟都值得商榷。最后,聯盟結合的三種類型方式和不同發展階段對聯盟績效有何影響?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匹配性、聲譽、溝通以及機制等因素對聯盟績效的影響。
另外,聯盟績效是如何作用于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的,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具體化問題,不同企業以及社會組織聯盟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方式都不盡一樣,應該根據不同企業與社會組織聯盟類型的不同,進行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