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愛歡
一、育人內涵
新課改背景下,“適合教育”有效滿足了新時期我國教育的實際發展要求,并且基于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成為我國小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其重要性主要表現為:
(一)生動詮釋以生為本的理念
“適合教育”是對于新課改教育目標“以生為本”理念的最佳詮釋,與傳統教育相比,“適合教育”更側重對學生的關注。在這一理念中,傳統教育中抽象的學生被進一步具化為極富生命力的個體,對每一個學生都基于其自身稟賦,朝其各自發展方向展開培養。“適合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是否適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一定要看這一種理念是不是滿足了不同個體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并基于不同學生個體特點,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從而引導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促進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體現了國家教育意志力
新歷史時期,我國義務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如何更好地普及義務教育,確保義務教育可以在我國獲得公平、均衡的發展,從而有效滿足社會不同階層對于優質教育的實際需要,仍是全社會共同思考的重要課題。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在小學教育中開展“適合教育”,就成為了我國政府層面的國家戰略,更高效、完美地體現了國家教育意志力。
二、可行路徑
我校辦學特色為“美成教育”,即讓每一個孩子獲得公平合理的教育,確保每一個小學生都可以度過美好人生,實現快樂成長。“適合教育”背景下,基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我校“美成教育”辦學特色,從發展性、層次性、主體性、開放性這四個方面展開提升小學德育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發展性:轉變觀念,營造適合教育氛圍
借助“適合教育”理念,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德育教師要首先轉變德育理念,進一步發展為適合小學生特征的教育模式,在教學環節一定要注重學生主體地位,還要在對每一個學生實際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在發展環節,要采取適合學生理解的方式,了解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這樣才可以針對性地對不同學生個體展開差異化德育,而差異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公平化、合理化教育,與傳統德育相比,更具備一種發展性,借助發展性教育理念,就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德育,錘煉自身道德素養,從而最終獲得一種個性化發展,實現自我美好人生。
(二)層次性:齊抓共管,學科教學滲透德育
作為整個小學教育工作的核心,德育要具備一種層次性,除了主課品德課之外,其他所有課程中都要有層次地開展德育。借助“適合教育”理念,可以在學校的日常工作和師生交往中,舉行各類型專題德育活動,并基于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將育才、育人給予緊密結合。對此,各科教師要端正教育思想,掌握德育教學要求,挖掘不同學科教材所擁有的德育素材,基于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并分層次、分輕重,將這一些德育素材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使得德育可以潛移默化地落實培養,與傳統填鴨式教育相比,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使得小學生更為快樂地掌握德育的基本內容,從而實現德育的最終目的。
(三)主體性:以生為本,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教師要明確德育的主體就是學生,故而要利用“適合教育”理念,對待不同學生,采取適合不同個體的激勵方式,從而最大程度誘發學生上進心。對于小學集體而言,如果一個班集體想要共同進步,對正確行為予以表揚,對錯誤行為予以矯正,是適合教育最為公平、最為合理的教育方式。表揚和疏導是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展開教育,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更親近德育,實現快樂成長的教學效果。
(四)開放性:激勵導向,深化活動育人內涵
對于小學生而言,少先隊是小學生自己的活動組織,少先隊的教育功能是學校其他德育途徑難以代替的。因此在“適合教育”背景下,除了課堂之外,德育更要具備一種開放性,少先隊就可以融入德育的開放課堂,因此教師更要注重少先隊的先鋒作用,在學校引導下,構建實踐活動基地,充分發揮少先隊作用,寓德育于活動中。通過一系列與德育相關的教育活動,可以更為直接地促進小學生獲得德育情感體驗,提升小學德育的實效性。
雖然小學德育工作內容繁瑣,但為了培養適合社會及未來需求的人才,在小學德育中,一定要融入“適合教育”理念,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樹立全新的德育理念,從而真正實現每一個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