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梅
德國哈克教授指出,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存在師生關系、學習方式、行為規范、社會結構、期望水平和學習環境等六方面的斷層,導致30-40%學生出現適應問題。部分學生入學后,進校前哭鬧,或者獨自坐在位置上掉眼淚等,這些行為實際是求助信號:他們在入學適應中感到困難,心情沮喪,急需幫助。一年級新生的心理適應要求包括:在新的班級中感覺安全,有歸屬感;對自己表現滿意,有成就感;愿意學習,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性格與情緒相對積極與穩定。
作為小學一年級教師,如能關注新生的心理健康,想方設法消除新生的入學心理障礙,那么學生對于小學生活必能更加適應。
一、職位認領,增強歸屬感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性格作為個體穩定的人格特征,可分為外傾與內傾兩種類型,外傾型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于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內傾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孤僻中,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傾的學生,如教師能給予其合適的任務與職位,學生很快便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強歸屬感,達到心理適應的良好預期。
教師可以根據班務要求,設計出等于或大于班級人數的職位,如窗簾管家、作業組長、醫藥大使、節約小天使、植物角管理員等等。性格外傾的同學認領交際類職位,如值日班長、作業組長、勞動委員等;性格內傾的同學認領程序類職位,如窗簾管家、植物角管理員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個學生都感到為班級作出了貢獻,每個學生都是班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學生就會對班級產生歸屬感。
二、同伴互助,營造安全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專業人員匱乏未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美國在精神衛生領域掀起了一場非專業心理咨詢的運動和革命,這促使了朋輩心理輔導的出現。朋輩輔導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同輩間相互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過程。即使是小學一年級新生,也能彼此相互表揚、鼓勵、安慰和幫助。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樂于助人、將心比心。一個學生哭了,其他學生可以幫忙遞紙巾,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說“怎么啦?別擔心,我們陪著你?!睂W生沮喪的原因通常是:想念家人、在新集體感覺孤單、想做的事情沒法做好、感覺身體不舒服、遇到摔跤等意外等等。如果他能及時得到同伴的理解、關心、安慰與支持,他就會感到安全,慢慢擺脫沮喪的心情,重新投入到新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三、正面反饋,強化成就感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根據積極心理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主動發現比較被動、孤僻、敏感的學生,給予其積極關注,讓學生被看到,從而在他人的評價中找到自我,并逐漸形成自我成就感。
不少專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存在關鍵期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通過自己大量的實踐,發現0-6歲的孩子有成人意想不到的學習潛能,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環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動手學習,使他們感到自己的力量與成長,從而使他們感到快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多設計體驗活動,讓一年級新生多體驗、多表達、多嘗試。此外,教師的正面反饋、積極評價,尤其是關注到學習過程的正面反饋,如“我發現某某同學最能堅持學習”、“某某同學很擅長傾聽”、“某某同學通過不斷努力,終于取得了大大的進步,真了不起”等,可以強化學生的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快樂。
四、團體輔導,提高認知力
學生的心理感受往往基于自己對世界與自我的認知。如果學生認為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是幸福的,所就讀的班級是安全的,是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學習變得更強大,那么該學生的心理困擾會更小,他們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就更大。
如今,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了教育界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少地區都引進了教師心理教育的相關培訓,甚至撥下專項資金支持學校聘請專業心理機構人員定期來?;?。筆者所處的學校,每周二與周五都有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到校,進行個案心理輔導或設計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如《我是怎么學習的》《我的求助樹》《繪本視頻方式幫助新生適應小學新環境,引導學生分享對新學校的想法》等。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自我能力的形成、對所處環境有了更加客觀的認識與更加完善的表達,從而更加悅納小學生活。
五、多方聯動,保障穩定性
群體動力學認為,群體作為一種內在的關系組成的系統,其影響力或作用遠大于孤立的個體。學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家庭的健康氛圍、家長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師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發展的節奏變快,成人世界的競爭漸趨激烈,不少成人無意識地將工作中的焦慮遷移到孩子的教育上來。
作為學校教育者,首先要善于調整自我心態,凡事積極溝通,使自己處于整體積極的狀態。其次教師應當嘗試努力理解家長,理解家長的成長歷程與對孩子的學習期待,并在此過程中充當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紐帶和橋梁。面對焦慮型的家長,孩子由于年齡小而不擅長表達,無法達到家長的過高要求時,往往容易引發學生心理的不適應,甚至產生負面情緒與消極行為。這時,教師要積極介入,與家長進行交心的溝通,幫助良好親子關系的重新構建。最后教師可以向上反饋,要求學校邀請心理輔導專家分年級分階段地給家長和孩子上心理普教課,讓家長學會排解不良情緒,在親子教育中更加平和,從而營造健康互助的氛圍,保障學生情緒穩定,以平和的心態,在平和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穩定的助于發展的性格特點。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研究一般項目“基于斷層理論小學新生入學適應問題及策略研究”(2014YQJK02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