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永容
當前基于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研究,側重在教學理論的整體策略研究以及針對高中教學的案例研究。相對而言,針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情況,從案例實施角度研究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整體的教育培養計劃,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同樣需要落實核心教育的理念。
一、設計有現實探究意義的情境問題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在《羅斯福新政》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用《宣傳畫前排隊領救濟》與《農場主銷毀牛奶》兩張舊照片,指出供給與需求矛盾的現狀,讓學生從等待救濟人群的角度出發,思考怎樣獲得企業資本家銷毀的產品的方案。
由于兩張照片具有很強的現實生活感,初中學生都能比較快速地融入歷史情境中去參與課堂討論。學生想到的答案五花八門,由此激活了思維的火花。例如學生想到了跑到銷毀物資現場去搶,和資本家搞好關系讓他捐贈,叫資本家以比較低的價格進行出售,讓政府出資購買企業產品,以救濟的方式發放給民眾等等。每一個方案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能否實施又需要進一步深入研討。在討論中發現去搶是違法的,而且資本家也不愿意讓銷毀的物資落入救濟民眾之手,因為會影響市場銷售。免費捐贈無利可圖,難以持久。自由買賣,一方面民眾購買能力比較低,另一方面資本家由于產品的市場售價低于成本價而不愿意賣,為什么一個賣不出,一個買不到,需要繼續深入探討市場調節為何失靈,由此引入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讓政府出資購買企業產品,以救濟的方式發放給民眾似乎可行,但當時的政府有沒有這么多錢,怎樣運作救濟又需要繼續研討,由此引入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由以上案例分析可見,以兩張舊照片讓學生快速進入歷史情境,圍繞供需矛盾的解決方案進行發散地不斷深入地探究思考,既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可以進一步延伸課堂。例如在課堂小結時繼續研討單一的市場調節與單一的宏觀調控調節能否解決供求矛盾以適應現實生活中資源配置問題,從而引發了學生對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方式的關注與思考。
在案例設計中筆者有兩個重要的做法,其一,問題情境化。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如果課堂學習的問題和日常生活沒有什么關系,那他就會沒有現實感。沒有現實感,就不會有動力去積極思考。課堂中那兩張來自歷史現實生活的,有反差效果的圖片,引發了學生思維沖突,激發了他們探究的熱情,而且這種學習熱情又進一步轉移到對現在現實生活問題的思考。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問題情境化是能積極帶動學生學習的。其二,問題具有開放探究意義。學生課堂的探究老師提供的是一些場景,一些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都是交給學生們自主討論交流的。封閉性的問題,答案都是相對固定的,學生沒有探究的熱情,就更談不上課堂動態生成。
學習歷史,不是去記憶背誦標準答案。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史料為基礎,建構自我對歷史辯證的、客觀的解釋,從而能更好地為現實生活遇到的新問題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核心素養的培養,意味著教師的職責不是去判斷學生觀點的正誤,而是去傾聽學生如何基于歷史事實,合理地去闡釋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通過相互交流,拓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設計開放的有現實意義的情境問題能讓學生更自覺地、更主動地去探索,這樣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建構對歷史事件的解釋。
二、運用歷史人物的知情意行細節滲透家國情懷的達成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發展創造能力外,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德性的發展與個體生命自身的完善。發揮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功能,形成現代公民應有的歷史素養和國家歷史認同,本就是歷史課的價值追求。杰出的歷史人物總有一些非常優秀的品質去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品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善用歷史人物的知情意行細節去感染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羅斯福坐輪椅的圖片以及漫畫《胡佛失意——羅斯福得意 》來描述羅斯福身殘志堅,自信與樂觀的性格特點,這是對歷史人物的生平簡介做一個初步介紹。
接著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筆者節選了羅斯福1933年第一次就職演說的演講稿部分內容,如“允許我申明自己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我將向國會要求對付危機的最后手段——向緊急狀況開展的廣泛行政權力,就如同確實遭受外敵人入侵時應該授予我的大權。”“對于給予我的信任,我將以順應時代的勇氣和忠誠作為回報。我決不辜負眾望。”等,來展示羅斯福臨危受命、勇于承擔的決心與勇氣。
此外還引用1933年第一次爐邊談話內容 :“我可以向大家保證,把錢放在經過整頓、重新開業的銀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來描述他親切健談、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介紹經濟運作方式的個人言語風格。
在講解救濟措施時,引用1935年羅斯福在新政實施期間的言論:“國家的義務之一就是要照顧那些在逆境下如無別人照顧即難以為生的公民……政府必須給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為一樁慈善事業,而是作為一種社會義務。”來呈現他富有同情心,關心民眾的人物形象。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通過解讀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舉止言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等來熏陶學生的性情。歷史教學要有人文情懷,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人物的情感變化、生活境界、精神追求以及人格魅力,以此來啟發學生認識自我、完成自我。
三、從多元視角去挖掘豐富的素材提高史料實證的意識
在課例中,對新政的影響,筆者引用了以下幾段材料:
材料一: 新政緩和了經濟大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美國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到1936年底,美國工業總產量超過危機前的年平均數,農業生產也有較大恢復。新政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同時,也注意改善中下層民眾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緩和了社會矛盾。新政還打擊了美國的極端主義組織,穩定了資本主義民主政體。
——王斯德《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P91
材料二:羅斯福新政施是一場資本主義的體制改良運動,羅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機的過程中,摒棄了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原則,政權的力量干預運用國家經濟和社會生活,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開放了較大的空間。
——王斯德《世界通史·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P91
材料三:日益增長的公共債務、政府宣布的反商業聲明、較重的企業稅和所得稅,以及向勞工做出的許多讓步,無疑把商業投資嚇跑了……有人聲稱,工資上升太快,增加了生產的費用,因而不利于商業的擴張。……徹底的恢復、失業的消除、國家生產能力的充分利用和(擴大),只是由于之后的龐大的戰爭開支才得以解決。 ……新政建立了龐大的管理官僚機構,費錢而又累贅,對老百姓的自由和自力更生是一種威脅。
——帕爾默《現代世界史》P677-678
考慮到初中同學的實際思維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是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讓學生從新政的歷史影響、深遠影響兩個角度去思考,然后以此引入歷史學習方法的介紹,引導學生要從歷史視角、發展視角以及多元視角去評價歷史事件,這時才引入材料三的解讀,材料三的信息解讀以教師的詮釋為主,希望以此達到開闊初中學生視野,學會全面考慮歷史事件。
以上三段材料展示的是兩個不同學者對羅斯福新政影響的不同看法。學生為了思考自己的結論,也必然會對歷史結論進行溯源,溯源就回到史料實證的角度了。從課程內容看,也就需要繼續深入評估羅斯福新政改革的具體內容。從教材呈現的結論結果看,結論側重在新政影響的正面評價,對新政的負面影響未有提及。即使是在初中,依然可以適當呈現部分負面評價的觀點,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跳出框架,打開視野、學會從多元視角全面考察分析問題。
“史料實證”就是要進行事實判斷,而事實判斷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歷史解釋。在課例中,為了驗證不同的結論觀點,就需要回到相關的史實內容,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的影響進行價值判斷。這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就是學生建構歷史事件自我解釋的過程,從而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
以初中學生理性思維水平不夠,不敢呈現不同觀點的做法,實際是對歷史事件理解的偏差。我們要教會學生理解羅斯福新政改革具體內容就是歷史史實,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層面去解讀時,才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由此可見,初中歷史的課堂同樣也需要多元視角,這樣做才能更好理解“史由證來,證史一致,史論結合、論叢史出”的史學思想與方法,培養學生“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實證意識和科學態度。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