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強
“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由此不難看出自古以來對讀的重視。它不僅在讀書的量上給出一定的指標,還深層次地強調了讀書策略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新的語文教材的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篇目的數量。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頗重要的,因為聲音的優美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更加了解文章內容及情意。而在一年一度的語文比賽時,朗讀也是其中一項,在教學上的重視度及分量可想而知。那么,什么是朗讀呢?簡單地說朗讀就是以清晰響亮的聲音,正確標準的普通話,把語文教材有感情地讀出來。透過朗讀,可以把文字透徹地表達,使書面、靜態的字句充滿立體動態感,是教學的最佳示范。學生透過朗讀可以增加語文的趣味性,并且學習正確的語音、語法、語調、語氣……充分欣賞文學的美。朗讀除了給學生示范以外,主要的目的還在輔助講解課文,用聲音把文字作最佳詮釋。因此,當教師朗讀時,學生必須專注看課文,以了解課文中的形、音、義,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朗讀”作為一種有聲閱讀方式,與孩子們相伴了整個童年,對孩子們的成長和個人素質的培養產生極為深遠的意義,讓他們少些浮躁、多點情懷。記憶是人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朗讀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因為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那么朗讀究竟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朗讀能夠培養語感。語感能力的培養涉及對詞義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子的規范和變化、語言色彩、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不論哪個方面,都是學生在聽過、讀過之后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感覺。從語文教學角度來說,語感教學就是使學生在長期的規范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策略。如教《少年中國說》一課,在范讀課文時,注意把握總的情調,掌握好基本感情,以真摯、深情、高亢的基調,以鏗鏘有力的語氣,將學生帶入那激情澎湃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敝笇W生用真摯、深情、高亢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少年的寄望,鼓勵少年奮發圖強,使用重音和較快語速,感受少年的激情與抱負。
朗讀可以增強記憶。記憶是人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是人類儲存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學語文,教師們都會要求他們大聲朗讀,因為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只有通過大聲朗讀,才能夠最終熟讀成誦?,槵槙暎怨乓詠?,無論是學本國語言還是外國語言,中國學生都大量采用朗讀這個辦法。日本心理學家高木重朗曾說過:“一般來說,朗讀比較好記。尤其是頭腦不清醒的時候,更應該清楚地讀出聲來,這是因為朗讀會給大腦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點,整個身心好像進入了‘臨戰狀態?!泵總€學期的語文教材中,都有些文質優美的文章要求小學生背誦,有幾個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總也背不出,每次到這個時候,他們當中愿意大聲地讀的學生,沒幾分鐘就能夠背下來,而另外幾個喜歡在心里讀的學生卻遲遲背不出來。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能力。
朗讀可以促進領悟力。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作用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指出,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文章要由老師、學生反復讀,有時還得背誦。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調動腦中已有的語言背景和經驗,進入對文章的深層的、整體的把握。因此,教師必須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上。學生反復朗讀,才能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背景經驗,激發出深思的熱情,從而獲得深刻的語言洞察力和領悟力。
如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先是呈現瓜藤攀援圖,有碧藍的天空,有小小的房屋,綠綠的藤葉,青的紅的瓜果等,然后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清新可愛)。這樣使學生對鄉下的屋前春景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受。再讓學生學習課文,細細品味文中描寫瓜、藤、葉的句子,他們就能體會到春天鄉村屋前的瓜架帶給作者和我們的心靈震動。帶著這樣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就能對他們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語言有較好的理解和感悟。學生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語言細細描摹,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理解就不會感到困難。
朗讀有助于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說明讀書量的積累有時能產生質的飛躍。要完成從讀到寫的過渡,模仿不失為一條捷徑。而要走出模仿,走出屬于自己的寫作路子,精讀、朗讀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讀細賞過的文章爛熟于心,會轉化寫作的語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會滲透出來,遷移到誘發物上去,利用現成的形式表達新的內容,寫作時便能夠文思如泉涌,噴薄而出,即所謂的寫作靈感。
朗讀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因為讀是前提,讀是接受信息,而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信息,處理信息就無從談起,再巧也會因為無“米”而“難以成炊”。對于讀過背過的東西,寫文章時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來,呼之即出。
從以住的教學實踐來看,語文教學很注重朗誦,但是僅僅停留在糾正字音、熟悉課文內容等層面,學生對課文尤其是詩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認識,而且是從老師那里接受的知識,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特點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仍然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顯然不利于語文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正是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收獲了幾千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F在雖然不可能還這樣去做??墒?,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為什么不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朗讀,去體味,去揣摩呢?特別是學詩歌,尤其要重視朗讀,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以讀帶講的方法。
“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古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放聲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瑯瑯讀書聲中,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來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具體而形象地將眾多朗誦技巧融會在一起,在課堂上利用教師范讀、學生體會、學生試讀、鞏固提高等環節,教會學生怎樣美讀,并且在讀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結合對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讀效果??傊谡Z文教學中,希望瑯瑯書聲成為語文閱讀的主旋律。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