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口算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口算能力的高低,必然會影響到估算、筆算的準確性和速度,影響到計算技能的形成。因此,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小學生的口算教學,同時提倡口算方法的多樣化。那么,如何在課堂中開展有效的口算教學?下面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實踐。
一、盤活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對口算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使其容易對周圍的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心,開始階段學生可能對口算感興趣,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愉快地學與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趣會逐漸下降,甚至消散。學生對口算興趣的激發和保持離不開靈活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素材。第一,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創設趣味情景,以激發學生對口算的興趣。第二,圍繞口算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故事情境,貫穿口算教學整個過程。第三,進行游戲比賽,誘導口算興趣。
例如,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為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我創設了以下故事情境:等號意外地離開了數學王國,它想回去必須通過六道關卡。它來到了第一個關卡,侍衛說只要等號能口算出“13×4”是多少,就給予放行。同學們,大家能幫幫它嗎?在幫助等號回家的過程中,口算的難度會雖然越來越大,但學生的熱情卻被一直保持下來。這樣的故事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激勵其迎接更大的挑戰。
二、引導理解算理,優化計算策略
為了提高口算能力,必須重視口算算理的教學,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根據口算法則加以練習。通過幾道簡單的練習后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思路,對進位、不進位、退位、不退位口算方法進行比較,理清他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便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提高對口算方法的理解水平及口算的速度。如口算:27+18,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口算出正確得數,還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數的組成上,進而說出想的過程。20+18=38,38+7=45。可能學生還會說出27+10=37,37+8=45以及20+10=30,7+8=15,30+15=45。雖然他們的結果都相同,但卻反映了口算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口算中。根據口算題目中各個加數的特征合理地進行分解與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三、熟記常用數據,提升口算速度
一些常用數據的結果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在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的教學時,一開始會很注重讓學生明析算理。但在口算到一定量的時候,學生就像條件的射一樣看見8+7就想到15。在不斷的計算積累過程中,這些最基礎的、最常用的運算結果逐漸被學生記住了,而學生也正是運用這些基本技能去解決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乃至更復雜的各類筆算、口算,計算水平在潛而默化中得到提升。數學課堂中,我會建議學生熟記常用的如25×4、125×8、25×8等的運算結果。也熟記過一些平方數,如112=121、122=144,132=169。還有圓周率的運算:1π=3.14、2π=6.28、3π=9.42等,熟記這些數據,使得學生的口算既快又準。熟記一些口算時常用的數據,可以豐富學生的計算技巧,使之成為除“湊整”計算之外的另一種有效方法。
四、重視口算訓練的持久性
提高學生口算能力,除了讓學生弄明白數學計算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算法外,還要引導小學生堅持進行練習。口算是提高計算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須從低年級就重視口算訓練,堅持訓練,逐步達到熟練。例如,我要求學生每天課前五分鐘進行口算練習,練習量根據難度來決定,而且每月進行一次檢測,并且及時反饋檢測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就是這短短的五分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我針對口算比較薄弱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輔導,對易錯題進行收集和整理,經過一段時間這些學生的計算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在生活情景中提升學生口算能力
口算教學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如果單純對學生進行反復的口算訓練,一方面會打消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達不到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口算能力的效果。除了創設教學情景外,我還會要求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并把大量生活中的題目帶到課堂中。如在公園、電影院買票,到超市購物,坐公交車、地鐵買票等等。將口算教學與生活的巧妙結合,能使口算更具體地,學生摸得著,用得到,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口算水平。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