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鳳
小學生怕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筆桿,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是空洞的幾句話,像喊口號一樣。三年級學生,正面臨著這一關鍵的轉折點,從寫話過渡到習作。面對這樣的情況,語文教師應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引導三年級學生能順利走進習作之門?
興趣是最好的敲門磚,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能使學生較快進入角色,克服作文“恐懼癥”。
一、有話可寫
學生初學作文,最大的難題是:“沒東西可寫”,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為學生創設寫作情境,如預先布置學生去觀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參加某次活動,或記述熟悉的某一個人,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說,容易完成作文。
在學習習作例文《我故鄉的楊梅》后,為了讓學生模仿習作,學習觀察和描寫一種水果。為了觀察石榴,描寫石榴,特安排了一個午間,和孩子們一起在課室,觀看石榴生長過程和石榴掛果過程的視頻,然后和孩子們一起開石榴、品嘗石榴,通過觀看、通過動手開、通過親自品嘗,孩子們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在習作中。
二、有事可記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用游戲的方法教孩子寫作十分有效,既可以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興趣,又能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在寫作之前,我經常和孩子先做游戲,教他們在玩中寫作。例如我曾和孩子們一起玩“猜猜猜”的游戲,學生通過上臺從百寶箱中摸到物品,然后猜物品,在猜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調動多種感官進行猜說,如此循環往復,孩子們都表現得很興奮,場面很熱烈。我就提示孩子們注意游戲者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游戲結束后,我讓孩子們暢談游戲的感受,再寫下來。
三、有事可續
改編,續寫都是練習習作的手段。這學期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么有趣的故事,孩子們學得意猶未盡,故事怎么繼續下去,孩子們紛紛從文本展開,手上想象的翅膀暢所欲言。編的事來源就是引導孩子們觀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結合生活中的事進行編。有的孩子續寫到“來到寶安小學,被同學們拿來當跳繩”,“來到小區里,給做粽子的老奶奶剪來當綁粽子的繩子”,“有的給打毛衣的阿姨來拿來當毛線”……各種有趣的故事在孩子們筆下誕生,51個孩子,51個栩栩如生的故事。后來,我還把故事發給寫《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的作家王一梅老師看,王老師回復對孩子們的肯定,是對孩子們極大的鼓勵。
四、有文可改
常言道:”作文是改出來的"。 要想讓孩子的作文寫好,講評很重要。作文講評課力求生動、新奇、多樣,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明白好在哪里,錯在哪里。
一是生動。堅持讓學生從范例中體會寫作規律。對學生習作中那些夸大其詞的描寫、啼笑皆非的想象、張冠李戴的用詞等比較普遍典型的錯誤,可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知道錯在何處。
二是新奇。注意選擇那些充滿情趣、富有特色又符合教學要求的文章或習作,力求激發學生的悟性,從中得到啟迪。例如直接用學生習作作范文,如《那次玩得真高興》《桂花樹》《吃菱角》《聽聽秋的聲音》等有趣的作文出自孩子的眼光,寫得十分詼諧有趣。這些范文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選材一定要新穎,要寫得生動,有特點。
三是多樣。講評形式多樣,可以避免學生因單調重復產生厭煩情緒,提高學習興趣。注重綜合講評、重點講評、個別講評的差異性。還可以同學之間互相批改,找出別人的閃光點,改掉錯字詞、病句以及順序錯亂等,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弱點和興奮點。
五、有地可展
到底怎樣的契機才是寫作的好時機?到底怎樣的寫作才能使學生心甘情愿,甘之如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對于作文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我們可學習朋友圈即時、交互、形象的特點,辦班級小報、開班級公眾號平臺、對外投稿等來實現作文教學的平等性、真實性、交互性,有利于學生作文興趣的提高和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
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主動需要。因此,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培養小學生作文的興趣,把興趣作文打開小學生作文的“敲門磚”。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