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一、“七步成師學習設計”概述
學習設計是創建教學系統的過程,是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學習系統包括學習者、老師、學習目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評估、學習環境、學習材料、學習結果、學習成果等組成?!捌卟匠蓭煂W習設計”是中國教育學會高質量學習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劉靜波在借鑒加涅的“ADDIE模型”而提出的學習設計模型。如下圖所示:
“七步成師學習設計”其基本內容是學習設計要以學習結果為中心,由此開展七個環節的學習設計,即學習結果分析、學習層級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目標設計、學習評價設計、學習過程設計和學習產品開發。其中,學習結果是指為實現學習目標,學習者需要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行為經驗和學習過程的總和。按照“七步成師學習設計”分析觀點,學習結果分析涉及“知識”“思維”“態度”等多個層面。在進行學習結果分析時,我們應首先聚焦核心素養,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學習結果分析應該更加關注學科思想、思維方式等,既要為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共同基礎,又要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專業發展。學習層級分析告訴我們,學習任何新的知識都需要具備學習的前提性和知識,使教師清楚新知識所包含的必要條件或了解新知識,從而確定教學起點和教學順序。一般包括啟動、建構、鞏固、運用、總結這樣五個環節。由于學科性質、學習任務的差異,這些環節并不是每堂課都必須具備的。一堂課究竟應由哪些環節組成,需要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習的實際需要來選取。學習產品開發是針對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而準備的一系列學習材料,包含用于學生學習“學案”“教案”“課件”和“學習資料”等。
二、“七步成師學習設計”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運用
1.利用學習結果分析,整合資源,精選教學內容
學習結果不僅包括“知識”“技能”“思維”,還包括“行為”“能力”“態度”“品格”“素養”等多個層面。高質量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習者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結構化的淺層知識,還要求學習者理解掌握復雜概念、情境問題等非結構化知識,最終形成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認知結構體系,并靈活地運用到各種具體情境中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堂小結時,一定要利用圖表、概念圖等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其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從而更快、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使學生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2.利用學習者分析和學習層級分析,把握學情,突破重難點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科學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在英語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處理課文或選取課外閱讀文章時,可運用啟發手段如問答、討論引入課文的話題,使學生適度了解話題內容,激發其閱讀興趣,使閱讀更具針對性。也可從題目入手,讓學生Predict,激活其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同時,在閱讀中調整已有知識與所獲信息,對課文的了解更深入。有預測的閱讀應優于無預測的閱讀。特別在課外材料的補充上,學生沒有經過預習,其原有的知識對材料的理解就會顯得更重要。在閱讀中,教師可就涉及課文的主題或最主要的事實提問,回避具體事實,如“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passage?”亦可出示反映主題大意的句子,讓學生判斷正誤。除此以外還可提供段落大意,讓學生把它們與課文的相關部份對應起來。通過問題設置與教師引導,訓練學生“自上而下”(top-down)的技巧,使學生樹立牢固的篇章結構知識。
3.優化學習過程設計,強調英語教學的活動觀,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要豐富,避免教師的“一言堂”,而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如: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辯論等活動。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應有以下兩種活動:解釋領會語言點的活動和實踐語言點的活動。英語學科素養中要求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的組織形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基本是教師的單向灌輸。教師包攬了許多應由學生主持和負責的學習過程,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的中心。更有很大一部分英語教師,在閱讀課教學中,采取一講到底,逐字逐句講解、翻譯。學生只能被動地做筆記,接受膚淺的知識。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把英語閱讀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到“學生”。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討論、辯論等活動能充分體現學生的潛能和主體地位。
4.優化學習評價設計,評價內容要分層布置,注意多樣性
學習評價是教師組織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檢查教學效果并及時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項重要環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鉆研教材內容,而且要考慮到自己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課后作業要有一定的梯度,難度較大的篇幅長的閱讀材料留給能力強的學生,簡單的閱讀材料留給基礎差的學生。如果當天作業量很大的時候,教師應該體諒學生,適當為他們減少閱讀的量,要求他們在量少的情況下一定要保證質量。相反,如果教師只求數量而不求質量,基礎差的同學就不可能認真閱讀,只會抄好答案來應付。久而久之,這類學生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因此,作業的布置要做到分層布置,分層達標。閱讀作業還要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閱讀作業最普遍的是問答題、多項選擇題、正誤判斷、難句解釋等,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如寫要點、填表格、采訪、角色扮演、講述故事,發表評論等,學生能靈活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綜上所述,英語閱讀課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和材料的選取這三者都是緊密相關的。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積極運用“七步成師學習設計”的相關理論,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以學習結果為中心,優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過程,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