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娟
非連續性文本的表述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單一的圖與表等文本,如公交站牌、車票、時刻表、導游圖、旅游報價單、產品配方表等;二是內含圖表的綜合性文本,如產品說明書,有圖表的調查報告和實驗報告等;三是與信息相關、包含圖表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文本集群;四是以某一指向為目的的多種內容資料的閱讀,如地圖、時刻表及風土人情等相關的資料。
一、重視教師的教法研究
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培養閱讀非連續文本的閱讀能力呢?就教師的教法而言,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
(1)補充單元的資料。現行的部編版教材,在單元開始有“導語”,在一些文后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現,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課前或課后指導學生進一步搜集更直觀的圖標、數據等“非連續性文本”資料,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交流,培養閱讀能力。
(2)對課文內容進行增補。比如寫景類文章,在學習《長城》《頤和園》等文章時,可以增補相應的導覽圖,和文章介紹的寫作順序相配合,一方面讓學生借助導覽圖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閱讀的趣味和應用性。再如說明性文章,像在學習《鯨》《太陽》這類文章時,可以配以圖表、數據,讓學生在鮮明的數據和形象的圖表中感受事物的特點。
(3)重視綜合性學習單元。對于綜合性學習單元,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編制獨立思考題,引發學生閱讀思考。比如五上《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有趣的漢字》,增加了這樣的思考題:讀了這些材料,你發現漢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現象?你知道漢字中還有哪些有趣的現象?
(4)利用插圖的信息資源。課文圖文并茂,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挖掘插圖中隱含的重要信息,并得出相關閱讀插圖的信息或結論,再閱讀課文,從而驗證自己的語言文字信息;或依據課文文字描述,配上能說明課文文字的插圖,或在課文已有的插圖旁邊,依據體會對已有的插圖進行“再加工”等等。指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來整理知識點,把課文重點用喜歡的形式記錄,以此方式來提煉觀點、歸納摘錄等,既省力,又能把關鍵的內容顯現出來。
(5)用好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學以致用,提高閱讀興趣。如我們五年級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為《人物描寫一組》,將同是描寫人物的3篇文章組合成一組課文,圍繞“如何塑造人物形象”這一主題,從三篇文章中獲取有用的信息,這也該屬于非連續性文本,也就是說,有時候因為同一個主題,“非連續性文本”也包含了若干個“連續性文本”。
(6)教學中培養非連續性文本的思維訓練。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學生制作新型玻璃的名片,含姓名、使用說明等;上課時,將新型玻璃的種類、特點、作用進行歸納,把玻璃的名稱、特點、作用列成表格。這樣在教學實踐中滲透非連續性文本意識,感受非連續性文本的作用。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敘述了兩件事,就可以讓學生以列圖表的方式讓學生從事件中找出事情的最初想法、遇到困難、解決辦法、事情的結果,這樣學生對事件的脈絡就很清晰,就能感知課文詳略得當的選材方法,再根據梳理的內容概括事件,提高概括能力。
教學《伯牙絕弦》的時候,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圖表:
提出問題: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對比,在觀察中學會理解,在思考中提升能力。
2.活用生活中的資源
生活中,處處是非連續性文本資源。除了各種即時新聞報道,有廣告類的如藥品、產品的說明書、商業圖標,有各種理財類圖表如標注電費、水費、電話費的存折、表格、單據等,還有各種調查表、各種調查問卷、各種調查報告等等。
讓教材走向生活。這些非連續性文本,說明書、旅游導覽圖、安裝圖等都是訓練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綜合復習”的第八課是《看說明書做臺燈》,結合這一課老師可以讓學生帶上家里的一份“藥品說明書”,提出探究問題:藥品的名稱是什么?這種藥主要治療什么病?如果有一個病人服了這種藥有不良反應,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實踐能力。
讓生活走進課堂。指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不是簡單地把素材記在本子上就行,還需要將語文知識與技能應用到這些素材上去。比如一條醒目的廣告,為什么你一看就難以忘記,是因為它運用的修辭手法巧妙,還是因為它的語言風格幽默有趣?再比如一組數據,你能否概括出它蘊涵的主要信息,概括之后又能否準確簡練地表達出來?如果是幾組不同的數據,你能否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變化,這些聯系變化又反映出哪些潛在的信息,你能否正確表述?看樓層示意圖或者導游圖,你能不能正確理解它透露給你的信息?假如用語言敘述一下圖表的內容,你能否做到流暢自如?所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基本能力,也是利用素材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好機會。
3.整合其他學科資源
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早已接觸。比如,數學和科學學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圖、文字、表格等相結合的形式出現的,可以對這些文本加以改編,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等等,也會遇到圖表等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語文教學中,可適當選取這些圖表來讓學生閱讀,重點在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分析解釋信息,并作出評價,汲取有價值的信息。
如人教版六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為了加深對“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人類應與動物和諧相處”這一人文主題的理解,我們可以借用六上科學“種類繁多的動物”這一章節,在課堂中學生快速閱讀圖和兩段非連續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種類最多的動物是什么?讀了這些文字,你對人與動物如何相處有什么新的思考?學生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只是動物王國150多萬種動物中的一員,我們應該與其他動物和諧相處。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信息提取的能力。
二、提煉學生的學法
學生對于概括性強、文字簡潔、信息量大的圖表式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起來存在困難,信息提取、信息綜合運用能力更亟待提高。不同的文體,閱讀的方法與步驟是有所區別的。
1.閱讀包含圖表的綜合性文本。學生在閱讀此類文本中提取信息時,“三三閱讀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看標題,知類型;讀欄目,明內容;找細節,提信息。這方法的前半部分是要求,后半部分是目的,還包含了閱讀的內容和方式。由此提煉出圖表式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六字策略 “看、讀、辨;知、明、提”。
2.閱讀與信息相關、包含圖表在內的多種形式的文本集群。從以上的“看、讀、辨;知、明、提”的六字策略看,還不夠具體。由于非連續性文本集群的文本信息較長、圖表信息比較復雜,就需要加入了“標符號,抓重點”這一方法,即在原來“三三閱讀法”的基礎上增加快速提取信息這一步驟,形成“看標題,知類型; 讀欄目,明內容;標符號,抓重點;辨細節,提信息”的“四三閱讀法”。簡稱閱讀八字策略 “看、讀、標、辨;知、明、抓、提”。這既是文本閱讀的步驟,同時也是文本閱讀的策略。至于看什么、知什么,讀什么,明什么,就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進行細化標示。而“標”和“抓”的增加,也給整個閱讀的思維流程增加了明確性,學生能夠很好地根據這樣的方法進行有步驟有效果的閱讀和分析。
3.應用型非連續性文本。適當增加非連續性閱讀文本的實踐應用,以提高的閱讀素養。比如,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已經可以自己乘坐公交上學放學了,這可是個不小的挑戰。可設置這樣的情景,出示一塊公交站牌,學生閱讀,并能夠通過閱讀解決下面的問題:坐幾路車?行車方向怎么讀(不會看的話,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哪一站是目的地?……孩子學會讀懂公交站牌,讀清楚了,才不會坐錯車,順利到達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
《我會乘坐公交》一課環節設計如下:
本課通過創設學生獨自乘車外出這個情境引入學習內容,結合課外閱讀材料,講解圖表式非連續性文本的構成因素及閱讀方法,通過對例文的學習,學生掌握具體的方法,再通過練習鞏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升,進而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生活能力。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