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楚云
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現今,中學學科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手段離不開互聯網信息與技術,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下,信息化建設如何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與學有效結合,值得一線教育者去探討。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設與高中地理教學有效結合的重要性
1.打造一帶一路下的信息社會概述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一帶一路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將我國打造成為信息社會強國。所謂信息社會,就是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發展的社會。在此信息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使個人、社會和各國人民均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提高生活質量。現今社會信息覆蓋度之廣,影響力之深刻,加快信息社會建設對現在乃至未來社會都是一項重要課題,而國家對信息化的重視與建設從國家發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可見一斑。
2.學習身邊的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多關注國內外的熱點問題,拓寬視野,了解世界的最新動向。無論是世界還是我國都在經歷著一場信息化帶來的重大變革,據《2017全球、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稱,2017年全球信息社會指數(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簡稱ISI)為 05748,較上年提升 296%,仍處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轉型期。2017 年中國信息社會指數為 04749,較上年增長 460%,在全球 126 個國家中排第81位,比上年升2位;在5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排第 35位,比上年升1位;在亞洲35個國家中排第19位,與上年相同,無論是公民的日常生活還是社會生產都離不開信息。一帶一路是國家繼古開今的一項偉大工程,作為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洞察國家的導向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高中生了解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設也就勢在必行了。要樹立全球觀。教育與國家和世界接軌,這個也是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3.順應高考考綱要求
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考試范圍與要求,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與數字化一帶一路相吻合的部分,如人文地理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中的工農業生產、高技術工業、交通運輸,其中最突出的是區域地理中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說數字化一帶一路是建設數字地球的其中一部分。從眾多的地理試題中,都可以發現以信息化為背景的題材屢屢呈現。特別是近兩年來全國高考卷綜合題有向人文地理靠攏的趨勢,2018年全國文綜卷的36題就考了中俄能源合作,2019年的36題考的是澳大利亞的傳統汽車產業沒落,連續兩年考的都是傳統工業,而對于信息化此類的高技術工業與產業升級尚未考察,由此推測這很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考點。
4.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需要
在大數據時代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智慧城市”,它是一種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教育事業作為城市服務的一部分,自然也需要智慧管理,所以現代化教學需要信息技術為手段來提高課堂效率,推動教育變革,實現“智慧課堂”。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這一點,如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智慧國計劃自啟動至今,新加坡多次舉辦了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活動,如舉辦惠普創新 IT 獎、TQ 網站設計比賽等活動。我們也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引起大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
二、信息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一帶一路信息化建設的廣泛性與學生知識面的狹隘性共存
一帶一路的信息化牽涉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如日常的電子通訊技術,通訊部門與通訊設備,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的建設等,即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基礎、應用與產業,是衡量一個地區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而涉及產業有電子商務、網絡物流、旅游、跨境貿易等等。雖然目前我國家庭辦公網絡以及手機通訊水平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都非常普及,中學生可以了解到的信息量比任何一個年代都要大,但也不能否認在課程安排緊張且無適當指引的情況下,他們接觸到的都是很皮毛的東西,涉及面也不全,更說不上提升。就地理學科而已,其本身就是一門邊緣學科,而這里提到的信息化建設也是滲透了多門學科在內,對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要求比較高。
2.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化教育參差不齊
人教版、中圖版、魯教版和湘教版是國內使用率最高的幾個地理版本,關于信息化的建設這一部分的內容,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各大版本是這樣呈現的:中圖版必修二第三章的地域聯系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紹了國際互聯網。魯教版必修二第四單元中的現代通信介紹了郵政通信與電信通信、國際互聯網、交通與通信等,在必修三中的走進“數字地球”中出現了“數字校園”的概念,還提到了“未來的地理”,這里不難看出想象AR技術在未來教學中運用的影子。各大版本在必修中工業的地域聯系、高新技術、3S技術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互聯網與現代通信技術,而所有版本的選修7就專門介紹了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然而目前全國卷的選修只考環保與旅游,所以基本上學校不訂選修7課堂也不學。對比之下魯教版關于信息化的呈現比其他版本要多,中圖版次之,人教版和湘教版最少。
3.輔助地理課堂教學的信息化建設手段停滯不前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很常見的事情,目前主要有多媒體教學,而使用最廣泛、最便捷的也是最久的就是PPT了,此外還有視頻音頻教學,還有flash動畫等。很明顯對于地理這門學科來說,前面提到的工具是遠遠不夠的,如人文地理的各種數據處理需要圖層疊加,又如復雜的氣流運動,抽象的天體運動等則要耗費大量的空間想象能力,目前來說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GIS的基礎平臺軟件雖然有很多,例如ArcView、ArcInfo、ArcGIS、GeoStar、MapGIS、SuperMap等,但是這些軟件一般都是面向專業用戶的大型商業軟件,而二次開發的用于輔助基礎地理教育的GIS應用軟件還很少,目前僅有“清華同方電子教學地圖編輯系統”和超圖SuperMap)公司的“超級地圖”是專門為基礎地理教育而開發的應用系統,但是這兩款GIS輔助地理教育系統亦有弊端,算不上真正的GIS輔助教學,無法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而3D地圖定位技術Google Earth則可以查詢大量的衛星圖片,是時下比較熱門軟件工具,能模擬數字地球,但也有前提就是要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在《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地理課程設計》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使用AR技術輔助地理教學,這可以很好的解決自然地理的空間抽象思維難題,如天體運動和大氣運動。文章還提到的Universe Sandbox2 軟件(又名宇宙沙盤),筆者查了一下該軟件目前更多的是玩家作為游戲在使用,光是軟件大小就要2G,對設備要求比較高,國內很多的中學校園硬件達不到要求,AR技術要在中學校園推廣之路仍漫漫。
三、問題的解決
1.關注時事培養地理信息素養
學生平時學習任務比較重,對社會的了解相對較少,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多關注時事雜志,多看新聞報道,課堂上也可以滲透討論時事熱點,增長學生的見聞,同時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近來很多中學開展觀看《新聞周刊》活動,聚焦一帶一路,如合作共贏:數據互聯互通,打造信息通道,共建“一帶一路” 共享豐碩成果,還有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現狀等前沿進展等等報道。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互聯網信息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選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也是一項不容易的任務。
2.加強校園信息化建設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正處于初步應用融合的階段。在我國應試教育這一大環境下,信息技術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直接導致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設備利用率低、資源應用方式不恰當等問題。很多時候情況也是如此,基于種種原因學校的資源錯置,配備的資源用不上或者使用率較低,如地理室里的球體投影儀等等。針對這些現象還得要教育部門和學校重視,做到上下有效溝通,因需購置。事實上絕大多數教師都能靈活地使用計算機,能較為熟練地操作office等辦公軟件,但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用來支持課堂教學目前還是處于不斷探討的階段,這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提供一定的有效培訓與指導。教師所需要的不只是一次基本的快速電腦操作課程,他們需要得到的是如何應用最好的工具支持最佳形式教學的指導。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