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情境教學作為教育學理論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把情境教學思想廣泛推向人們視野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杜威將教學情境的創設作為教學過程的必須。
一、教室外的生物課堂
教學實踐證明,在生物課堂上,無論教師的語言描述多么精彩形象,無論多媒體呈現的圖片多么精美逼真,都不如讓學生見到實物,真正身臨其境有效果。例如,在進行“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教學時,以校園為調查對象,對學生分組后,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記錄所看到的生物,認識生物的多樣性,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在進行“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學時,也可充分利用校園內的植物,讓學生親眼看到被子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六大器官,親手感觸花的花柄、花托、花萼、花瓣和花蕊等結構。創設這些教學直觀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二、教室內的“生物角”
教室里的生物,不僅可以美化教室,利于班級文化建設,也可以因地制宜的成為教學道具,更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情懷。因此,在筆者所帶的班級教室,常常會建議他們添置一些生物,比如綠蘿、吊蘭、蘆薈、天竺葵等綠色植物;也可以養幾條魚,由學生輪流照顧,在教室書架的上層,布置成精致的“生物角”。這些生物都將在生物課堂上發揮大作用,例如,在“植株的生長”中講到無土栽培,信手拿來一盆吊蘭,無須過多解釋,學生馬上會意;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探究實驗中,教室的天竺葵就是現成的實驗材料;在講到“魚”時,現場觀察魚的游動,加上教師的解說,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魚鰭的作用,掌握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三、教室里的簡易生物實驗
許多基礎教育學校,由于教學條件所限,能夠真正開展的實驗很少。生物是注重動手實踐的一門科學,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機會,是每位生物教師的責任。通過探索和實踐發現,許多教學內容在教室里就可以開展簡易實驗,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種子植物”教學時,將提前浸泡好的花生、大豆、玉米等種子和放大鏡一起分發給學生,讓他們在課桌上就可以觀察種子的結構,比較單雙子葉的不同;在進行“心臟”教學時,把聽診器帶到教室,讓學生相互合作去發現心臟的位置;在進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教學時,讓學生分組實踐膝跳反射。
四、打造詩意的生物課堂
目前普遍使用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被社會公認為最具文學性、最有詩意的生物教科書。翻開教材,每章首頁的詩詞和配圖,對該章的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可謂古典詩詞與生物知識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教材,引經據典,用文藝的方式傳授生物知識,達到文理交融,是生物老師追求的一種境界。例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說明春天藻類植物大量繁殖;“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在講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吟誦古詩、現代詩、成語、謎語,或者展示相關圖片,絕不是跑偏,而是教學情境需要。打造詩意盎然的生物課堂,不失為學科融合的典范。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
五、課堂外的生物實踐課
與局限于課堂內的學習方式相比,毫無疑問,學生對課堂外的實踐充滿激情和向往。值得提醒的是,基于安全等不可忽視的因素,生物教師應該酌情開展,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機會。例如,進行“節肢動物”教學時,帶學生參觀本地某所昆蟲館,學生不僅掌握了書本上相應的知識,更涉獵到許多課本外的知識,從而也提升了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生物情懷;進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教學時,湊巧,某次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本市召開,我們組織了部分學生親臨現場,去感受國際一流的植物學家做學術報告的氣氛,體驗會議贊助公司展臺提供的科研儀器,盛會帶給他們的震撼,可以說影響他們的一生,以致很久以后他們仍回味無窮。當然,各地條件差異,這樣的機會無可模仿,我們因地制宜,從基本做起,比如帶學生采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也是對他們學科素養的一種熏陶。
綜上所述,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廣大一線教師應該大膽嘗試,勇于創新。作為一線初中生物教師,立足于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創設特殊教學情境的探索,在此列舉出來,旨在拋磚引玉,拓寬思路,與本專業的教師和學者們進行交流。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