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一、數據驅動教學的實施背景
根據國家、廣東省、深圳市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要求,在“互聯網+”和智能化信息生態環境中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開展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發展性評價、學習分析和個性化學習資源,實現從傳統的教、學、考、評、管等環節單點系統的垂直建設,向各系統相互協同的一體化建設;從單點系統應用向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為手段,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二、數據驅動教學的課堂實踐
1.課前備課
(1)“云+端”教學系統實現名師、名校、校本優質資源同步推送,助力老師高效備課。備課資源包括PPT、電子書、交互課件,除了兼顧PPT,教師可以使用數據資源電子書及同步資源,也可以使用交互課件工具進行交互課件的制作。同時也可以實現云端資源、校本資源或者教師個人資源導入教學系統,實現優質資源直達課堂,豐富課堂教學。
(2)除了備資源外,同樣實現備學情。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導學案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預測,系統能夠快速對學生的作答生成作業檢測結果報告,實時掌握學情,優化教學設計。
2.課中授課
(1)“云+端”課堂依靠微云服務器構建以教室為單元的信息化環境,實現了移動教學,讓教師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之間,在教學設備上演繹教材,在平板上指點江山。
(2)“云+端”課堂支持多元課堂互動,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實現教學資源(PPT、電子書、交互課件)隨機切換;“聚焦”、放大、標注內容,適時重點講解;并設置搶答、隨機、分組作答、全部作答等方式進行適時監測,即時生成統計分析報告,班級總體情況、學生個體情況,實現教師精準把握學情,同時可實現學生作業的全過程記錄和呈現,及時推送優秀作業,師生共同賞析。
(3)“云+端”課堂可實現一鍵錄制,基于各種素材(課本、習題、課件等)的原筆跡微課視頻,形成集內容、講解、影音于一體的教學微課,打破傳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助力翻轉課堂模式應用。
3.課后作業與輔導
(1)發送多樣化作業,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情,可以推送個性化作業,改變傳統作業習慣,智能批改,即時掌握學情、減負增效。
(2)課后鞏固復習,課件、微課、學習拓展資源一鍵分享,在教學環境中培養自主學習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打破原有的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師生線上互動,個性化輔導以及學習相得益彰,有效做到有的放矢,精準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三、數據驅動教學的實施意義
一是有利于實現全教學場景的學業數據采集,實現數據匯聚。深入教育教學核心環節,將日常的作業、周練、考試、區域聯考等過程性和結果性數據進行伴隨式的采集,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作用,利用大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將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打通,實現“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數據匯聚、統一資源管理”的應用環境。
二是有利于構建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因材施教。
三是有利于建設校本特色資源。根據歷次考情及學情追蹤,以及班級共性錯題和薄弱知識點的情況,精準推送相匹配的拓展資源,實現教師的精準備課。同時建設本校師生教學行為數據屬性的校本教育教學資源,以滿足學校師生教學中對教育資源的需求。
四是有利于學生檔案自動建成,實現教師精準輔導和學生個性化學習。
五是有利于提高教研教學水平,推動教研管理的變革。為學科教研提供學校、班級、學生個體的多維度、發展性的評價分析數據,同時將現有的教研數據與區域的教研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使教師得到完整、全面的信息,實現由經驗重復轉向數據實證的常態方法轉型,打通校本教研的創新路徑,逐步構建大數據共享、交流、挖掘、建模和分析的研究與運用平臺,使教研成果更加清晰、顯性、有效,推動教研管理的變革。
六是有利于過程性教學數據實時監控,促進教育科學管理決策。對過程性的教學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科學統計、動態評估,形成數據匯聚中心和管理決策中心,校級管理者能夠針對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隊伍水平,為改進教學方法和方式提供決策支持,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