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基于這一點,小學習作教學應該生活化,教師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用心體驗周圍世界和現實生活,并及時做好記錄,為習作而積累。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讓學生寫真事、抒真情。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經常安排學生觀察生活,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繪生活、欣賞生活:
1.享受校園生活。盡量利用校園里的一切活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記錄、交流,學生可以積累大量鮮活的寫作素材,用筆去描繪生活。如每天利用晨會時間向學生進行一句話教育,安排放學前的3分鐘演講活動,教師一周評出一個演講明星。學生都想在演講中一展風采,于是非常珍惜演講機會,精心準備,有的家長也參與其中,為學生出謀劃策,班級也出現了讀書熱潮。同時可將課題活動與重大節日結合起來,如運動會上寫的廣播稿,比賽后寫的賽后感想,迎“六一”、慶祝“教師節”提出的活動方案等等。教師應多為學生創設練筆的機會,讓學生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感受家庭生活。課后,可以讓學生寫些日記、留言條、請假條,書信等;或飼養鳥獸蟲魚,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種植花草樹木,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參與家務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引導學生把這一切裝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庫”。我們曾開展《今天我當家》學生家庭生活體驗活動,在此項活動中學生真正體驗了當家買菜做飯的經歷,感受頗深:有的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有的改變了自己的消費觀念,學會理財;也有在活動中只顧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孩子,讓家長看到了今后教育的方向。
3.關注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學校,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實踐后,再嘗試練筆。學生通過體驗生活,情感有了積蓄,從而能很好地激發習作動機,在作文中能夠試著去描繪社會生活情境。
4.引進自然生活。美麗神奇的大自然,不僅屬于畫家,更屬于每一個人。和學生一起來到學校周邊的田野尋找春天;去學校附近的鑒江,觀賞一年四季江水的變化;讓學生仔細觀察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看一看家鄉特有的景物……都能增強學生的觀察力,豐富其寫作素材。
二、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學新模式
改進作文課堂教學,啟發學生將作文與生活相結合,寫具有真情實感的生活作文,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因此我們加強了作文指導課的研究,做了以下嘗試:
第一步:激發興趣,體驗生活。精心設計導語、故事、活動、游戲等,撥動學生心弦,豐富生活體驗,激發習作興趣。
第二步:個體思憶,再現生活。采用多種手段,打開學生記憶窗口,再現生活細節。我們充分利用網絡上下載的圖片、音樂,以及自己錄制的短片等,塑造氛圍,讓學生如臨其境。
第三步:互動完善,思考生活。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對生活的認識,拓寬思路。如在比賽后,讓學生總結經驗教訓,交流賽后感受,集思廣益,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第四步:寫好開頭,構思立意。向學生介紹好掌握的開頭寫法,如:設置懸念法、渲染氣氛法、開門見山法、名言警句引用法、詩歌引用法、故事導入法等等。學生閱讀到好的文章,也可在班里的“好書齊分享”時間里交流。教師堅持典型引路,視情況適時下水示范,幫助學生排除習作障礙。
第五步:筆述成文,記錄生活。
三、通過練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優化作文教學
為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我們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練筆,如:創建班級日記本,每位同學依次輪流寫作、點評;繪畫寫話,鼓勵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再配一幅漂亮的畫;隨筆錄,引導學生把游覽到的風景名勝、了解到的風土人情、收看到的電視新聞、搜集到的學校大事班級趣聞等等一一記錄表述出來。
生活處處皆文章。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教師讓作文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學生才會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寫真事、抒真情。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