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古今中外,人們對詩歌的教育作用和審美價值都曾有過高度評價。我們進行詩歌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心田上播下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如何引領學生探索古典詩歌中豐富的思想意蘊,汲取古代詩歌文化中獨特的藝術營養,這就需要我們研究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注重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詩詞的賞析,也應該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慢慢滲透,而不是暴風驟雨式的突然襲擊。
例如李清照的《漁家傲》一詞,如果按照傳統的詩歌教學模式,“誦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悟感情-背誦詩歌”,學生往往感到很無趣,而且無法準確掌握其真實內涵。鑒于此,筆者讓學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紹自己眼中的李清照。結合這首詩的背景,以及李清照的其它詞,學生感受到李清照詞中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通過對比李清照的其他詞作,通過平時對古詩詞的積累,學生對該詞的理解更為準確,也掌握了更加豐富的課外知識。
二、詩讀百遍,其義自現——加強誦讀
誦千古美文,品人生百味。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對詩歌的誦讀。例如教學《木蘭詩》,要讓學生背誦這首篇幅較長的北朝民歌,是不容易的。筆者在教學時,充分利用詩中口語化的問答,采用“填空”方式來設計背誦的內容。在理解課文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學生很快便能夠背誦下來了。
當然,詩歌的誦讀光是靠語文課的幾十分鐘是不夠的。所以在早讀課或自習課上,筆者都會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誦讀課外的經典詩文,從《詩經》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從泰戈爾的《飛鳥集》到惠特曼的《草葉集》,感受詩歌誦讀的韻律美,品味詩情表達的畫意美。隨時抽查,通過詩歌誦讀,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經典詩歌。
三、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鼓勵質疑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所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更為重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改變舊的教育教學行為習慣,將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成具體的教學行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以往,筆者往往一節課要講30分鐘以上,生怕某個知識點沒有講到,結果卻收效甚微。鑒于此,筆者把全班分為八個小組,課前要求學生先預習,上課時每個小組至少提出一個問題,讓其它小組思考,共同解決問題。以這樣的方式賞析詩歌,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不斷相互質疑,維護、修正或放棄自己的觀點等,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對于問題的理解,并體驗科學事實和觀點誕生的過程。
四、寓教于樂,寓學于趣——開展活動
筆者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為了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活動。例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結束時,寒假期間,我班開展了詩歌手抄報比賽,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文化知識,增強了春節的節日氣氛,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及創新能力。
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我班榮獲詩歌誦讀比賽一等獎。通過選詩題,分成誦讀小組、配樂小組、舞蹈小組,采用純音樂為背景,小組分工合作進行訓練。寓教于樂,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熱愛。
到了初二,考慮到同學們學習和積累的詩詞比較豐富了,開始舉辦詩詞大會。按學習小組分配好出題的要求和任務,每位同學出五道題,形成題庫。比賽時從題庫中抽題,有指定回答和搶答,按學習小組計分。同學們團結協作,玩得很開心,學得也很開心,不僅開闊了眼界,還增加了對詩歌知識的了解。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老師應該利用詩歌教學這一平臺,教會學生從語言、意境、思想、情感等方面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美,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在詩歌教學的路上,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