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貞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國語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許多優良傳統文化至今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光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滲透傳統文化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1.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小學時期的學習是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的時候,不僅要講述它的字面意思,還要向學生傳達鋒利的寶劍,要經過歷練鍛造,經歷過寒冬的梅花才更有韻味的忍耐和能吃苦的珍貴品格。這可以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不論做什么,都要吃苦耐勞,隱忍自控。學習“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時,要幫助學生理解竹的自強不息的精神,鼓勵他們即使經歷挫折,也要勇往直前,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
2.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文化素養、審美能力、道德修養形成的初級階段,不僅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知識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也需要掌握。例如,毛主席曾寫過一組對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意思就是,最珍貴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何必三更睡覺五更又起來瞎折騰呢?最沒有用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堅持。這句話能夠讓學生養成在學習和生活中堅持的優良品質。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1.改善教學方式,重視師資力量
滲透傳統文化于小學語文的課堂中,首先就要求學校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體系。當前我們的小學教育,仍然以分數成績判斷學生的成績,大部分語文課堂都是功利性的應試教育。甚至部分學校和老師認為語文作為母語,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時間就能掌握。更加不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因此,首先學校要提高對語文的重視,關心學生素質素養的培養,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優良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教師的素質,提高師資力量,可以為語文老師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培訓,讓老師們認識到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2.教學方式實行多元化教學
小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注意力也很難集中。面對這種特性,小學語文老師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取合理的教學方式,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打造優質課堂,提升教學成果。在授課時,語文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這樣可以更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把授課內容編輯出來,將文字結合圖片展示給學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不僅要講述知識點,更要分析學習內容的內涵和引申的寓意。采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升學習效率。
3.有效利用多種資源,傳播傳統文化
傳播傳統文化,不要片面地認為只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拓寬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播的途徑,擴大滲透的范圍,加強滲透力度。學生的教室可以設置讀書角,里面擺放一些古詩詞、成語典故等等的書籍,構建傳統文化學習的良好環境,讓學生能在休息時間去閱讀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典籍。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動家長帶領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課外興趣,帶他們學習國畫、書法、傳統樂器等等,但是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正確合理地引導他們進行學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滲透中華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僅能打造學生喜歡的豐富課堂,教學效果也會更好,還能幫助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知識傳承發揚。我們要摒棄現今忽視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觀念。社會雖然與時俱進,但是經過歲月積淀仍然有價值的傳統文化不可以忽視。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和方式,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提高素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學生的吸收,有效進行傳統文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他們形成正確三觀,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