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珍
寫作,是一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也是歷來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然而就筆者調查所知,身邊不少中學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盡管語文老師對學生作文非常重視,也嘗試探索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完整的作文教學包括寫作前的教師指導、學生實踐寫作和寫作后的評改交流與習作展示三個環節,下面就從這“三部曲”談談我在寫作教學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寫作前: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
1.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有寫作欲望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一般來說,中學生好奇心強烈,求知欲迫切,想象力豐富,他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充滿奇思妙想,鼓勵學生描寫自己美好的憧憬與幻想,就是非常好的寫作題材。因此,我們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如我讓學生寫“龍門年桔”“龍門溫泉”“家鄉的大橋”等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先動員學生在課余時間去參觀、了解,然后再作文。學生個個都興致勃勃地寫出了質量較高的作文。
2.注重寫作方法的積累
平時,教師應當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書刊雜志,鼓勵他們多讀,做好摘抄或是寫讀后感,體現“讀寫結合”的原則,為以后的作文做好準備。另外,教師可在課室設立圖書角,讓每位學生自愿帶書放在圖書角里,全班同學交換閱讀,交流閱讀心得和寫作技巧,為寫作打好基礎。
寫作方法的指導,應適時地穿插到課文教學和作文評改活動中,這樣效果會更好。教材提供了文質兼美的閱讀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閱讀、積累、體驗、感悟,在課文教學中進行寫法分析更易于引導學生消化吸收。如教學《故鄉》,我讓學生找出文中對少年、中年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語句并加以比較,并讓學生在課后習作中嘗試運用這種寫作方法。
二、寫作訓練:課內外相結合,確保訓練有素地進行
以往,布置作文讓學生用一兩天的時間完成,大部分學生在課外完成時,難以集中精力寫好一篇作文,即使能完成,訓練效果也不明顯。所以我采用堂上作文的方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全班同學都興致勃勃地動筆寫起來,效果很好。對個別在堂上不能完成作文(字數不夠)的學生,則要靈活處理,可以允許他們課外寫好再交,但一定要保證作文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我一周進行一次堂上作文,周六日一篇課外周記。作文內容豐富多樣,可以是課文的改寫、續寫、仿寫;可以是單元作文;或是與考試相接近的題材;還可以是社會熱點、新聞等。如學習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發現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學生以此寫一篇作文,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實施有效的寫作訓練。
三、寫作后:學生互改互評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
一個教師除了正常教學工作外要批改幾十人的作文,一周一次作文,工作量的確太大了,一個輪回下來,少則三天,多則一兩周,等到作文發回來,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已經有了一種陌生感,教學效果也不明顯。有沒有更好的作文批改方式呢?我在做好學生作文點評的同時,也嘗試了其他形式多樣的評改方法。
1.學生互改互評
這種評改模式可以是全班互改,也可以是兩個班互改,還可以是同桌互改。評改前,我會給出一些評價的標準及修改符號,要求學生從修改錯別字到欣賞美詞佳句再到布局謀篇仔細品鑒,最后寫上評語和簽名。在評改中,學生必須仔細批改,寫上誠懇而恰當的評語。每次作文互改發下去后,學生都津津有味地閱讀被同學修改的作文。
2.小組互評
我是這樣做的:以每四位學生為一組,選派一名組長,并有意識地進行好、中、差學生的均衡搭配,在小組互評的步驟安排上,要求小組內每位學生先要認真閱讀其他三位學生的習作,并給一個等級評定;然后再和小組同學共同評議,給予小組評分和意見。當然,有的時候組員難免會產生意見分歧,這時就需要大家各抒己見,必要時可以請老師一起參與、指點。互評互改提倡把習作的修改權還給學生自己,讓學生逐步養成“文不厭改”的良好習慣,在“評”與“改”的過程中掌握要領,規范語言,從而有效地促進寫作水平提高。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幾點粗淺的體會。我相信,只要教師做好寫作前的指導、督促學生堅持寫作、加強寫作后的評改交流及對學生寫作給予激勵等工作,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就一定會有提高,而作文教學也就有章可循,輕松而有效了。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