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
鄭板橋題書齋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上聯主張以最簡練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容,如三秋樹,瘦勁秀挺,沒有細枝密葉;下聯主張自辟新路,不趕浪頭趨風氣,似二月花,生機勃勃,一花引來百花開。換言之,就是簡潔、新穎。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何嘗不是如此?
由于所選的課文一般都是佳作,甚至精品,可以傳遞給學生信息量很大,不過,一堂課內,如果不問青紅皂白,面面俱到,顯然不現實,也不科學。“萬山旁薄,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挈一領”。這就需要教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學會“放下”,必須優化教學內容,抓住“真正需要的東西”,把紛繁的內容,凝聚在課文的“亮點”,即文章的焦點、重點、脈絡、特色等上面,并圍繞這些“亮點”“抓住主線、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進行巧妙設計,整個教學才會簡潔,才富有新意。
那么,如何挖掘這些“亮點”呢?
一、抓課文標題的關鍵字
文章的標題往往都是作者或苦心孤詣,或匠心獨運,或神來之筆的產物,常常是文章內容的濃縮或比喻。有個朋友說:看一篇外國人的文章題目是《天梯》,主要內容卻是考駕駛證。天梯與考駕駛證毫無瓜葛,標題根本聯想不到。但因考駕駛證是一輪一圈,一坡一彎,闖了一關又一關,一步一步如登梯子,因為過每關很嚴且難,難如登天,所以命題名為《天梯》。
幾年前,我參加區教研室組織的賽課,抽到的參賽課文是《孤獨之旅》,要求一個課時完成。《孤獨之旅》(人教版九上)節選自曹文軒教授的長篇小說《草房子》,篇幅較長,五千多字,一個課時,借班完成這樣一篇長文,的確有些棘手。上完后,反響不錯,也得了一等獎,但我自己進行教學反思時,總覺得不滿意,感覺問題的設置比較瑣碎,不簡練。后來,我把教學內容重新做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從標題入手,教學設計緊扣一個“旅”字,層層設問,漸次展開,一下就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最后形成的教學思路是:
1.抓住題目中“孤獨之旅”的“旅”字,解釋此處“旅”的意思是除了“離家在外”,還暗示有一個比較漫長難挨的生活過程。
2.“孤獨”不可能“旅”,那么是誰呢?學生自然就能進一步明白是文章的主人公杜小康。
3.再深入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杜小康要“孤獨”地“離家在外”呢?到哪里去了呢?去干什么呢?去的過程又是怎樣的?他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他在想些什么?
4.解決了上述問題,把兩條線索——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很遠放鴨到鴨長大的經過(明線)和杜小康由恐懼害怕到孤獨再到堅強并長大的心路歷程(暗線)重合起來,圍繞杜小康放鴨的經歷一步一步地分析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最后讓學生自然明白“孤獨之旅”就是“杜小康戰勝孤獨的長大成人之旅”。
5.杜小康的“旅”必然依附一個特定的環境,在這一個環節中重點分析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讓學生明白環境描寫的作用。
6.由課內到課外,從學生已有的“孤獨之旅”,再深入到對人生“孤獨之旅”的思考。
這樣,采用剝筍的形式,步步為營,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在“旅”上展開了,結構嚴謹,收放自如。
二、抓課文內容的核心詞
有些課文看似洋洋灑灑、恣肆汪洋,其實“形散神聚“,往往都有一個文眼,即核心詞。教師通過對文本的深入研讀,抓住文眼,從文本所提供的語言信息中發現并提取最具語文價值的部分,匯總文本所表現的理智,情感和價值取向,然后,以文眼為課眼,編制出的教學網,思路清晰,收放自如。
我校一位老師執教《孔乙己》(人教版九下)參賽一次全國性的賽事,就完美運用了此法。她抓住文中“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個句子,以“快活”為課眼,精選入課角度,圍繞“快活”一詞,設計了四個問題鋪陳全課,有點有面,清晰簡潔。
在去年我區青年教師錄像課大賽上,一位教師執教《喂—出來》(人教版八下)一文。
全課圍繞一個“洞”字展開:“現洞”—“探洞”—“填洞”—“漏洞”。簡潔準確。尤其是最后關于“漏洞”的設計,有畫龍點睛之妙,通過揭示現實問題、社會問題,不僅便于學生整體掌握,而且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認識,體現“文以載道”的義務。
這兩例設計都簡潔、新穎,頗具匠心。
三、抓課文描寫的典型性
有些課文的描寫非常具有典型性,或人,或物,或景,或性格,或情感,等等,如丹青妙手信手拈來,卻渾如天成,或趣味橫生,或余味悠長,或晶瑩剔透,感覺把語言、意境的美表現到了極致。尤其是近人的一些精美千字文,或古人的雋永小品文等,讀來余香滿口,經日繚繞。
一位老師在執教《湖心亭看雪》(人教版 八上)一課時,緊扣“四個一”(一個故事,一幅雪景,一樣癡人,一種品性),如四幅畫,慢慢展開,宛如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一邊聽他講課,好像自己也融入文章,也置身“湖心亭”一般。
一幅雪景:“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天、湖、山、人,天長水遠,萬籟俱寂,構成了一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
一樣癡人:“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獨往湖心亭看雪”“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如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三個性情中人。
一個故事:深沉感慨人生渺茫,故國之思揮之不去。
一種品性:雪一樣高潔,玉一樣超然的隱逸之思。
這真是一種空靈、迷醉的藝術的魅力,我想:學生會被感染的。
四、抓教學方式的側重點
由于文章不同,所以我們選擇教學方式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文章以頌讀為主,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的文章以辨析為主,通過教師的巧點妙撥,讓學生觸類旁通;還有的則是講讀結合等。我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是文章的特點、體裁、學生的水平等而定,有法但無定法。
我在學校上匯報課時,選擇了《錢塘湖春行》(人教版 七上)一課,我的整個教學設計就圍繞一個“讀”字展開,安排了七個教學環節:
1.備讀導入新課:背誦唐詩,引出新課。
2.初讀熟悉全詩:聽錄音,師范讀,生朗讀,指導朗讀技巧。
3.熟讀理清游蹤:理清作者行蹤。
4.精讀尋覓春蹤:春水,春云,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等;一幅水漲云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游人如織的西湖早春圖。
5.品讀詩中妙筆:語言的錘煉,如“亂、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等。
6.悟讀景中情語:“最愛”。
7.展讀盡顯春機(教學片斷展示):
師:同學們,現在請把你們收集到的有關春的作品展示出來,由劉麗同學主持展示活動。
劉麗:首先我們請王斌給我們用葫蘆絲表演一曲春聲妙韻。(王斌表演)
劉麗(同時):請大家注意。
美術作品請張貼在黑板上,由雪飄飄負責;
請胡潔同學抬出我們的文學作品展板(師生欣賞美術作品和展板)
劉麗:請同學朗誦自己搜集的詩文。(學生朗誦詩文)
劉麗:由弓正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學齊讀全詩
(在小提琴聲中,同學們齊讀全詩,下課)。
我當時這樣設計其實就是一個目的:體現古詩的“文味”,讓孩子們愛上這些瑰寶。聽課的老師和同學給予了良好評價,認為新穎,上出了語文的特點。
五、抓閱讀思維的邏輯性
我們的閱讀常常有一個邏輯層次(也符合寫作的邏輯層次),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寫了什么,即文章的內容;怎么寫的,即寫作重點難點;為什么寫,即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教學設計也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設計。
下面我以《斑羚飛渡》(人教版? 七上)為例,我把整個教學流程分為三個部分(或三個環節):
1.文章寫了什么?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全文“陷入絕境—彩虹啟示—準備飛渡—成功試跳—飛渡成功—走向彩虹”六個環節。
2.文章怎么寫的?品讀文章的精彩描寫,體會語言的魅力。
①動作描寫(詳講):傳神運用連貫動詞,使文章生動形象。
課文重點:“試跳成功”這一部分,研討其中精彩的動詞。
課內拓展:“雪地捕鳥”(摘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
課外拓展:武松醉打蔣門神(摘自《水滸傳》)等。
②斑羚叫聲的描寫(略講)。
3.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品讀深層次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讀文本的用意;拓展閱讀,引入深思;升華情感,明白生命的意義。
“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小課堂,大藝術。追求簡潔,不是單純的簡單,它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追求新穎,不是單純的新意,而是一種視野,一種品位;簡潔與新穎的背后應該是精要,是智慧,是深刻,也是超越。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