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麗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地承擔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學生在學校里面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習慣。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可以走遍天下的孩子;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是一個一輩子都會讓你操心的孩子。所以無論你是做老師的,還是做家長的,都應該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做起,這是教育的起點和原點。
其實“習慣的培養”這個話題很大,內容也很多。而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是孩子各類行為習慣的核心。因此,班主任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及時把孩子在校的情況與家長溝通,并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習慣,雙方互相配合,保持家校要求的一致性,最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家校共育,靜待花開”。所謂“家校共育”,就是充分發揮好家庭、學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這一關系中,家庭和學校雖然目標一致,但職責卻并不相同。家庭的主要職責,在于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并配合學校、教師完成對孩子的教育。學校、教師的主要職責,應該側重于確保孩子在學校接受良好文化教育、養成良好品格。因此,家校之間良好的溝通,有助于培養一致性的學生。
家校的緊密聯系,也有助于我們充分全面了解學生。以前聽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我們覺得盲人很可笑,只摸了大象一部分就斷言大象的模樣。可是如果教師只看到學生的學校表現,就斷定學生的秉性,又何嘗不是在“盲人摸象”呢?盲人摸象其實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了解別人的一個過程。如果盲人能夠不斷深入地從各個角度去摸象,那大象的真實形象也能夠在盲人的心里刻畫出來。因此,教師有必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結合學生在校表現,從更多方面來看才能得到較立體、較全面的學生形象。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與家長的聯系方式是多樣化的。QQ、微信、發短信或者打電話等方式,極大地拓寬了與家長溝通和聯系的渠道,給教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教師能夠針對學生近期發生的問題及時向家長反饋,并能夠在互相交流中了解到更多關于學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后,這樣的及時聯系溝通尤為重要。這不但能夠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學校所發生的事情,還能夠知道教師確實在解決這些事情。這樣能有效地避免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猜忌,也就減少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的誤會。比如學生之間的一些小矛盾,如果教師不能夠及時向家長反映并告知家長處理方式和結果,那么當家長從孩子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到的不太真實的情況后,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被怠慢了,認為教師在這些事情上不作為。如果教師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說明清楚事情的經過來由以及處理方式與結果,讓家長充分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那家長就算不認可教師的處理方式,也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進行批評和教育之后,也應該及時地與家長取得溝通,這樣不但有利于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能夠增加家長對教師的認同感。處理這類比較緊急的事情,打電話或微信聊天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現代化通訊技術,對于教師了解新接手班級情況也有著巨大的幫助。教師能夠用較短的時間與大部分家長溝通交流,迅速了解學生并進入教學狀態。
但是,這些溝通方式雖然對家校的聯系有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弊端。在通過文字、語音表達的時候,因為雙方之間都只看到文字或者聽到對方的語音,感受不到對方的感情,往往會給人一種感覺:老師很上心,但還不夠用心。
每個學期一兩次的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教師通常在家長會的時候都會向家長們針對整個班的學習情況、紀律情況進行匯報和總結。因此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這個窗口,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大體情況。當然也有部分教師把家長會當成了批評大會,對學生的缺點和不足說個不停,這樣會令不少家長感到反感。因此,在家長會上,教師應該把握好批評的度,或者盡量只對班級整體情況進行說明,減少對個別學生的批評。但由于來的家長多,家長會的內容也多,所能留給教師與家長的個別溝通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家長會顯然不是教師了解學生個別情況的好時機。
除了家長會,面對面的溝通通常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約家長到學校談,一種是家訪。經常有教師約家長到學校面談,可以看出教師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用心。但我們也發現,教師約家長到學校面談通常都是因為學生在學校犯了錯誤。所以當家長被約到校面談的時候,總是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當教師與家長交談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都表現挺不錯的,怎么到了學校會這樣呢?有時候還會遇到野蠻、強硬、不講理的家長,一來到學校就是氣沖沖的,認為所有的錯都是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錯,自己的孩子是對的。這就造成約家長到學校談的面對面交流方式經常都變味了,把對學生的批評教育,變成了對家長的批評教育,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就不順暢了。這樣的面談,并不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
對于家訪,很多老師認為這是很浪費時間的,大半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呆在學生家里,效率低,而且感覺特別的別扭。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每次我們把家長請到學校來的時候,他們其實心里更別扭。因為很多時候家長被“請”到學校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的孩子犯了錯,他們的心情不會好到哪里去。當教師去家訪的時候,雖然離開了學校這個“主場”,但多少心里還是有點優越感的。另外,學生和家長在自己的“主場”也更容易表達真實的想法。因此,家訪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到真實的學生。
在家訪時,不少教師總是說一堆學生在校表現如何如何,家長應該怎么樣配合老師,管理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個人覺得這樣做不是很恰當。因為這樣會造成家長和學生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里,也感到正襟危坐,對老師說的話也是唯唯諾諾。這樣的家訪顯然不會得到什么效果,而且久而久之學生和家長都會有怕老師家訪的感覺,老師自己也覺得家訪沒意思。
我們在學校是老師,但離開了學校,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姿態,轉變自己的角色。如果想在家訪中取得想要的效果,教師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調查員,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學生所在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環境,了解學生性格和行為形成的關鍵因素。家訪時,要始終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調動家長發言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他們的心聲。家訪的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因此我們應該把時間交給家長和學生,讓他們多說,并觀察學生的表現。教師再適時提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認真聆聽他們的回答。結合學生在學校和在家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教師更容易得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學生形象。而在這樣融洽的家訪環境中,教師也更容易得到學生和家長的信任。當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情況后,教師向家長和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就更容易讓家長和學生接受和認可。
另外我們家訪要注意選擇學生的廣度。既要有調皮愛搗蛋的學生,也要有聽話乖巧的學生,同時還要兼顧中等生。這樣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也就不會認為老師過來家訪就是“告狀”。當學生沒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們是很樂意地邀請老師來家訪的。
我們還要注意把握每次家訪時間的長短。首先家訪的時間不能過短。在這家家訪時坐了沒幾分鐘就急著去下一個學生那里家訪,這樣的家訪是沒有效果的,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理解成“作秀”。其次家訪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如果在一個學生家里呆得太久,不但會造成教師家訪的效率低下,同時也會耽誤家長做其他事情。每次家訪時間控制在四十分鐘左右會是比較理想的。如果有時遇到交流有困難不能在四十分鐘搞定,那就另外安排一天再過來。這樣會更有利于雙方思考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
良好的家校聯系,能夠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也能夠讓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如果教師能夠每個星期都抽一兩小時左右去走訪一下學生的家庭,這對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渠道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家庭和學校都是培養孩子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系,架起堅實的橋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校互聯環境。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