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千
(一)貝多芬奏鳴曲
貝多芬的創作中,貫穿他一生的是他的鋼琴奏鳴曲,表現了他在表演上不同時期的不同形象,可以說描繪了他自己一生的生活經歷,對抱負的尋求,對磨難的堅忍,對生活、人和自然的熱愛,這些所有元素共同構成了這些鋼琴奏鳴曲的主要內容,從歷史長河的角度看,貝多芬寫下的這32首鋼琴奏鳴曲可以說是他自己一生的精彩寫照。有些演奏只有一個美麗外殼,缺少靈魂。當然也有一些演奏家,對他的音樂有足夠深入的靈魂觸摸,被公認為貝多芬奏鳴曲的大師,比如三十時代的施納貝爾,五六十時代的肯普夫,稍后的澤爾金和今世的勃蘭得爾等等,卻也并不是人人都能輕易做到的靈魂巨匠。貝多芬這些作品的語句,能感覺就像是貝多芬本人在你耳邊述說他自己的故事一樣,你能深刻的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和對人生的多樣理解,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二)奏鳴曲式
貝多芬這位“樂圣”的音樂中充溢哲理性和斗爭性。毫無疑問的是,奏鳴曲式完美承載了這一體現斗爭性的職責。奏鳴曲式的中心樂部稱為展開部,它是對基本樂思的表現和豐厚。演奏者需要大致了解這種較為雜亂的曲式,呈示部、開展部和再現部,呈示部和開展部中的主部和副部,還有各種連接和開展,有些像韌帶和經絡那樣遍及全曲。開展部是奏鳴曲式樂章的中心,其間包括以不一樣資料來開展的不止一個。調性規劃是這種曲式的特色所在,并且奏鳴曲中呈示部和再現部都有自己的完畢部,至全樂章還有整部作品的完畢部,一步一步把音樂推進到了最高潮,可謂淋漓盡致。
《暴風雨》奏鳴曲的完畢幽短,就一句而已,但是有一些著作的完畢部作得很像另一個開展部。如果消化吸收上面所述的要點,演奏者就能站在更高一個理性角度上把樂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自己的演奏不管是從方式上還是邏輯上都能更加完滿,更加表現原作。
《暴風雨》奏鳴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均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分析如下:
(一)《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前面是有一個引奏的,速度標識是廣板Largo,這意思就是基本速度要在每分鐘46拍,屬于慢速的表現,彈奏的時候要每個音連續不斷地遞進,表達著一種徐緩莊重,戲劇性立馬表現了出來。接著就是一連串層層遞進地快板八分音符,再接著就是與剛開始相近的廣板,就這樣廣板與快板交替發生,導致了戲劇性的氣氛是越來越濃烈,從而成功地引出主題,旋律帶著非常急切的感覺,仿佛是有很緊急的話要訴說一樣。這種時候,在再現的引奏里,音調變得更加地莊重和焦急,同時左手不忘加入那么一句單線條的宣敘調,這就是貝多芬的創新所在,一種新穎的表現手法,似乎達到了一種難以置信的旋律效果。然后,在經歷過非常激烈的訴說之后,突然靜了下來,一切剛才營造的場景、人物、心情,都消失了,就好像是整個舞臺只剩下一個小小的人在那邊低聲的吟唱,唱出來的音調讓人感覺一種濃濃的孤獨。
經過了之前的宏大急切的演奏之后,41小節的副主題在a小調上面出現了。突然靜下來的氣氛,右手描繪著一種輕快激動的旋律。
第55小節起有了一連串一連串的和弦,這些和弦要表現得非常富有英雄氣魄,所以需要演奏者堅強有力的彈奏。
69小節起跟第一樂章剛開始的引奏一樣,用廣板的速度,左手接上右手,連續不斷的把八分音符演奏出來,由強到弱,直到75小節突然的激動起來,這種兩個速度與感情的鮮明對比同時無縫遞進,演奏者要成功地表現出來。在一連串三連音和宣敘調的激烈發展后,并沒有立馬結束,之后出現的展開部成為了之前情緒的繼續和發展,旋律有著強烈形象的對比和沖突性,屬于高潮發展,這樣的旋律,使整個第一樂章的主題更加富有了戲劇性,這樣,就成了第一樂章的高潮中心部分,演奏者需要對這一段進行重點訓練。
高潮過后,又來了一段引奏,慢慢的廣板,又是一種低聲吟唱的感覺,接著,從147小節開始,出現了對展開部繼續發展豐富的的再現部,開始向優美的歌唱發展,這樣,就做到了使主題富有歌唱性,貝多芬這樣的處理,讓人們欣賞的時候能夠起到一種全新的效果。
(二)《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二樂章
第一樂章在小三和弦的延長中,漸漸的沒了聲音,演奏者需要將音做到延伸、減弱,慢慢的平靜下來,而小三和弦的沉重,讓人感覺樂曲訴說的情緒遠遠還沒有結束。這個時候,第二樂章Adagio柔版由溫暖的降b大三和弦開始了。演奏者要做到琶音連續不斷的演奏,這樣才能夠體會到一種既瀟灑又浪漫的幸福感。這一樂章極其地安靜舒緩,與第一樂章緊張激動悲憤的情緒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仿佛是貝多芬走進了大自然中,安靜曠闊美麗極具包容性的大自然,舒緩了他緊張的神經。他所鐘愛的大自然給了他最大的安慰,讓他的心靈創傷得以暫時的愈合。
第二樂章是特別浪漫優雅的,一個個音符連接起來,仿佛一幅美麗的畫卷,又像一首一位男子寫給大自然的情詩,貝多芬在這一樂章里面緩緩地敘說著音樂,營造出了在一場極具摧毀性的暴風雨之后那樣一種讓人難得一見的寧靜之景,引起了人們對人生、對挫折、對大自然的治愈性的一系列幻想和感觸。在第一樂章里心情是激動和雜亂的,而在此卻是莊重、安靜、美好的深思,不受攪擾地體會周圍環境,并享用其中的趣味。樂章的另一個特點是,主題在高音域頻繁地完畢,這在慢板樂章對比罕見,這種方法確實體現出一種殷切的豪情。
第31小節開始,F大調副主題開始出現,這個時候就有了柔和甜美、簡單樸素的旋律。到了43小節,就是再現部,在這里,和聲非常地豐富,演奏者用與呈示部一樣的演奏方法即可。在第51末節,左手的和弦彈奏要做到不干擾主題。要盡量做到輕盈柔和的演奏,同時節奏不能亂,一定要做到準確無誤。第55末節起,和弦的演奏漸強漸快,內容非常富有深度,旋律十分豐富。同時,在這小節中,為了能夠達到更好的和弦音響效果,演奏者需要熟練得運用踏板,使音樂更加的飽滿。
(三)《暴風雨》奏鳴曲的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同樣也是奏鳴曲式的。在這個樂章中的速度要求是小快板Allegretto,代表了一種激動興奮歡快的情緒,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終曲。第三樂章由連綿不斷的且歡快的16分音符律動性進行,表現了貝多芬精彩絕倫的鋼琴獨奏技巧。在這個樂章中,演奏者需要能夠熟練地控制并把握好每一個小節、每一段音樂、每一個層次的速度、力度、音響、旋律起伏等,表現出其中哪怕一點點的細微改變,一旦有任何一方面的技巧不成熟或感情不到位,這個樂章就會顯得不那么飽滿不那么生動,而是感到僵硬乏味單調。由于樂章的旋律是由一個弱起的末段小節開始的,所以,演奏者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在彈奏的開始,大拇指開始音就不可太重,要盡量做到出來的音是溫順的柔和的,需要控制。每句16分音符后面的單個8分音符,在斷音的時候要做到好像是要松開琴鍵一樣。這個時候,左手要盡量做到手腕放松,做到是每一串音符是圓滑的演奏出來的。演奏者注意在24末節時,一連串的半音速度要非常的準確,不能對作品隨意理解,肆意改變速度。30末節起是銜接段,49末節的弱奏要特別演示出來。56小節后半節到后面開始大量八度音,特別需要演奏者抽出來單獨練習,使手臂手腕能夠達到自然松弛不緊張的程度,這樣才能將旋律演奏得更好。到了91小節的末節,這個時候的左手上面的和弦,需要演奏得更加豐滿而爽朗。之后就開始慢慢了進入展開部,貝多芬在龐大無比的展開部中,通過運用嫻熟地改換調性機巧,使旋律非常富有奇幻意味的明暗對比色彩,讓大家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體驗。在這幾小節中,演奏者需要拿出十二分的注意,認真仔細地聆聽自己彈出來的每一個音符,技巧是否到位,節奏速度輕重是否經過了大腦的調配,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使聽者感受到這一段貝多芬所想表達的情緒。
在第二樂章中,貝多芬經過了大自然的安慰與洗禮,在第三樂章中明顯的心情要明朗許多,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心境,看待所有的東西的態度也就不一樣了。第三樂章的音樂進行是非常靈活的,雖然也有非常熱情的片段,終歸全章是非常高雅愉悅的。在經過了長期曲折、悠揚的心理活動后,全章音樂消失在一個低低的單音D上,這樣,就演奏完了第三樂章,同時,也演奏完了整篇“暴風雨”。
《暴風雨》不論是從演奏速度與竅門還是內容與方式上,都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技巧留給咱們不少有用的啟示。演奏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時,在節奏處理上需要非常注意。貝多芬曾表示,一次成功的獨奏表演,應當在節奏安排上有復雜而微妙的改變調整。確實,唯有這樣,音樂在實踐中才會取得生氣和活力。演奏中節奏彈性是否豐富,是否自如,是否妥貼,是每一位演奏家竭力追求的目標。我們能感受到的是,《暴風雨》這部作品與之前的《悲愴》一類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特別像貝多芬的一種內心獨白。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貝多芬的耳朵疾病越來越嚴重,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艱難與曲折,覺得人生已經苦不堪言,甚至嚴重到貝多芬曾寫下遺言,想到死去的時刻,不管是人生理想、還是藝術,更或者是現實,都是他思索的更多更深的方面,這就有了經典的《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