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霜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氣象:新穎、合作、開放和熱烈。相對于封閉的傳統課堂而言,這固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令人欣喜。然而,當前很多課,特別是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等,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可以用四個“太多”來形容:太多的虛假成分,課堂上學生活動失真:太多的花架子,教師的十八般武藝齊上課堂,不管恰當與否,都在課堂上展示一番;太多流于形式的小組合作,有時合作還沒有開始,教師說停就停:太多的動畫媒體,呈現課件滿天飛的繽紛景象,看得學生眼花繚亂。在這些浮躁的沖擊下,我們的課堂離譜跑調,舍本逐末,脫離了本真,教學質效難以保證。那么,如何立足本真,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筆者將摭取帶有一定普遍性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與思考,結合教學實際,對歷史與社會學科如何開展有效教學作些理論探索,以拋磚引玉。
【案例】依標施教難以落實
下面是一位教師執教《歷史與社會》八年級“鄭和下西洋”中的片斷:
師:你們知道鄭和船隊的船只種類嗎?大家來猜一猜它們的各自用途。
師:這就是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師:以六百年前的科學技術,進行這樣的遠洋航行,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的遠洋航海,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回到大明王朝,搭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隨同鄭和下西洋,去體驗一回當個小航海家及和平使者的滋味。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展示小組合作具體要求:
1.選擇必需的設備和物品,說明用途
2.如何編排、組織大的船隊隊形?請畫出簡圖
3.作好記錄,選擇組員發言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交流、展示,并進行解說。
師:你們看我們的祖先是多么的有智慧!非常難得,同學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考慮得這么細致周到、科學合理。
《中華民族的覺醒》一課以辛亥革命爆發后的中國社會狀況為切入點,介紹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內容及歷史意義,因此,如何進入歷史情境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課堂教學要回歸本色、回歸本真、回歸常態,提高實效性,其前提就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即教學目標力求明確、集中。
(一)明確教學目標
曾看到這么一則寓言:渤海口的一條魚逆流而行,克服一般的魚難以克服的困難,來到了唐古拉山脈。然而,它還沒來得及發出一聲歡呼就被凍結成了冰。事隔多年,一個經過此地的登山隊發現了這條魚——它還保持著游的姿勢。隊員們認出它來自渤海,于是驚嘆它的勇氣。其中的一個老人卻說:它固然勇敢,卻只有偉大的精神,沒有偉大的方向。老人的話,意義深遠,耐人尋味。
(二)集中教學目標
要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還應該做到“集中”。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如果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貪多求全,樣樣都要實現,其結果就是蜻蜓點水,樣樣都沒有達成。因此,教學目標的相對集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毛澤東主席說得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打仗要打殲滅仗,課堂教學也應該如此。教學集中在一兩個核心目標,花時間、下力氣,通過組織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來解決問題。核心的教學目標完成了,那么其它的附屬目標會隨著這個核心目標的實現自然而然地實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正是召喚學生回歸真實的生活世界。根據這一理念,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更應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區、社會的課程資源,大量增加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內容。
“本真”是教學之靈魂,“有效”乃課堂之永恒追求!以簡樸的形式,達到高效的收獲,一這是我們為追尋有效教學而倡導的本真課堂。讓我們一起返蹼歸真,追尋最本色的課堂,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課本,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