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慧
所謂交叉持股,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為實現某種特定目標而相互持有對方的股權,從而形成了彼此互為投資方的一種經濟現象。據相關學者的資料顯示,交叉持股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主要是作為分散自身風險以及防止惡意收購的有效策略。我國的交叉持股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遼寧成大(600739)以2.87億元收購廣發證券(000776)24.66%的股權,而廣發證券此前已經持有遼寧成大18.61%的股權,由此拉開了我國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序幕。
根據各持股方的結構特點,可以將交叉持股劃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單一型交叉持股,即兩個公司直接相互持有對方的股份,這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持股方式;另一種是復雜交叉持股,即兩個以上的公司構成一個或環型或網狀型或放射型的持股方式,如圖1所示。
根據各持股方的歸屬特點,又可以將交叉持股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集團內部的交叉持股,包括母子公司間的交叉持股以及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另一種是集團外部的交叉持股,即投資方持有對聯營企業等不具有控制權的被投資單位的股權,而聯營企業等被投資單位也同時持有集團內部投資方一定比例的股權。
交叉持股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均是一把雙刃劍,運用的好可以為公司發展添磚加瓦,但是運用的不好則會給公司帶來風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可能會出現交叉持股的情況,那么,對于廣大財務人員來說,交叉持股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則是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以下將分三種類型分別闡述交叉持股的賬務處理。
在母子公司相互持股組成的集團中,母公司能夠控制子公司,故其持有的子公司股權一般是在“長期股權投資”科目進行核算,而子公司一般情況下不大可能對母公司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故子公司持有的母公司股權通常按照金融工具準則的要求予以核算。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由于2021年才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故目前仍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者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等科目核算;若子公司屬于上市公司,由于2019年上市公司已經全面實施了新金融工具準則,故原先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的股權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者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相應會計科目分別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等。以下各案例無特殊說明均假設各公司是非上市公司。
在合并報表中,《企業會計準則第 33號——合并財務報表》明確規定:“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視為企業集團的庫存股,作為所有者權益的減項,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以“減:庫存股”項目列示,因此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需要將子公司對母公司的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或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列報為“庫存股”科目,從而反映集團作為一個整體的資產和權益情況,并且在子公司將其所持有的母公司股權對外出售時,在合并報表層面視作庫存股的對外重新發行。
案例1: A公司自2015年初新設了全資子公司B,并一直將其納入合并報表范圍。2018年1月1日,B公司從A公司原股東處以150萬元的對價購買了A公司10%的股權,作為按成本法計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予以核算,從而母子雙方形成了交叉持股。A公司2018年當年度實現凈利潤500萬,B公司當年實現凈利潤100萬,兩公司均按照10%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積金,且假設無其他引起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事項。2018年年初和年末A公司和B公司的權益情況分別如表1所示(金額為萬元)。
B公司個別報表上的賬務處理:
2018年初,B公司購買A公司10%的股權,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A公司150萬
貸:銀行存款 150萬
由于B公司對持有的A公司股權是采用成本法計量的,故2018年度B公司無需進行后續處理。
2018年底,A公司編制合并報表時需要進行如下賬務處理:
(1)將B公司對A公司的持股重新列報為庫存股,
借:庫存股 150萬

表1 A公司和B公司權益情況

表2 2018年初所有者權益情況

表3 2018年當年度變動情況

表4 2018年末所有者權益情況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50萬
(2)對B公司進行權益法核算,
借:長期股權投資 100萬
貸:投資收益 100萬
(3)抵銷A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和B公司的所有者權益,
借:實收資本 200萬盈余公積 40萬
未分配利潤 390萬
貸:長期股權投資 630萬(截至2018年底A公司對B公司的權益法核算金額為630萬)
(4)抵銷A公司權益法確認的投資收益和B公司2018年度的凈利潤,
借:投資收益 100萬年初未分配利潤 300萬
貸: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10萬年末未分配利潤 390萬
通過以上的合并抵銷,在A公司的合并報表中最終并未體現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150萬,而是體現出權益類中的實收資本1000萬,庫存股-150萬。
【拓展1】假設上述案例1中,B公司對持有的A公司10%的股權依舊是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是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且2018年底該部分股權的公允價值為180萬,那么相應的賬務處理需要做如下變動:
(1)2018年末,B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需要調整對A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金額,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30萬(180萬-150萬)
貸:其他綜合收益 30萬
(2)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按照B公司實際支付給A公司股東的股權購買價款(實際為150萬元)作為庫存股的成本,列報為“庫存股”,作為股東權益的減項,同時將之前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一并沖回,
借:庫存股 150萬
其他綜合收益 30萬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80萬
(3)其他合并抵銷的賬務處理與案例1中的類似,此處不再闡述。
【拓展2】接案例1,假設在2019年1月2日,B公司將持有的A公司股權出售給C公司取得價款200萬元,C公司從而取得了A公司10%的股權,則相應的賬務處理如何?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第二十二條規定:“金融工具或其組成部分屬于權益工具的,其發行(含再融資)、回購、出售或注銷時,發行方應當作為權益的變動處理。發行方不應當確認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第二十六條規定:“回購自身權益工具(庫存股)支付的對價和交易費用,應當減少所有者權益,不得確認金融資產。庫存股可由企業自身購回和持有,也可由集團合并范圍內的其他成員購回和持有”。
故B公司出售A公司股權時,在B個別報表層面按照金融資產處置處理,出售價款與金融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投資收益,但在合并報表層面應當屬于庫存股的對外重新發行,即按照出售價款金額增加股東權益,不確認損益。同時在合并現金流量表中,出售庫存股所得到的現金屬于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列報為“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或者“收到的其他與籌資活動有關的現金”。
B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的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200萬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50萬投資收益 50萬
A公司在合并報表中的分錄調整如下:
借:投資收益 50萬
貸:資本公積 50萬
如此,2018年末的內部持股的庫存股150萬已經全部結轉至A公司的實收資本中,且多出的50萬也可以類似看成少數股東溢價的增資款計入到資本公積中。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若B公司并非A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則需要將50萬元按照B公司的權益結構分別計入“資本公積”和“少數股東權益”。
關于子公司之間相互持股的問題,準則中的規定為“子公司相互之間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比照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股權投資的抵銷方法,將長期股權投資與其對應的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相互抵銷”,除此之外,準則中沒有更為詳細的處理方式描述。子公司中的交叉持股與母子公司的交叉持股有很大的不同,且更為復雜。
母子公司交叉持股采取的是庫存股法,這是因為庫存股法能夠在合并報表中反應出母公司股東權益的情況,符合我國注冊資本法定的原則。但是,由于子公司之間的交叉持股并不影響母公司的資本結構,所以實務中一般采用交互分配法予以核算,從而能夠合理解決交叉持股導致的投資收益循環分配的問題。

圖1 交叉持股的類型
使用交互分配法時一般都需要聯立方程,用方程式列出交叉持股各方在相互持股時的收益歸屬,并根據收益歸屬進行抵銷處理以及編制合并報表。
案例2:2018年1月1日,A公司以8000萬元取得B公司80%的股權,并以4224萬元價款取得C公司80%的股權,B公司以528萬元取得C公司10%的股權,而C公司則以1000萬元取得B公司10%的股權。2018年度各家公司期初期末的所有者權益情況以及本年度的變動情況如表2-4所示,單位均為萬元。
(1)采用交互分配法計算合并報表層面各公司的凈利潤,設A公司的凈利潤為X1,B公司的凈利潤為Y1,C公司的凈利潤為Z1,則可得出以下的方程式:
X1=1200+0.8*Y1+0.8*Z1
Y1=1100+0.1*Z1
Z1=620+0.1*Y1
解得X1=2728.88,Y1=1173.73,Z1=737.37
對B公司來說,C公司對其持有的10%的股權實際上是屬于集團內部的,故其實際由少數股東持股的比例是10%(1-80%-10%),同理,對C公司來說,少數股東的持股比例也是10%,故B公司的少數股東損益=1173.73×10%=117.37,C公司的少數股東損益=737.37×10%=73.74,則本期的少數股東損益=117.37+73.74=191.11(萬元)。
(2)同凈利潤的交互分配法,對于合并報表層面的資本公積也采用類似的處理,即設合并報表中A公司增加的資本公積為X2,B公司增加的資本公積為Y2,C公司增加的資本公積為Z2,則可得出如下方程:
X2=300+0.8*Y2+0.8*Z2
Y2=200+0.1*Z2
Z2=120+0.1*Y2
解得X2=584.45,Y2=214.14,Z2=141.42
故B公司的資本公積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214.14×10%=21.41,C公司的資本公積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141.42×10%=14.14,則資本公積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21.41+14.14=35.55(萬元)。
(3)除了凈利潤以及資本公積的變動外,B公司以及C公司本期分配股利也會導致少數股東權益的變動,本案例中,B公司對外分配股利400萬,C公司對外分配股利200萬,則分配股利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400*10%+200*10%=60(萬元)。
(4)根據以上三步的分析,則可以計算出合并報表層面的少數股東權益金額,即以經過調整后的B公司和C公司的凈資產計算相應的少數股東權益:少數股東權益=期初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金額+本期少數股東損益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金額+資本公積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金額-子公司分配股利引起的少數股東權益變動金額=10000*10%+5280*10%+191.11+35.55-60=1694.66(萬元)。
以上分部方式計算出的少數股東權益也可以使用子公司的期末凈資產*少數股東的持股比例來予以驗證:少數股東權益=期末B公司的凈資產*少數股東的持股比例+期末C公司的凈資產*少數股東的持股比例=(10000+1173.73+214.14-400)*10%+(5280+737.37+141.42-200)*10%=1098.78+595.88=169 4.66(萬元)。
(5)有了以上的分析思路后,在合并底稿里面,就可以逐筆編制調整分錄了,以下分錄以權益法列示A公司在編制合并報表時對子公司的抵銷過程:
①A公司模擬權益法確認對B公司的投資收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損益 938.98(1173.73*80%)
貸:投資收益 938.98
C公司模擬權益法確認對B公司的投資收益,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損益 117.37(1173.73*10%)
貸:投資收益 117.37
②A公司模擬權益法確認對B公司的資本公積,
借: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其他資本公積 171.31 (214.14*80%)

貸:資本公積 171.31
C公司模擬權益法確認對B公司的資本公積,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其他資本公積 21.41(214.14*10%)
貸:資本公積 21.41
③B公司對A公司和C公司分配股利,在A公司和C公司單體報表上均體現投資收益,故合并抵銷,
借:投資收益 360
貸:長期股權投資 320(400*8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損益 40(400*10%)
④抵銷A公司和C公司對B公司的投資,
借:實收資本 4000
資本公積 1414.14(1200+214.14)盈余公積
597.37 (480+1173.73*10%)
未分配利潤 4976.36
(4320+1173.73-1173.73*10%-400)
貸: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成本 8000(初始取得成本)
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損益 618.98(1173.73*80%-400*80%)
長期股權投資—B公司—其他資本公積 171.31(214.14*8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成本1000(初始取得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損益77.37(1173.73*10%-400*1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B公司—其他資本公積 21.41(214.14*10%)
少數股東權益—B公司 1098.80(差額)
⑤抵銷A公司對B公司的投資收益與B公司的未分配利潤,
借:投資收益 1056.36(1173.73*80%+1173.73*10%)
少數股東損益 117.37
(1173.73*10%)
年初未分配利潤 4320
貸:年末未分配利潤 4976.36(4320+1173.73-1173.73*10%-400)
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 117.37(1173.73*10%)
分配普通股股利 400
⑥經過以上調整分錄后,合并報表中A公司對B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C公司對B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金額為0,B公司對應的少數股東權益=1098.80,少數股權損益=117.37,與分析中B公司的情況基本一致,少數股東權益的差異0.02元主要是各數據保留兩位小數引起的尾差影響。
⑦對C公司同樣采用以上方法予以合并抵銷,此處不再累述。
【拓展】以上權益法進行企業合并處理過程比較復雜,可以考慮用類似成本法的方式進行抵銷處理,列示如下:
(1)交叉持股的初始時點是2018年1月1日,A公司持有B公司和C公司的股權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 B公司、C公司之間相互持股形成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賬面價值,該兩項股權投資與相應的B公司和C公司的所有者權益予以抵銷,以下也先列示對于B公司的抵銷處理:
借:實收資本—B公司 4000
資本公積—B公司 1200
盈余公積—B公司 480
未分配利潤——B公司 432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C對B 1000(初始投資成本)
長期股權投資——A對B 8000(初始投資成本)
少數股東權益 1000(差額)
(2)利用交互分配法確認B公司和C公司的凈利潤金額(具體計算過程見以上內容),相應的,則計算出少數股東損益=1173.73×10%=117.37萬元,
借:少數股東損益 117.37
貸:少數股東權益 117.37
(3)同理,計算資本公積變動對少數股東權益的影響金額=214.14×10%=21.41萬元,
借:資本公積 21.41
貸:少數股東權益21.41
(4)計算B公司發放現金股利400萬元對于損益的影響:
借:投資收益360(400*90%,A公司和C公司共持股90%)少數股東權益40(400×10%)

貸:對股東的分配400經過以上抵銷分錄后,合并報表中少數股東權益=1000+117.37+21.41-40=1098.78萬元,與分析思路中的數據一致,與權益法下的少數股東權益除了尾差影響外也一致。
對C公司同樣采用以上方法予以合并抵銷,此處不再累述。
采用以上方法編制的合并報表,通過緊扣少數股東權益的變動對合并報表進行調整,步驟更為簡單,減少了合并財務報表編制的工作量。
對于聯營企業之間的交叉持股問題,會計準則中并未有條文予以明確,但是根據瑞華研究等較為權威的資料解讀,可以看出對該類交叉持股應該采用的是凈額法,即不考慮互相投資額,也不采用交互分配法,而是只考慮投資方在聯營企業享有的扣除由互相投資產生的股權收益后凈利潤的份額,如此可以避免循環計算的問題。
案例3:2018年1月1日,A公司以100萬元取得B公司20%的股權,對B公司具有重大影響,同時B公司以200萬元取得A公司20%的股權,也具有重大影響,2018年度A公司和B公司分別實現了100萬元的凈利潤(不含其在對方公司的凈利潤中享有份額),不考慮股利分配等其他事項。
對于以上案例,根據凈額法,A公司應當確認對B公司的投資收益是20萬(100萬*20%),B公司應當確認的對A公司的投資收益也是20萬,即在計算時不考慮相互之間享有的凈利潤份額。
交叉持股的情形有很多種類,相應的賬務處理也會隨著持股層次的增加而更加復雜,本文中筆者只是對最常見的一些交叉持股的情形進行會計處理的分析,希望以此為基礎,給實務界中的廣大財會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從而能夠在遇到更復雜的交叉持股問題時,有清晰的認識,以更準確合理的會計處理方式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