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閻守扶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勝利在望,從中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我國強大的國力和治理能力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但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一些我們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個體育人,我想從體育教育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如果從單一的角度看,目前有關學校體育的政策以及相關規定,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修訂、完善,已經相當成熟了,從學校的領導者到體育教師也都在發揮自身才智,銳意改革不斷進取,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基本現狀。但我們是否可以從更廣泛、更多維的視角看,比如教育學的視角、社會學的視角,比如將青少年放在他們的全生命周期看,我想這會使我們在更多層面得到啟發。比如,如何將健康概念里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和價值觀四個維度與體育促進健康相對應的四個方面的功效對接;如何不僅是從自然人的角度說體育、用體育,還要從社會人的角度設計課程、實施教學;如何使體育成為陪伴青少年一生的健康的良醫和良藥;如何做到我們的體育和體育課,既能讓學生體驗到競技運動的文化,追求成功抗擊失敗的精髓,又有體育呵護自己健康人生,也能讓他們學會科學健身、維護健康、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等,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所以,從認識策略來看,若是選擇還原論的思維模式,我們會把體育、體育課,甚至一個教學環節劃分得都非常細,而且越來越細,當然,這對于我們解決教學問題、訓練問題等一定是好處多多的,如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人們能夠記住的往往是你獨特的地方;但從認識策略來說還有一種思維模式,那就是整體論,例如從系統的視角、控制論的模式等來思考,如在某種程度上說學生就是我們學校和教師共同生產出的“產品”,學生既是我們的顧客,也是我們的“廣告”,我們不僅要讓這個產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自我糾錯能力,還要讓他們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而體育的功效是獨特的。體育課是數理化、文史和外語課無可替代的,因為體育課既有課程的所有屬性,又有體育的全部內涵。但是我們用好了嗎?
從生物學的視角,按照解剖學的角度會說人體的系統,如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如果是從生理學的視角,會說肌肉、心臟、血管,會說身體素質、動作技能形成等;如果是從生化的視角,不僅會說人體是由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構成的,新陳代謝是生命的體征,還會講三個能量供應系統、運動性疲勞與恢復以及體能的測量與評價等;如果是從訓練學的角度說,人體的運動經歷了素質訓練、機體供能系統訓練、體能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動力鏈訓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和運動表現訓練。上述這些對運動與人體間關系的認識是沒有錯誤的,長久以來一直支撐著我們的體育課、課余訓練和競技比賽。
依據這種思路去設計課程、安排訓練是不是唯一的選擇?它的優勢與劣勢在哪里?事實上,一方面我們當然是可以沿著這些路徑去研究、去實驗、去創新、去發展的,但是如果我們從青少年身體健康的現狀看,還是存有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的。第一,從時間維度來看,一天24小時,睡眠需要8個小時,上課大約6個小時,按照一天一節體育課加課間操和下午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大約花費2個半小時多一些,剩余還有接近8個小時的時間,所以,運動能夠給身體帶來變化的持續性有多大。如果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下,人體由應激轉化為適應,然后再穩步提高有多少,效果有多大,等等,非常明顯地取決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健康觀與教育觀。第二,如果按照目前體育課的思路,主要還是依據運動項目,通過發展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能、鍛煉方法完成教學任務的,總結歸納出健身功效、學生獲得自己喜愛運動項目的技能,然后以此維護健康、陪伴學習和保持生命力。雖然這種思路確有其時效性和多年來形成的共識,但如果換一個思路,用同樣的“食材”可以做出不一樣的“菜品”,形成新的“菜系”。
按照體適能的觀點來看,可以分為健康體適能和肢體運動體適能兩類。前者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耐力、柔韌性和體重與體成分;后者分為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如果按照這種思路重新建構現有的教學模式,應該具有更加明顯的“項群理論”特征、舉一反三的價值。例如同樣是籃球課,我們可以依據學生性別、年齡及發育敏感期等因素,選擇健康體適能四項內容中的一項,然后再結合肢體運動體適能重構教學內容、選擇教法,從而使學生在后續學習與生存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多樣化地選擇運動項目或是將一項運動玩出“花兒”來。
從終身教育的視角反思時下的學校體育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我們常常說家庭是人生的港灣,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學校是獲取社會生存能力與基本知識的搖籃。因此如何用自然人加社會人雙重觀念審視學校體育,分析青少年健康問題、運動習慣等,是我們用好體育、讓他們擁有好的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行自我管控情緒的重要保障。
目前,大多數的學生主要是從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獲得健康觀念、運動知識和鍛煉方法的。從學校來講,是遵照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按照自己的辦學理念、規章制度、教學方案和場地條件開展教學管理與運營的;從教師來說,不僅有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教案和教學的實施過程,還有教學研究、運動訓練和社會服務任務。學生介于二者之間。學生通過學校設置的“模式”,教師按照學校的“規則”,“按部就班”有序地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產品”,但是能否經得起社會的檢驗更為關鍵。因此也就有了授之以魚或漁的問題了。

圖1 設計教學課程內容、訓練方案時可以參考的思維框架圖
歷史學家勃留達克曾說過,一個人的智慧不是一個器皿,有待于我們去填滿,而是一塊可以燃燒的東西,有待于我們去點燃。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能給學生的只是少數清楚的、準確的、有系統的基礎知識,但一定是最重要的。說得形象點兒,給學生的應該是一把開啟未來之門的鑰匙,是一個指南針,使其在長途旅程中不迷失方向;或者是一把尺子,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衡量它的界限,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而我們現在的體育課、體育教材和教學大綱,如果單獨看的話,無論是從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看,還是從教學規律與教法的視角看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從學生視角來看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非?,F實的問題,學生使用運動這把鑰匙的意識和能力是有限的。例如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居家鍛煉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從“案例”的角度看,一是對所認識事物核心概念理解得正確與否,是最終形成判斷結論的必要條件;二是對所認識事物基本結構和功能的了解程度與獲得的可持續性成正比;三是從認識到實踐所經歷的過程、應當遵循的規則要清楚,并且無論案例大小,均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故事”。按照系統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功能體現結構。圖1是“故事”的通用框架結構,可依據需求和環境條件反復使用。由FITT原則、鍛煉原則和健康體適能與肢體運動體適能形成的運動干預的排列組合形式為“框架”的主線。教師可以以圖上方的指導思想,下方的運動項目、運動處方、標準、學校的教學大綱、課程要求,確定教學思路、安排教學內容、測量評價教學效果、調整或完善教學進程。
疫情終將會過去,人們的生活、學習終將會回歸常態。回顧這段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從運動人體科學的角度看,正確的健康觀、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的體育鍛煉習慣,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劑健康的良藥。
盡管我們國家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創新和研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學者、管理者和一線的教師在認識層面、在具體的實施層面都在探索,都在尋求最佳發展模式和課的樣態,但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以下幾點,一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久坐不動的時間越來越長了;二是身體運動的含義,也從單純的體育或競技運動擴展到我們生活空間的每一個部分、時間的每一個節點;三是人們從過去只關注運動的生物學屬性到開始更多地關注其社會學屬性,同時人們也更多地意識到運動是從影響人體的器官功能進而又影響到人的心理、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的價值觀的。因此,運動才是硬道理,在運動中強壯體魄、完善人格是體育的重要目的,不容有些許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