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勇磊
踝關節是人體跑跳的支撐點,是下肢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往往只關注大肌肉群的訓練,而忽視小肌肉群的發展。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跑步過程中有很重的踏地聲,這類學生的跑跳運動成績往往都不理想,這是踝關節力量缺乏的一種表現。踝關節力量訓練主要是發展小腿三頭肌和小腿前側肌群的力量,鍛煉踝關節的屈伸能力,對于踝關節力量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采用以下練習方法對提高青少年踝關節力量有一定的意義。
練習目的:加強踝關節力量及周邊小肌肉群的力量,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及爆發力、足弓的彈性。
練習方法:在跑動過程中,前腳掌著地,保持直膝狀態,注意步幅小、頻率快。拔地跑距離30~50米,練習組數3~5組,可根據練習者的能力逐步加大距離(圖1)。

圖1
練習要求:
(1)前腳掌著地,上下肢協調配合,積極拔地;
(2)膝關節盡量保持直立,通過髖關節帶動下肢;
(3)踝關節保持緊張,通過踝關節一松一緊發力。
練習目的:發展腳掌肌群和踝關節耐力力量和爆發力,同時也鍛煉小腿前后側肌群。
練習方法:兩手握繩的兩端,兩臂自然屈曲在身體兩側擺動,兩腳平行站立,兩膝保持直立,前腳掌著地,踝關節、足弓有彈性地跳起、落地,循環往復。每次練習5min一組,練習3~5組,高度不需要很高,以保持肌肉興奮(圖2)。

圖2
練習要求:
(1)上下肢協調配合,雙手搖繩保持一定頻率,控制好節奏;
(2)膝關節保持直立,利用踝關節的瞬間爆發力;
(3)在第二組練習后,踝關節會有不同程度的酸脹感,練習時集中注意力,防止受傷。
練習目的:提踵動作主要是以腓腸肌的收縮來完成的,通過提起腳后跟和緩慢落下,使踝關節的肌纖維能夠充分地伸展和收縮,增加肌纖維的粗度,提高踝關節的穩定性。
練習方法:利用一層樓梯,前腳掌站在臺階上端邊緣,雙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提起腳后跟,提到最大高度,稍停頓后再下落到初始位置。動作完成保持勻速,不宜過快,每做一個動作都要使肌肉得到充分伸展。練習次數為15~20個為宜,練習組數6組,根據練習者的能力適當調整(圖3)。

圖3
練習要求:
(1)根據運動員的能力,適當調整負重,不破壞動作結構和影響動作速度;
(2)前腳掌站于臺階上,提起的時候注意到最高時稍停頓;
(3)提起和下落的速度保持勻速,下落不能過快,以免受傷。
練習目的:加強踝關節爆發力,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鍛煉足弓的肌肉群,提高踝關節的支撐穩定性。
練習方法:單腳支撐,另一條腿提起自然下垂,重心落在支撐腳上,雙臂前后擺動,前腳掌蹬地,落地時全腳掌著地迅速過渡到前腳掌向前上方蹬起,循環往復。練習距離在20~25米,練習組數4~5組(圖4)。
練習要求:
(1)短跳屬于高強度的跳躍,準備活動應充分,應注意動作正確,積極著地,場地要平整,防止受傷,練習的量要適可;
(2)在一定距離,觀察單腳跳的次數,再通過一段時間練習后決定次數是否減少;在一定距離,記錄單腳跳過去的時間,要求頻率快;
(3)根據運動員訓練的年限及個人能力區別而定,循序漸進,后期以計時為主。

圖4
練習目的:發展踝關節的爆發力,通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協調配合,發展各關節的靈活性,增強踝關節控制能力以及身體的協調性。
練習方法:將4個墊子擺放成四方形,墊子立起來的高度在60cm左右,練習者正對墊子,起跳時注意腳掌蹬地的同時雙臂自然擺動,通過擺臂控制身體左右前后的平衡,在進行跳躍練習時,大腿往上抬,在跳過墊子時,前腳掌或全腳掌著地,并做一次墊步,依次通過墊子。練習者連續跳過兩個四方障礙物為一組,練習組數4~6組(圖5)。
練習要求:
(1)動作連貫協調有彈性;
(2)上體盡量保持直立,雙臂同時擺動帶動身體;
(3)保持好身體的重心,在左右跳的時候,不扭轉身體的方向。

圖5
筆者把以上幾個練習安排在田徑隊的日常訓練中,經過四個多月有針對性的練習后,隊員們在立定跳遠、30米、縱跳摸高等幾個項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踝關節力量的增加在不同程度上幫助隊員們在運動成績上有所提高。把這幾個練習放在常規訓練中,經過系統的訓練對提高專項運動成績是有絕對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