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深度學習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熱點,本文就圍繞如何改進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的問題,從教學環境、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方面提出建議,對當前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改善,希望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物理課堂現狀;物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教學策略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觸及物理知識本質,并且通過知識架構和學科思維熟悉學科內容,使得學生的知識素養、知識應用和知識價值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得以激發。但目前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實現深度學習,因此需要對課堂進行升級與優化。
一、 物理課堂實驗的教學現狀
(一)課堂學習內容枯燥,缺乏趣味性
課堂內容枯燥無味一直都是理科學科的通病,同樣大部分的物理課堂仍未有效的改變這種現象。當前,教師不應該把物理課堂局限于教室,既要在課堂學習的同時還要走出教室,要知道對于學生來說知識不是板書和符號。物理源自生活,物理現象不是出現在課本上的現象。大自然和生活也是學生的物理課堂。如果物理課堂只存在于教室中,就會失去趣味性,讓學生失去親切感,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師授課方法死板,缺乏積極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是課堂節奏的掌控者,只有做到教學手法多變、風趣、有條不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這也是一線教師應該提升的自我修養。倘若一直應用機械訓練、題海戰術、套用公式等刻板的教學方式,即使在成績上有所提升,但是無法在生活中靈活應用。那么學生的物理思維會因此遭受極大影響,只會造成學生會解題不會探究的社會科學風氣。
(三)前置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理解性
學生通常會忽略知識基礎的鞏固,而教師通常又追求課程進度,直接導致大部分學生課程脫節,形成了舊知識儲備停滯不前,新知識無法接納的現象。這種現象對學習物理具有較大的阻礙,日積月累會導致學生知識架構雜亂,知識理解能力急劇下滑,會在未來物理學科的學習中埋下隱患。
二、 物理課堂深度學習的關鍵因素
物理課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理科學科,加強物理課堂的效率,讓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前做好預習,有利于加強知識理解
理科教學的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高效的前提,物理學科更應該督促學生完成課前預習作業。適當的課前預習不僅可以起到知識點承上啟下的作用還能夠解決學生課上走神的問題。例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能的轉化與守恒》一、二節中動能的改變和勢能的改變,此章節對于學生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點,學生只有在課前先自行熟悉動能定理的概念才能夠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同時在教授“勢能的改變”知識時對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在后續的綜合題目中運用好能量守恒定律。綜上所述,物理學科知識章節往往是環環相扣的,做到提前預習能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課堂圖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致
現代化的社會,一定離不開信息化的課堂,物理課堂教學信息化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學生上課注意力。教師合理的應用圖片及影像教學既能讓抽象的知識點簡單化,同時,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一章《功和功率》第一節中的例題,題目需要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否則抽象的公式無法讓學生對物體受力分析圖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通過投影,教師在課堂上解析才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如何計算各個力所做的功。圖像教學是現代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合理應用圖像教學對一線教師會有巨大的幫助。
(三)課后知識溫習,有利于鞏固課堂內容
大多數學生對于剛接受的課堂知識會比較生疏,教師鼓勵重視課后知識溫習,復習課堂內容是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的必要手段。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四章《勻速圓周運動》中,線速度、角速度、圓周的概念關系知識點不好理解,并且公式變化多樣相比其他章節較為復雜,學生不容易短時間吸收。課后及時溫習,增加課堂印象有助于捋清后續綜合題型解題思路,幫助學生加快解題速度,以此提高成績,也能增強物理知識的記憶力。
(四)重視實驗教學,有利于促進全面發展
實驗物理學科的基礎,同樣實驗教學也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基礎。通過物理實驗教學,在課堂上合理、直觀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有足夠的印象。例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需要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進行實驗,學生通過課堂的“小推車”實驗,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和認識牛頓第二定律的物理現象,并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逐步推導出物理公式。物理課堂實驗教學不僅是對動手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物理精神,另一方面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有更好的界定。
三、 物理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應用微課物理教學,提供方便教學條件
微課時間短、便捷并且針對性強、內容多樣非常適合學生在課前得到短時間的預習。教師學會應用微課提供教學條件就能夠給學生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軟件制作一個長達10分鐘的微課視頻,分小節介紹章節知識點,為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本章內容分別有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及牛頓定三定律,從基礎概念的介紹及基礎公式符號入手,讓學生提前熟悉。像第110頁中教師就可以在微課中幫助學生提取關鍵概念“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種狀態為止”,顯然概念對于剛接觸知識點的學生過于抽象。教師便可以插入生活實例及實例圖片進行介紹,例如游樂園中的過山車,制作一個過山車運動變化過程的視頻,顯而易懂的說明坐在過山車中的游客,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時刻都在改變,肯定受到不為零的合外力作用。然后再強調一個所受合外力為零的物體也可能受到內力作用。一樣插入圖片,如小明力氣很大,可是無論他怎么努力都無法舉起自己。這樣的圖像通俗易懂又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即使在家中也能輕松完成預習,為課堂高效打下基礎。
(二)增加課堂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致
實驗教學已經逐漸被重視,物理課堂實驗教學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實驗教學也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解決問題。例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能量守恒定律》中機械能的轉化與守恒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難點之一,所以打下概念基礎十分重要。教師可以演示有趣的伽利略擺球實驗,并把實驗簡單的讓學生一起做,只要課前運用較大的紙板、小圖釘、線繩和小球制作一個簡單的擺球實驗道具,在大紙板上,一端固定線繩,另一端綁上小球。設定同一平面上E和F點固定小圖釘就完成了簡單的實驗道具,制作成本低,回收后還可以重復使用。課堂上教師先分配4~6人一組進行課堂實驗,讓小球下落觀察是否會到達同一個點,記錄實驗現象,驗證如果物體由靜止開始沿不同路徑運動時是否保持機械能總量不變,再進行小組討論,這樣的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擺脫以往一些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原理,掌握知識要點,更有助于課堂的深度學習。
(三)注重課堂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積極性
合理的教學設計能夠成功地引導學生學習思維,教師注重教學設計,用心規劃實驗課堂架構,控制教學節奏,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比如:魯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中第4章《勻速圓周運動》中,首先,教師可以設立一個“課前熱身”如:1. 勻速直線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有哪些不同?2. 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3. 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關系?通過課堂上對學生的提問,也可以驗證預習成效,并為課堂教學內容做預熱,確定了學生對概念的了解更好掌控課堂教學速度。其次,教師要設定一個深度學習的課堂目標:1. 保證學生能夠理解勻速圓周運動公式。2. 學生能夠掌握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公式轉換,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清晰地獲取題目中的關鍵條件。如課本P66中的例題,分析皮帶傳動裝置中A、B和C三個點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關系,題目中因為B、C在同一輪子上,所以B、C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只有在掌握知識點后,才能挖掘一些隱含條件,弄清哪些物理量相等,是今后解決問題的關鍵。此環節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后進行情況匯報,鼓勵學生組內互幫互助,教師再根據情況調整整體教學進度。最后,安排一個總結階段,對課堂所教的知識點進行回顧、點評、整理。這樣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反思及知識重溫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井然有序的教學設計更能調動課堂活躍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加強課后教學管理,提供師生問答時間
學生課堂上無法消化的問題,需要在課后得到解決,師生增加課后溝通,學生踴躍提出課堂疑問,特別是個別章節知識點難度較高,有些學生課上出現疑惑時會有思維停滯,課余問答時間可以替學生分攤這種煩惱。比如在每天第二節課后的大課間時間設置師生問答時間段,時間定為10~15分鐘,在課余問答時間,學生可以盡情地讓教師解決課上的疑惑,課間時間氛圍更加放松,更加活躍,也能讓學生把問題在學校發現,在學校解決,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方式。
四、 總結
事實上只有改善課堂教學方式,升級教學方法,切身為學生學習效率考慮才能讓學生在未來學習道路上,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學習習慣起到引導的作用。目前有效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需要教師摒棄以往追求高分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效率上和課堂教學上,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到學生,為儲備我國物理學科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雙.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2018(6).
[2]沈昊.高中物理熱學微課設計與應用研究.2015(10).
[3]王宇辰.新課標標準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的額調查研究.2015(5).
[4]安白露.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方法研究.2018(6).
[5]唐海強.提高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2013(6).
作者簡介:
馮志輝,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