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程嶺
摘要:當前,課堂審美教育存在著審美環境單調、審美文化單薄、審美活動單一、審美角色固化、審美評價缺乏等問題,導致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情感力、審美合作力、審美創造力、審美思辨力未得到充分發展?;谔招兄烙枷?,在課堂審美教育中,要通過解放學生,引領兒童建設優美環境,構建審美文化,打造美育組織,參與審美教學,豐富審美體驗。
關鍵詞:審美教育;課堂教學;陶行知美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2B-0008-04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美育能讓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整體和諧完滿,美育的浸潤更能激發生命的潛能、豐富生命的意義、體驗生命的美好[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美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
一、課堂審美教育現狀檢視
當前,受傳統理念束縛及建設經驗不足等原因的制約,許多地方課堂審美教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學生的感官參與度、精神興奮度、身體投入度、思維活躍度、語言豐富度不高,導致審美感知力、審美情感力、審美合作力、審美創造力、審美思辨力未得到充分發展。
1.感官參與度不高,缺乏審美感知力
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多感官參與來親身經歷、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因此,在學生學習認識新事物時,為使學生全面地獲取知識、理解知識,需要通過多個感覺器官的同時刺激,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多個感覺器官在課堂學習中的作用[2]。在課堂審美教育中,學生通過動眼多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豐富的審美經驗,通過動腦多想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審美品鑒,通過動嘴多說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審美表達力,通過動手多做鍛煉自身的審美創造力,進而提升審美感知能力。但觀察當下課堂不難發現,學生上課時大多數時間是用耳朵聽教師講授知識,并沒有充分調動身體其他感官的參與,缺少對教學內容的多維審美體驗,審美感知力難以得到有效培養。
2.精神興奮度不高,缺乏審美情感力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敝饔^的情是有感于物而產生的,受到外界的刺激,人的各種情感便會自然而然產生。只有具有一定好奇心,產生一定內部動機,對課堂有所渴望,才能做到“有感于物”,并產生豐沛的情感。培養審美情感力的關鍵就是喚起學生的需要。學生與生俱來地具有學習本能,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激活與維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只有審美需要和學習的本能被喚醒,學生才會自覺地去發現美、追求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去提升審美情感力。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下,當前的課堂中教師過于關注知識教學,往往忽視對學生求知欲的激發,沒有對教學內容的美進行挖掘,容易使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無法對教學內容中的人、事、物產生情感共鳴,難以體會其中的美,導致審美情感力低下。
3.身體投入度不高,缺乏審美合作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注重培養支撐學生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合作能力[4]。審美合作力即學生協同合作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是開展審美教育、培養審美合作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肢體、語言等的積極互動,共同參與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可以提高審美合作力。反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手、腦、口、眼等并未完全投入,身體投入度不高,難以形成良好的審美合作力。
4.思維活躍度不高,缺乏審美創造力
審美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思維的碰撞,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激發、調動自己的思維,從而投入到發現美、鑒賞美并最終創造美的過程中去。在當下的課堂中,學生思維還未得到充分激活,思維單一化、散點化、淺層化等問題還普遍存在。學生缺少激情,思維活動容易局限在某些狹小的區域、個別的神經網絡之中,難以激發學生的審美靈感和創造力。質言之,在現實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往往不夠,審美創造力也比較缺乏。
5.語言豐富度不高,缺乏審美思辨力
語言是闡述觀點、表達情感、表述思想與邏輯推理的重要工具。研究表明,語言與思辨能力具有較強的內在統一性。具體來說,語言知識合理、充分的運用在思辨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夠促進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5]。然而,就目前來言,學生語言的豐富性還遠遠不夠,很多時候語言過于干癟、生硬、循規蹈矩,或者啰唆、詞不達意、缺少聯系。語言深度、廣度的缺乏,讓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很難產生清晰合理、層層遞進的推導,難以形成深入淺出、正反結合的辨析,也難以建立豐富多樣、妥帖恰當的聯系,難以培養良好的審美思辨力。
二、課堂審美教育問題探源
1.審美環境單調
課堂環境是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質量和效率,存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物理的、社會的及心理的因素的總和[6]。課堂審美環境能夠直接刺激到學生的審美感官,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激發學生的課堂愉悅感,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當前課堂審美教育效果并不顯著,課堂環境單調是誘因之一。在教室布置中,大方、整潔是普遍的追求,但不難發現,仍有很多地方存在著課堂環境單調、整體缺乏美感的現象。例如教室的布置千篇一律,缺少各地各校的特色,難以刺激學生的審美感官。單調的課堂審美環境雖然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及生活,但始終無法在感官上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引發學生的愉悅感。
2.審美文化單薄
作為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潛在教育力量,班級文化一方面是將學校文化內化于心的過程,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班級所凝聚的群體文化特質[7]。班級審美文化的構建能夠調動學生的審美激情,激發其內在的審美動力,讓其徜徉在美的場域內。當前班級審美文化普遍比較單薄,審美文化的引領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以致學生多埋頭于書本知識的學習,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鑒賞美的能力、創造美的激情。
3.審美活動單一
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生成性的生活,強調創生性、易變性、動態性[8],而審美的融入將會使得教學活動變得形式多元、內容多樣。譬如,可以組織超越課本的鑒賞活動、創作活動,走出教室的體驗活動、制作活動,主體參與的展示活動、演出活動,等等。但是,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慣常的思維方式阻滯了多元審美活動的介入,教師很少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審美理念、開展審美活動;即便有,也多局限于教材的內容之中,不夠開放、多樣。
4.審美角色固化
新時期的教育對師生角色提出了新要求,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扮演好特定的審美角色,對促進課堂審美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既需要做審美內容與價值的發掘者,審美情感的感悟者和領會者,也要做審美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在當下,傳統的課堂角色定位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師生審美角色固化:教師多充當審美主導者,學生多充當審美接受者。這種審美角色固化不能滿足審美教育對師生多元化審美角色定位的期待,束縛了師生審美自主性和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5.審美評價缺乏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從一定的教育審美要求和教育審美理想出發,去把握教育審美對象并判斷美丑的綜合思維活動[9]。要進行正確的審美評價,審美主體就必須科學地把握審美標準,對審美對象給予恰如其分的分析。然而,當前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關注教學的效果、效益、效率,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程度,而很少把課堂教學作為一種審美存在,去評價課堂教學的結構之美、節奏之美,以及學生的審美情感力、審美創造力、審美思辨力等。
三、課堂審美教育改進策略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發展,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并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陶行知十分重視美育,不斷研究美育理論,創新美育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尋找適合中國的美育道路。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真人,并針對兒童的發展提出“五大解放”的著名論述[10]。重新研讀其教育思想,能夠對當前中小學課堂美育研究起到良好啟示作用。
1.解放學生雙手,建設優美環境
陶行知認為,天然環境和人格的陶冶有著密切關系。學生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的,環境的優美與否對學生的精神狀態、思想情感的陶冶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11]。因此,他十分注重校園環境的設計與建設。教室環境對學生和班集體的發展進步有著重要影響,能給學生以生動、具體的審美感受。教室環境的打造不僅需要教師參與,更離不開學生的共同努力。對此,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解放學生雙手,讓學生通過自己去做,在動手過程中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布置,打造富有審美內涵的教室環境,不僅解放了雙手,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并在美的氛圍中放飛心靈,體會美好的學習生活。
2.解放學生大腦,構建審美文化
課堂審美教育不僅需要優美的環境,還需要濃郁的審美文化氛圍。課堂文化是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并為師生所自覺遵循和奉行的,是學校的價值取向在課堂活動中的體現,是學校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學校文化的基礎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12]。審美文化能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力潛移默化作用于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審美文化建設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和審美潛力,一方面引領學生共同感悟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挖掘外部的審美文化;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文化建設,打造“真善美”的班風,建設班級審美文化,使審美文化彌散于班級生活之中。
3.解放學生身心,打造美育組織
美育理念下創建的美育組織,關注學生的身心世界,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多元和自由發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群體認同感,激發學生的群體凝聚力。基于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班級成為一個美育組織,解放學生的身心,讓他們的各種感官盡可能都參與課堂教學,以獲取更為豐富的知識經驗;另一方面,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重視學生自我意識與個體差異性,還原學生身體最本真的生命體驗[13]。美是自由的產物,美育組織是身心自由的組織。只有讓班級成為一個美育組織,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放學生的身心,讓他們享受真正的自由,他們才有可能感受美、發現美、鑒賞美、體悟美、創造美。
4.解放學生身份,優化審美教學
審美教學是一種以培養學生感悟美、欣賞美為目標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審美思維,提高審美能力,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兩大主體,審美教學的效果如何,不僅取決于教師對審美內容的選擇、審美活動的設置,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學生的參與程度。傳統課堂中學生審美角色的單一固化,使得學生缺少參與教學的主體性。因而,學生需要從根本上轉換身份意識,成為審美教學活動的主角,在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對教學內容中的知識美、思想美、文化美等進行感受、領悟、整合、創造,從而感受和把握課堂教學的內在審美特質,達到審美教學的最佳境界。
5.解放學生空間,豐富審美體驗
美育“新境界說”對美育進行了階梯性的劃分,將其分為感美、審美、立美三個層次[14]。高層次立美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感美、審美環節過程中豐富的審美體驗,而審美體驗需要置身于富蘊審美元素的審美空間之中才能進行。因此,解放學生的審美空間、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是課堂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解放學生的審美空間,就要讓學生走出狹小的教室空間,突破單一的教材空間,在更廣闊的自然與社會中參與多元化、多樣化的審美教育活動,豐富審美體驗??梢耘c周邊學校建立合作,開展跨校、跨區活動;與社會相關單位合作,建立學生課外實踐基地;與高校合作開展項目合作,邀請學生加入;……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多樣、豐富的審美體驗機會,使他們在多彩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美、鑒賞美,進而表現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8.
[2]彭銀梅.基于多感官刺激的學生課堂參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9):59.
[3]吳建英.崇美立人:探索教育的美學表達[J].江蘇教育研究,2020(9B):26.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2017-09-24)[2017-10-21].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5]張子宏.論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與語言知識間的關系[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06):126.
[6]范春林,董奇.課堂環境研究的現狀、意義及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5(8):62.
[7]殷蕾.基于場域理論的班級文化育人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2):64.
[8]王攀峰.教學活動的本質: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J].課程·教材·教法,2009(10):39.
[9]何齊宗.教育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56.
[10]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49-252.
[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八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
[12]徐學敏.課堂文化構建:從理念到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87.
[13]和學新,賈一思.基于學生身體解放的學校課程變革探討[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4):37.
[14]程嶺.“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說”的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3):4.
責任編輯:楊孝如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lassroom aesthetic education, such as monotonous aesthetic environment, weak aesthetic culture, single aesthetic activities, solidified aesthetic role, and lack of aesthetic evaluation, which lead to the lack of students aesthetic perception, aesthetic emotion, aesthetic cooperation, aesthetic creativity and aesthetic reasoning ability. Based on Tao Xingzh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in classroom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ents should be liberated and led to build beautiful environment, construct aesthetic culture, create aesthetic education organization, participate in aesthetic teaching and enrich aesthetic experience.
Key words: aesthetic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Tao Xingzhi thought of aesthe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