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潔
摘要:有生命力的幼兒園課程存在于幼兒的生活里、行動里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需要,信任和支持幼兒的嘗試與探索,為幼兒創設做事的條件,讓豐富適宜的資源為幼兒帶來綜合、有效的學習。而在師幼之間經驗的不斷互動和生成中,發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課程才更具有鮮活性和生命力。
關鍵詞:經驗生長;課程資源;課程游戲化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2B-0061-03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是一個綜合的進程,需要站在質量的高度,站在幫助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站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角度,提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整體水平。經過一段時期的實踐探索,南京市鼓樓區星星幼兒園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兒童觀和課程觀,環境與資源不斷優化,幼兒活動過程的研究與探索不斷加強,幼兒活動的類型、策略豐富多樣,課程適宜性正在不斷提高。
隨著課程園本化的推進,我們在不斷地追問:幼兒園課程是什么?幼兒園課程在哪里?虞永平教授的話喚醒了我們的認識:幼兒園的課程就在幼兒的生活里,在幼兒的行動里,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生在現場、真實情境中的課程才具有鮮活性,才具有生命力,因為它源自兒童的生活世界,依賴于師幼之間經驗的不斷互動和生成,體現于其自身存在的創造性過程。
一、 將教案轉變為行動方案,發現兒童經驗的生長性
我們知道:一個再成熟的課程方案也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幼兒園,無視兒童的現實狀況和本園的實際條件,原封不動地使用現有課程,教師只能成為一名忠實的“教書匠”。課程計劃需要實現轉身,要首先考慮兒童的需要和兒童能得到的是什么。
“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中班下學期“我們的家鄉”主題活動,需要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參觀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有意識地感知家鄉的方方面面,萌發愛家鄉的情感。
(一)源于兒童生活將教案轉變為行動方案
在年級組課程審議的時候,教師結合文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活動的開展應該是建立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這些經驗怎么辦?主題中有大量的外出參觀、游覽的活動又該怎樣進行呢?涉及車輛安排,如何保障安全?問題一個接著一個,而主題活動的經驗又是相互關聯、緊密結合的,如果沒有家鄉主題的經驗,幼兒進入大班需要建立祖國概念時又該如何?
在家長會上,我們提出設想:請家長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得到家長的一致贊同。我們在與幼兒多次討論后,選取了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幾條線路。各家庭自由商討,結伴選擇路線報名,歷時4個雙休日把瀏覽過程制作成畫冊,帶到幼兒園和同伴分享。每個家庭只需完成一條線路,幼兒之間就有六條線路可以共享交流。
(二)關注兒童經驗的發展趨向
“幼兒園課程應該屬于經驗,要從過于關注知識、關注教師、關注上課方面回歸到經驗上來,而回歸經驗意味著回到兒童、回到生活、回到游戲、回到活動”[1],意味著強調兒童主動學習和探究。
從兒童關注的話題展開活動,我們會發現更多的教育契機。“童眼看金陵”活動日記在幼兒園里成了最受幼兒歡迎的閱讀材料,除了在主題墻上的展示,幼兒在閱讀區捧著畫冊相互詢問,在表演區爭當小導游為大家介紹,在美工區拿著顏料畫雨花石,在南京地圖上找尋自己走過的地方,在建筑區搭建城墻……這些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只是提供幫助,與他們共同討論所需要的材料或場地,并在幼兒想出新點子時給予支持,將幼兒的淺層興趣轉化為深層探究興趣,將個體零散經驗轉化為全體幼兒的經驗。
(三)順應兒童經驗的發展邏輯
在幼兒園開展了這么多有趣的活動之后,幼兒又有新想法:“老師,南京的很多地方你都沒去過吧?”“老師,我想帶著你一起去看南京!”怎樣回應幼兒的要求?教師們又展開討論,并設計了既能滿足幼兒、教師和家長需求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幼兒和教師對這次外出活動充滿期待,展開了多次的討論:有的想帶帳篷、吊床,有的想帶帽子、眼鏡等防曬用品,還有的擔心遇到壞人或者掉進泥坑。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關心、疑慮的問題都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共同解決。例如:典典擔心掉進泥坑的問題,她的好朋友一句話就解決了:“我會緊緊牽著你的手仔細看路,不讓你走到泥坑旁邊。”討論活動讓幼兒不斷帶著問題建構新經驗,使幼兒的經驗不斷積累。
“童眼看金陵,小腳去踏青”活動是“我們的家鄉”主題園本化實施的嘗試,我們把課程中的外出參觀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一開始是幼兒鬧著要去,后來是家長越玩越有趣,帶著幼兒跑遍了所有的線路。連許多“老南京”都說很多地方自己沒去過,感謝幼兒園創造這樣一個機會,讓幼兒對南京有了更深的了解,讓自己換一個角度看看生活了這么多年的城市。
課程實施路徑與內容的豐富,給兒童帶來更多的探索、體驗,處處散發著生命的活力。所以,當幼兒園課程關注了兒童發展的邏輯,關注了兒童生活的邏輯,關注了兒童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兒童自然也成為課程的主體,使課程具有了兒童本身的意義。
二、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兒童,相信兒童的學習能力
戶外是安吉地區幼兒園游戲的主要活動場所,“讓游戲點亮兒童生命”是這些游戲堅定信念,把幼兒根據自己意愿開展的真游戲還給幼兒,是安吉地區幼兒園游戲的理念。在本園,學安吉地區幼兒園的戶外游戲不是盲目的跟風行為,而是我們迫切需要在游戲中重新認識兒童,相信“兒童是一個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在安吉地區幼兒園幼兒戶外游戲中,我們看到屬于幼兒的游戲是怎樣發生的,看到幼兒是一個個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看到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的交往,問題的解決,每個幼兒不同的學習特點。當我們感嘆安吉地區的幼兒真幸福、真厲害的同時,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可以做什么呢?
我園首先添置低結構活動器材,當人字梯、竹梯、輪胎、長板等材料出現在眼前時,一個個疑慮在教師們心中徘徊:幼兒敢翻爬過高高的人字梯嗎?萬一摔下來怎么辦?這么多材料,幼兒能搬動、會收拾嗎?于是有了一次體驗式教研活動,幼兒被按小中大年齡段分為三組,來嘗試各種材料的玩法。體驗之后,教師達成共識:我園的幼兒沒有玩過這樣有挑戰的活動,無論身體還是心理,均需要有適應的過程,起步應該從熟悉材料開始。嘗試初期,材料都是教師事先擺放好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去接觸、熟悉人字梯、竹梯、長短板這些材料,消除害怕心理,教師分布在各點觀察幼兒活動狀況并保證幼兒的安全。
一段時間之后,幼兒開始參與收拾和擺放,原先的場地和玩法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我們對戶外環境進行改造,修建了器材室、木棧道、沙池等,三樓平臺添置了攀爬網、吊環、木質攀登架等,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可以樂在其中的戶外活動區。這是一個有著低結構材料并高度開放的環境,在這里幼兒擁有游戲自主權。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都由幼兒自己做決定。在這里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從容地完成自己的游戲意愿,能夠實現對材料的探索、對游戲的規劃,對場景的搭建,盡情地游戲并釋放能量。
從戶外游戲開始改變我們的兒童觀,是落實游戲精神的一個有效途徑。當游戲不再按照教師設計好的場景、提供好的材料、啟發好的情景來玩,當教師不再埋首于大量的制作材料中,不再忙于收拾“戰場”時,教師在幼兒的行動里,在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看到幼兒真實的想法、經驗和發生的學習。這些發生在現場的活動給予幼兒豐富的生命體驗,也彰顯了鮮活的課程生命力。當教師能夠將在戶外活動中獲得的關于兒童觀的新認識遷移到一日生活中,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幼兒,就是在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三、以兒童意識豐富課程資源,支持兒童生動有效的學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2]幼兒園課程要為幼兒創設做事的條件,讓幼兒在做事中獲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發展的經驗。沒有資源就沒有真正的活動,只有豐富適宜的資源才能帶來綜合、有效的學習。
以前一談及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資源“高、大、上、多”,感嘆自己的資源“小、陋、寡、簡”,一籌莫展。現在,我們有了兒童意識,決定了我們看待資源的態度與視角。
在這里說個關于竹子的趣事。春天到來,教師籌劃和幼兒一起開展種植活動,在網上購買了20根細竹竿預備給植物爬藤,但收到的是粗竹竿。這事若放在以前,20根竹竿不是被退貨就是被擱置于角落無人問津。但是,這一次竹竿被教師放在了戶外休息區的木凳上,理由很簡單:“看看幼兒會做什么”。教師有意識地把幼兒帶到這個區域自由活動,眼尖的幼兒立刻有了新發現。竹竿陸陸續續被幼兒拿在手中,看到教師鼓勵的眼神,他們很快投入對新材料的探索中。不到5分鐘,出現了6種以上的玩法:騎馬、釣魚、撞鐘、抬轎子、打樁機……這之后,教師開始琢磨,一根粗竹竿就可以引發這么多有意思的游戲,如果再添加不同長短的細竹竿、竹筒呢?既然發現了好材料,怎能讓它埋沒?于是大家請門衛師傅尋訪周邊手工藝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幼兒園花費不多的資金定制了一批細竹竿、粗竹筒,投放之后又一次引發了幼兒的主動學習。
漸漸地,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課程資源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應該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豐富的動態過程。幼兒園里每一個人都是課程資源,且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的建設者。當我們樹立兒童意識,將周圍生活中感興趣的現象、事物、材料、文化等都作為幼兒的學習載體,支持他們基于現實發生的事情進行自主討論、探究、交流時,就能捕捉到兒童生動的學習行為。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歸根結底是一個改變固有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由內而外自我修正,自我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努力從兒童出發,樹立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意識,讓發生在現場的課程煥發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虞永平.過程意識與學前教育質量[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5(Z1):4.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8.
責任編輯:石萍
Abstract: A vital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exists in childrens lives, ac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find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eache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needs, trust and support childrens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s, create conditions for children to do things, and let abundant and appropriate resources bring children to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In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and generation of experi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the lessons that occur in real situations are more active and vital.
Key words: experience growth; curriculum resources; curriculum gam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