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慶
【摘要】通過分析在校聾生對健聽教師的手語信息的獲取現狀與特點,探究聾生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存在差異的原因,并針對此現象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研究表明,聾生對健聽教師的手語信息獲取不完整或理解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自身素質和表達方式。了解聾生獲取信息的特點,加強教師的自身素養,將會提高聾生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準確率。
【關鍵詞】聾生?健聽教師?手語信息
手語作為聾校最常用的教學語言,是聾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重要交際工具。聾生因為聽覺損傷而不得不借助手語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及情感,而聾生也因為對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理解與接收存在差異,使得他們的在語言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滯后于同齡正常孩子。隨著新課改的推行,聾校課堂教學也融入了合作探究、小組學習、主體性學習等一些新的元素,但一些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現象下,掩蓋了教學效益低下的實質,制約聾校課堂質量提高的真正原因,在于課堂師生語言溝通的效率,而聾生對健聽教師傳遞的信息不能完全吸收,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一、聾生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現狀
筆者在實施課題《聾人與健聽人手語表達的比較研究》時,就聾生對健聽教師的手語表達方式與接受程度進行了多項調查研究與課堂觀察,發現聾生對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獲取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1.理解不準確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聾生的有聲語言不是在其成長過程中與認知經驗結合而建立起來的符號系統,不像健聽兒童那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交流溝通、運用而自然獲得。而手語表達的局限性以及健聽教師手語不夠規范統一,口形不夠標準一致,導致聾生無所適從,難以完全看懂教師所表達的意思,語言信息出現遺漏或錯誤。
2.情感體驗不到位
盡管健聽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多樣的活動,并結合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手段輔助教學,個別教師還使用體態語、手勢、面部表情等豐富的表現形式,個別聾生卻仍如看一場表演一樣。尤其是到高年級,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很多內容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靠聾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這時就會發現教室內一片寂靜,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只有部分學生能準確發表自己的見解。
3.遷移轉換較慢
無論是形成思想還是表達思想,語言和思維都有直接的關系,而聾生很難完成具體到抽象的過渡。我們常說教學中要做到舉一反三,教會學生觸類旁通。但這對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聾生來說簡直是難上加難。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筆者提問: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可以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還可以自己概括,總結課文時,又問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主要體現在哪里?學生卻沉默了。兩個問題的實質是一樣的,學生卻不能完整概括。
4.借助關鍵手勢詞語、語境、表情、體態、口型等猜測健聽教師表達的意思
聾生看健聽教師的手語就像健聽教師看高年級聾生運用自然手語聊天一樣,如果你中途介入,沒有具體的語境,很難了解他們表達的意思。但與健聽人相比,聾生在獲取健聽教師的手語信息時能充分發揮視覺優勢,可以同時看多媒體上的文字、教師手語、口型并觀察教師的體態表情,部分聾生有較好的讀唇能力,可以多方位結合起來獲取信息。
二、聾生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存在差異的原因
1.聾生方面
(1)文化程度與學習基礎
在同一個班級里,聾生的年齡、聽力損失程度、智力、認知基礎、學習能力等均存在差異,例如對某些手語詞匯的儲備不足、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不了解,致使學生對教師傳遞的信息不能全面接收。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發現有過較好學前語言康復訓練的學生,能借助口型、手勢等快速看懂老師的手語并做出反饋,從一二年級開始各方面均優于他人。因為建立了較好的學習基礎,后續的學習中接受老師的手語信息也更快更準確。據統計,這部分學生對健聽教師的手語信息獲取程度約70%以上。
(2)生活經驗
由于聾生的特殊性,他們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大多數聾生家庭情況特殊,寄宿在學校,長時間生活在封閉的學校環境中,長此以往,缺乏應有的生活經驗。當教師舉起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時,有個別學生會表現出一臉茫然,不能把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師的手語表達結合起來,導致對健聽教師的手語信息理解出現偏差。
如聾校五年級語文《雪》中“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那些冬夏長青的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學生對句子里面的這些詞語的理解感悟是個難點,若是有類似的觀察與體驗,那么只需要教師有表情地朗讀與引導,學生就能輕易明白。
2.教師方面
(1)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手語、口語、書面語、體態語等語言信息進行綜合表達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手(口)語或體態語不恰當、教師對某一詞匯的表達不規范、不同教師對同一詞匯的手語表達不同等,均會造成學生獲取信息的差異。如在表達“悲傷”的手語時卻沒有悲傷的表情;說話時口語的語速快于手語的呈現;沒有針對不同學生選擇適切的語言表達形式等。對于那些有殘余聽力或看話能力強的學生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結合語境進行調整,但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造成理解錯誤。
(2)教師的站位與手勢方位
由于聽力的喪失,聾生獲取信息主要依靠視覺。因此,在聾校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站位、學生的座位都關乎著聾生對教師手語信息的獲取,這就要求教師的手(口語)必須是直面學生的。而現實中,因為每個教師自身習慣以及學生座位的分布,學生對手語信息的接收也會出現偏差,如有的教師喜歡邊走邊講、手語幅度過小或晃動太大、表達時側向一邊等。
(3)教師對情境的創設
在很多情況下,話語的意義與特定的地點和語境相關。這里的語境主要包括:場景和話題。如果聾生能對相關語境熟悉和了解,那么領會教師表達的意圖就容易多了,如教師真摯動人的情感可以調動聾生的情感體驗,達到以情激情,身臨其境的效果。當然也會因為教師情感表達不到位,部分聾生無法與教師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只能根據教師的手語去猜測,這樣理解就困難得多。
(4)教師的個性特點
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也是有一個匹配度的。有的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人格魅力,學生對教師的知識、能力與品格充分信任,樂于傾聽;有的教師過于嚴厲,喜歡壓制學生,學生上課戰戰兢兢,有時甚至因為緊張壓根不知道教師在問什么。
3.其他
如環境因素、光線、輔助手段的不合理運用也會干擾聾生對教師傳遞的信息理解不到位。
三、聾生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優化策略
1.規范教師的手(口)語,豐富教學的形式
我們非常清楚,造成聾生獲取信息能力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健聽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自身語言素養,尤其是在標準手語、聾人手語以及體態語的展示方面。向所有表達能力強的人和優美的語言文學作品學習。同時要向聾人學習,學習他們的表達方式和特點,以利于提高溝通效果。在實踐中練習,提高自身語言的活躍度,從中體悟怎樣根據不同的對象場合和溝通目的,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學校都應該在健聽教師中開展手語故事、手語戲劇、手語歌曲比賽等活動,豐富健聽教師的自然手語詞匯量的同時也豐富手語的教學形式。
2.運用恰當的溝通方式,提高溝通的效率
教師在平時的表達中要善于創設情境,靈活運用實物演示、表演、圖形圖片、語言描述、身體姿態、表情等方法,綜合使用各種溝通方式,并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和學習任務的不同,選擇恰當的溝通方式,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聾生獲取手語信息的能力。
3.使用一定的自然手語,保證有效的教學
目前健聽教師大部分使用的手語都以漢語書面語的語法來規范,也就是使用“文法手語”,對聾人手語知之甚少,這不符合聾兒的思維規律和語言特征,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而真正能夠與聾生交流,讓聾生聽得懂,看得明白,就需要掌握聾人手語的語法規則以及表述系統,掌握聾人交際圈所使用的“自然手語”。筆者在課題研究中,發現聾人教師與聾生溝通更順暢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們都是用自己的“母語”手語外,還在于運用了很多的自然手語。
4.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順暢的交流
聽力障礙使得聾生在與健聽人的交往中產生了心理障礙,出現多疑與自卑心理。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聾生的心理,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與聾生交流,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善于運用期待的眼神、激勵性的話語,給予聾生信心和鼓勵。在愛的氛圍的潤澤下,師生交流也會更加順暢。
總之,改善聾生對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獲取程度,健聽教師是關鍵,若是從健聽教師入手,著力提高自身素質,向聾人學習,了解聾人的表達方式和特點,優化溝通途徑,聾人獲取健聽教師手語信息的準確率必然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澤慧.專家解讀聾校義務教育溝通與交往課程標準[J].現代特殊教育,2017.
[2]吳玲.試論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幾個問題[J].中國特殊教育,2005.
[3]季筱梔.聾校課堂師生互動的質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報,2010.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聾人與健聽人手語表達的比較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423。